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中国经济陷入引进依赖陷阱
2005年4月27日
中国在利用外国对华直接投资(FDI)方面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减趋势,导致了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效应,特别是对中国经济主体性影响的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和反思。在改革开放的25年中,虽然我们招商引资的能力提高了,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却受到抑制和削弱;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但经济的自控力和安全性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智力”发育不足。调整中国经济增长战略,强化中国经济主体意识,是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在改革开放的25年中,外商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不可缺少的外部推动力。外资企业在改变我们传统的经营方式、经营观念,提升市场竞争档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从外国对华直接投资(FDI)中获得的种种收益,并非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以优惠的土地价格和税收,让外商在中国获得高额利润回报的前提下实现的。不过,以25年为期算账,我们在开放中获得的总收益,特别是FDI所带来的外部效应,应当是总收益大于总支出。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以跨国公司为主的FDI大规模进入中国,我们在利用FDI方面开始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减趋势,导致了FDI对中国影响的负效应。 近几年引入外资出现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除了有关研究机构提供的可计量的已显化的东西外,最需要引起我们反思和警惕是尚未显化的东西,这就是渐渐陷入对引进的依赖,开始模糊了中国经济的主体意识。也可能有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经济的主体性应该是越来越强。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并不等于我们实际拥有的竞争力。如果说经济实力代表了一国已经拥有的财富,那么竞争力则代表着使原有财富增值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在现代经济中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其拥有的经济实力上,更表现在这种经济实力能否持续增长上。目前中国招商引资中出现的负效应,具体表现在招商引资的能力提高了,但自主创新的能力却受到抑制和削弱;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了,但经济的自控力和安全性降低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智力”发育不足。 招商引资具有“双刃剑”的特征,其给中国经济带来负面效应和经济风险具有隐蔽性特点。招商引资带来GDP的快速增长,迎合了目前中国经济的主流导向。特别是在国内盛行追求GDP政绩的背景下,招商引资对中国各级政府有巨大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增加了我们调整引进外资战略的难度。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要避免陷入引进依赖的陷阱,须从转变认识、政府导向、市场对策等方面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走出认识误区,确立自主创新的主体意识 面对外资纷纷独资和形成行业垄断的趋势,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利用外资解决中国问题的局限性和最大边界是什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可以利用外资实现财富增长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在一定时期内甚至可以快速提升一国的经济实力。但外资并无法保障一国经济具有持续增长的竞争力。因为一国的经济完成原始积累后,面临着从总量推动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虽然可以从跨国公司在本土的投资中获得技术溢出效应,但无论技术溢出效应大到什么程度,我们不可能从溢出效应中获得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我们可以通过交换获得技术转让,但我们无法通过交换获得创造这种技术的原创能力、原创组织和制度。特别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与国家级竞争相关的技术,即使通过市场也很难得到,只有依靠自主创新。 调整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力 从20世纪90年代,我们就提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问题,十多年过去了,在经济增长转型上的成效甚微,粗放式总量推动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受到导入型增长模式的约束。长期以来,我们把中国的技术升级依靠在引入资本上。虽然日本经济、韩国经济起飞就是建立在引入技术的基础上,但日本和韩国并非把资本与技术捆绑在一起引进,而是在保持内资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对所需技术进行引进和学习。要实现外来技术与本国资本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在创新中吸收。这样一个引入的过程,既是不断提高本国资本技术含量的过程,也是打造民族品牌的过程。日本和韩国在汽车产业中都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 实践证明,在捆绑式引进中,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改进中国资本的技术含量,还形成了对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抑制。捆绑引进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我们应走出市场换技术的误区,将开发能力从依靠外资转向依靠内资,加强对内资自主开发的支持。 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对外资的功能重新定位。将长期以来对外资的扶持,转向对内资的扶持上来,将外资从享受特殊公民待遇的位置,调整到公平竞争和作为提高内资技术开发能力和竞争力的陪练角色上来。我们要走出合作、双赢的误区,将外资作为提升我们竞争档次的竞争对手。合作和双赢只能发生在竞争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在中国的竞争实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差距的前提下,我们离合作双赢还有很大距离。 调整政府工作导向,强化中国品牌意识 目前形成的内资与外资失衡的格局,并不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政府起了主导性作用。解铃还得系铃人,在调整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还需要从调整政府的战略和行为导向入手。 按照建立中国自主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式的要求,政府应将科技兴国的战略支撑点落实到提升内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民族工业品牌上来。 调整我们的对外开放战略,决不等于要从开放的经济返回到封闭的经济中去,也不是从现在开始关闭招商引资的大门。恰恰相反,是要充分利用目前形成的全面开发和国际竞争的格局,在参与新的竞争中,确立和强化中国经济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主体地位。 无论是出于确立中国经济主体性的需求,还是完善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政府都有足够的理由使中国市场成为中国品牌企业成长的土壤,而不是相反。(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张孝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