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中国企业对“方鸿渐”说“不”

2005年4月15日

    
    归国留学人员被戏称为“海归”。目前,这个一度受到礼遇厚待的群体已经渐渐不再吃香。这里面的原因,除了“海归”人数不断增多外,层出不穷的学历造假事件和与“海归”有关的负面消息也让中国的企业对于是否聘请他们产生了疑虑……
    
    从“张晨案”说起
    
    “海归”张晨卷走了巨额国有资产,这是年初发生的事情。42岁的张晨,美国籍、工商管理硕士,曾任美国太平洋贸易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嘉信达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其后在上海出任上海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三毛派神董事长。张走马上任当年,开开业绩下滑近四成,以后每况愈下。最后张因涉嫌侵吞数亿元人民币国有资产,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张的多名下属和亲戚均已到案,张却在逃,遭公安缉捕。
    
    在上海,“开开”可谓家喻户晓。开开实业以服饰为主要产品,它的广告口号以“领子”“袖子”为寓意的“领袖风采”相当著名。曾几何时,张晨的“领袖风采”曾是上海人口中的一个话题。但如今,上海人说起张晨,却是以“那个海归”指称的,似乎总带有一丝不屑的口吻。
    
    “海归”造假暗潮涌动
    
    真才实学的“海归”,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外语沟通能力强,更往往具有不一般的国际视野。但不可否认,近年“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现象已时有所闻。留学者鱼龙混杂,有真求学的,也有假镀金的,有学成业就的,也有半途而废的。最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科教界,都涌动着一股“‘海归’履历失真”的暗潮。
    
    举一例:以美国史为专业特长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玉圣,对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许传玺“美国法律研究院院士”身份提出异议。这一争议,正在中国法律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掀起波澜。杨玉圣对“美国法律研究院”(英文缩写为ALI)名称的翻译表示怀疑,认为ALI应译成“美国法律协会”,许传玺的身份应以“会员”为妥,而不是“院士”。
    
    钱钟书长篇小说《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外国花天酒地,买了张假文凭回国谋职。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身边的现代真人版“方鸿渐”,不时出现了。有“海归”把自己在国外的“助理研究员”自称为“院士”,有“海归”把国外获得的“常驻经济师”翻译为“首席经济师”,有“海归”把博士后研究称为“终身教授”……以两种不同语境的差别,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将学术头衔夸大其词,吹嘘自己的工作成绩;将专业履历“局部失真”,以增加自己在国内的竞争力。这类争议事件,如今不绝于耳。集体诚信受损,这也成了“海归”不再受欢迎的一大重要原因。
    
    “海归”失去竞争优势
    
    有调查指出,至少八成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海归”,“海归”是中国一笔宝贵的人才财富,这是获得社会广泛认可的。但随着“海归”越来越多,国内人才“土鳖”(没有出国留学的人才的戏称)质素提高,“海归”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已不再轻而易举了。据2004年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有35%的“海归”存在就业困难,40%的“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只有58%的“海归”能在归国半年内找到工作。
    
    “海归”中的“海待”现象,是社会发展中必然会出现的。出国留学选择商科和计算机专业是最大热门,这也是中国国内的热门专业,学生毕业后,原本的就业竞争就十分激烈。如果说,“海归”与“土鳖”的工作能力相差不大,聘用“土鳖”的成本远低于“海归”,“土鳖”的工资低,更没有住房、交通、子女就学等问题的纠缠,聘用单位自然就舍“海归”而择“土鳖”了。中国需要“海归”,需要的是高层次、高素质的“海归”。(来源/BBC《透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