专家谈当前宏观经济调控基本取向
2004年6月3日
当前经济过热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总需求过度扩张和经济增长过快。由于总量问题中包含着结构问题,而结构失衡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宏观调控政策只有以直辖市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为基础,适当加强结构性调控的力度,才能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防止经济运行的较大波动。与此同时,对需求和增长应采取不同调控对策。 需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1、投资调控可能再现的三种结果 控制投资规模和促进消费增长,是当前需求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但是,这种结构性调控政策需要把握好一个适当的“度”。撇开净出口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由于投资与消费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宏观调控会对消费零售额增长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因此,对投资的调控结果可能出现三种不同的趋势: 一是对投资调控力度不够,投资依然高速增长,并继续对消费产生一定拉动作用,总需求过度扩张的局面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是对投资的调控力度过大,投资增速大幅回落,并导致消费增长减慢,总需求收缩过快过猛,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 三是对投资的调控力度适当,投资增速逐步适度回落,消费没有受到明显影响而保持稳定增长,总需求扩张的势头得到适当遏制,经济实现所谓的软着陆。 第三种显然是比较理想的结果,是当前我们要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种结果,关键在于投资调控政策的选择和搭配。 2、投资调控应采取有区别的政策 要对投资实施有效而适度的宏观调控,需要针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扩张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同调控目标和对象的特点,采取有所区别的调控政策。 一是控制新上项目增长,维持在建项目正常进行。新上项目是导致2004年投资进一步扩张的主要因素,1-2月新开工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05.6%;而在建项目的下马既会带来较大的损失,又会引起投资增长的较大波动。 二是控制工业部门投资,保持农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增长。当前投资过度扩张主要是工业部门,2004年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达到75.8%,有些工业行业的投资增长超过或接近100%;而第一产业投资只增长0.4%,第三产业包括房地产投资也仅增长37.7%。 三是控制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保持民间自主投资的增长。地方政府主导型投资是新一轮投资过度扩张的主要拉动力量,2004年头两个月地方项目投资增长仍高达64.9%;而民间投资在这一轮投资扩张中增长势头相对较弱。2003年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只增长16%,比全社会投资增长低了10.7个百分点;2004年第一季度的投资增速也较大幅度地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 四是控制国有企业投资,保持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是新一轮投资过度扩张的主要拉动因素,2003年国有投资增长就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长水平,2004年第一季度国有投资增长为46.1%,又比全社会投资增长高3.1个百分点;而非国有企业的投资增速以及投资效益和投资风险主要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投资增长具有一定的内在约束机制,将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自然回落。 五是控制城镇投资,保持农村投资增长。城镇投资是这一轮投资扩张的主体,2004年第一季度城镇投资增长47.8%,比全社会投资增长高4.8%个百分点;而农村投资只增长26.4%,投资量不足城镇投资的1/4(为24.6%)。在城乡差别日益扩大的情况下,控制城镇投资规模而保持农村投资的较快增长,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增长调控政策的基本取向 遏制经济过热,调控经济增长的速度,要以调控产业增长格局为基础。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控制工业过快增长,稳定农业增长,加快服务业增长,使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但是,目前工业增长是GDP增长的主要支撑,服务业的增速在短期内难以大幅上升,为了防止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大落,还要保持工业必要的增长速度。 1、对产业增长格局的调控 一是需求总量和结构的调控。只有在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稳定需求增长的条件下,工业增速才能逐步适度回落。 二是资源配置结构和模式的调整。只有改变资源投入向工业部门倾斜的格局,使资源更多地流向服务业部门,并提高服务业的增长效率和效益,才能促进工业与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协调。因此,加快服务业增长,提高第三产业比重,适度降低工业比重,对于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具有重要的宏观经济意义。 2、控制工业增长速度 这主要是控制加工工业的过度扩张。2003年以来基础工业(尤其是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增长加快,基本上是加工工业拉动的结果。对加工工业增长过快的调节,从根本上说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只要宏观调控政策控制住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过度扩张的势头,市场机制的调节就会使大多数加工工业的过快增长逐步回落。宏观政策迫切需要做的事,是通过科学发展观、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环保政策和相应的改革措施,促进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降低工业部门的物耗和能耗比重,减轻工业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其中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的,一是推动地方政府(主要是地方主管官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执政的行为方式;二是促进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3、提高服务业增长速度 提高服务业增长速度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经济增速加快而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有限,这说明其中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 中国服务业的比重与国际比较偏差很大,除统计口径方面因素外,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体制问题。与工业部门相比,服务业的改革开放相对滞后,在一些重要的服务业部门,外资和民营资本的进入少,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比较突出,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这既造成服务业部门的资源流入不足,又导致服务业部门的生产率提高缓慢。 二是需求不足。制造业的低工资是导致生产性服务和消费性服务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制造业的低工资成本,使很多企业热衷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持传统以至陈旧的生产模式,影响了企业对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的追求。与此同时,工业中的运输后勤等服务职能,都因劳动力的便宜而被工业企业内部化了,这又影响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低工资收入还影响了对消费性服务的需求。 因此,要加快服务业的增长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加快服务业的改革开放。除了按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开放服务贸易领域之外,应当加快服务业对民营资本的开放,这不仅能够增加服务业的资源流入,而且能够提高市场竞争的程度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国有服务企业的改革,从而促进服务业部门提高生产率。 二是提高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应当通过宏观政策和法律手段,明确规定和依法执行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和最高每周劳动时间(小时),切实提高一线劳动者尤其是民工的实际收入水平。同时,通过提高工业和其它产业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推动其消费水平的上升和消费结构的升级,促进全社会对消费性服务需求的较快增长。(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室
郭克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