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国人决不能忽视“捧杀”恶果

2005年5月23日

    
    从现在的中国,可以看见许多1997年之前东南亚的影子。所以当“财富”论坛再次光临中国,那些高调的盛赞声中,冷静的声音格外宝贵。
    
    “骂杀”不能容忍,“捧杀”同样应该警惕。
    
    当然,对中国的盛赞,不是没有理由的。自1999年这一论坛首次在中国举办以来,短短6年里发生的变化,已经有很多出乎当年的预料:不仅是外国人,连中国人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
    
    三次聚首一脉相承
    
    1999的中国让世界惊讶。那时候,一场金融风暴刚刚席卷亚洲,并且波及全世界。发端于东南亚的这场经济危机让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突然失去动力,浩劫过后的亚洲经济面临长期低迷的悲观预期。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突然意识到中国存在的重要性。在上海的财富首脑们眼中看见的,是一个稳定和充满活力的中国为世界经济复苏带来的希望。他们把论坛的主题确定为“中国:未来50年”。那一年恰逢新中国50周年庆典,以50年为一个周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主办者的苦心可见一斑。
    
    到了2001年,在中国加入WTO前夕,就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废墟”之上,在香港,“财富”首脑第二次聚首,并且为他确定了“亚洲新一代”的主题。此时,从浩劫中走出来的亚洲经济开始了艰难的复苏,而背靠中国大陆的香港,率先迈出了“经济转型”的步伐。
    
    所以当2005年北京的此次论坛主题被确定为“中国与新的亚洲世纪”时,就可以看到三次论坛的“一脉相承”。
    
    两代领导两次表述
    
    在2001年的香港“财富”论坛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发表致辞时曾经展望说:“到2005年,预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从2001年至2005年,中国将进口约1.4万亿美元的设备、技术和产品。”
    
    翻看中国的统计资料就会发现,这样的目标实际上在2004年就已经提前实现了:是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13.6万亿元;而在贸易方面,2001年到2004年,中国的进口总额也已经超过了1.5万亿美元。
    
    那时候江泽民还说,中国加入WTO,将为中国和亚洲以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国人民将从中受益,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也将从中受益——这已经在短短4年中被验证了。
    
    在2005年的北京,国家主席胡锦涛则说: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及亚洲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发展也将给中国及亚洲的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
    
    他同样给出了中国决策者的预期: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中国驶入“深水区”
    
    要远航,首先要进入“深水区”。这当然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2001年的时候,作为世界第七大贸易体的中国正努力加入WTO,努力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之中。在那个时候,在世贸组织(关贸总协定)门外徘徊了15年的中国,期待着成为其中的一个“平等的对话者”。
    
    到了2005年,作为世界第四大贸易体的中国,却正面临着来自这个一体化市场的种种压力——这一切也在三次“论坛”的议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并不出人意料。2001年,“我们还在门外,我们要进来”;现在则是,“我们进来了,我们要遵从规则”。
    
    未来呢?当然还会有“我们进来了,我们要制订规则”。
    
    警惕捧杀中国
    
    对“中国威胁论”之类“骂杀”声深恶痛绝的中国人,也决不能忽视“捧杀”的恶果。
    
    现在看来,江泽民在2001年的预期是“相对保守”的,也许胡锦涛对2020年的预期也是保守的,这种“保守”,或者正是我们需要的冷静。
    
    在本届“财富”论坛上,大佬们盛赞中国的言论随处可见,那些冷静的声音却被淹没了。某位大佬说:中国经济已经驶入深水区。媒体更多的解读是,中国经济要远航,但是另一面——它也面临着更大风险却被淡忘了。
    
    在外部:中国的贸易总量急速增长,但贸易摩擦在加剧;要求更大程度开放市场,甚至直接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渐高,中国的经济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
    
    在内部:经济快速增长,但结构性缺陷依旧存在;楼市、股市形势“微妙”,投机盛行;金融改革正在推进,但系统风险潜伏。
    
    别忘了,1997年的东南亚,也是在生“龙”活“虎”的追捧声中轰然倒下的。(来源/财经时报,作者/丁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