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中国企业需要培养海外管理人才

2005年4月13日

    
    中国本土企业家普遍缺乏直接的海外商业经历,是未来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致命弱点。那么,最终把企业带向全球化的中国总裁们,究竟可能从哪里产生呢?
    
    有没有设想过这样的情景:张瑞敏或李东生的继任者可能会是来自海尔或TCL海外分部的总经理?
    
    笔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著名大企业的领导人大多从其海外分部提升上来,换句话说,日本著名企业的掌门人大多具有直接的异国商业经验。索尼公司的出井长期在索尼欧洲公司和美国公司工作;松下董事长中村邦夫也曾是美国总部负责人。日本企业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总裁成长道路:生在日本—在日本受高等教育—在海外接受博士后、MBA等再教育—进入日本公司工作—派驻海外公司工作—升任公司领导人。
    
    日本企业家的这种全球化成长轨迹,会不会对刚刚开始全球化进程的中国企业有所启发呢?
    
    中国本土企业家普遍缺乏直接的海外商业经历,是未来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致命弱点。最活跃的中国企业家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土生土长在本土做大的本土派;海外受教育归国创业的“海归”;海外受教育在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任首席代表。本土派中的许多人已开始设厂收购等海外经营,海尔、TCL、万向、华为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无论张瑞敏在日本企业界多么受尊重,无论任正非多么渴望“主流产品进入主流市场”,无论李东生进军德国多么坚决,他们迄今为止的成功还主要是在中国本土市场取得的,他们的商业和管理思想主要是在本土积累成型的。
    
    与他们相比,回国创业的“海归”对留学东道国的文化有更深了解,与国际商界尤其是华尔街的沟通无障碍,回国后也适应了国内商业环境。今天许多少壮企业家,田溯宁、张朝阳、张文中、吴鹰、丁健,都是欧美同学会商会的核心会员,相互用英文名字打招呼。但是,他们在海外时主要是受教育而不是直接参与商业管理,他们的成功也主要是在国内取得的。
    
    最近刚刚由爱立信中国公司转任亚信CEO的张醒生,是一个从第三种身份跨越到第二种身份的典型。但是,张醒生愿不愿意再跨一步,到急需国际化的本土公司比如联想担任CEO呢?或者,他愿不愿意被李东生或张瑞敏聘请担任海外事业负责人呢?
    
    了解企业管理的人都知道,这种情形目前还不大可能出现。阻碍张醒生与联想、海尔结合的因素比较复杂,有的来自国内企业独特的治理结构,有的来自不同企业的管理文化,也有来自“说汉语,赚人民币”的人与“说英语,赚人民币”的人之间的文化鸿沟。
    
    那么,最终把企业带向全球化的中国总裁们,究竟可能从哪里产生呢?日本模式会不会在中国落地?至少在目前,海尔、TCL这些国际化起步较早的企业高层中,还很少有在国外一线负责过海外分公司业务的经理。
    
    李东生面临的问题是能否在德国寻找到一个本地经理,在TCL的总部价值和战略下,管理他刚收购的施耐德公司,而不是培养或寻找既懂家电又懂德国的中国人。实际上,他也来不及培养储备这样的人。这就是今天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的最大障碍。(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作者/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