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调控效果已显现(图文)
2004年6月11日

宏观调控收显效 消息人士透露,5月份内地金融机构信贷增量大幅下降,大约相当于去年同期贷款增量的一半水平,显示内地宏观调控的效果已经显现。据称,这一消息已经在几个负责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内传递,令大家颇感“振奋”。 5月份新增贷款的统计数字尚未公布。以去年数字推算,内地去年4月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1377.15亿元,5月为143908.41亿元,即去年5月新增贷款为2531.26亿元;将此数字半减,则今年5月新增贷款应约为1300亿元左右,接近2002年1100亿的水平。 今年内地前4月的月度贷款增量分别为2734.41亿元、2079.97亿元、3631.92亿元和1995亿元。 调控部门颇感振奋 按照央行的流程,5月份内地金融运行情况的具体数字将于六月中旬公布。但熟悉内情的专家透露,由于5月信贷增量下降相当明显,这个消息已经在几个负责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内传递,令大家颇感“振奋”。 专家称,贷款增速放缓的情况,直到4月末尚未可明确预见。截至4月末,内地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6.94万亿元,增长19.9%,增幅比3月仅回落0.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8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因素后的月环比增长速度折年率为18.5%。从金融机构(含外资)人民币新增贷款投向看,4月份共增加1995亿元,仍同比多增51亿元。同比多增的部分主要还是中长期贷款,多增402亿元。一般认为,中长期贷款主要还被用来支持基建项目,也即成为支撑经济过热的重要资金来源。 “组合拳”治理过热 以去年6月内地“非典”疫情平稳后,6月月度贷款增量高涨至5248亿元为明显界限,内地信贷资金开始放量高增。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官员早在去年夏秋之际,即已公开表示应关注信贷资金高增长情况。事实上,由于内地经济过热的过程中,仍然大量使用银行资金,因此央行对此早有警觉。近段时间以来,贷款额也一直被认为是衡量过热的一个重要数据。 从去年央行规范房地产信贷的“121号文件”开始,内地宏观调控部门已着力治理过热:央行两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发改委多次发出行业规范措施,引导和治理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银监会电话通知各银行暂停放贷并进行“窗口指导”;国务院彻查了江苏铁本等一批恶性投资项目,提高四过热行业贷款自有资本金比例限制等。 专家认为,正是上述政策措施,形成了对经济过热的“组合拳”,能有如信贷量5月大降的好局面,实在来之不易。 治热后须防过冷 5月贷款额大幅降低,印证了前不久国务院和发改委“宏观调控显效”的判断。5月中旬,温家宝总理在出访时曾明确表示,宏观调控已见效;国家发改委也利用新闻发布的形式,以钢材价格回落为左证,指出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但专家亦指出,对经济过热的治理发生成效后,一定要防止经济过冷的局面随之而来,一些宏观调控部门也确有这样的担心。随着宏观调控的条件和环境大大发生变化,如何防止经济的大起大落,仍然是中国经济需要长期面对的重要课题。(来源/大公报,作者/吉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