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谈MBA教育:需重视“海归”变“海待”
2005年4月27日
在对中国MBA教育现状长达数年的实践和观察之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大国际MBA教授林毅夫日前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看法:“目前,中国MBA的教学模式出了问题,迫切地需要进行本土化重塑工作。” 需重视“海归”变“海待” 记者:您曾提到,就是哈佛来中国培养MBA,也敢和它叫板。是不是因为您觉得本土化的教学比国外的更有效?您又如何看待“海归”变“海待”现象? 林毅夫:最近我在想,为什么我们商学院教育良莠不齐,根源可能就在此———没有根据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对MBA教育进行本土化重塑工作,也没有理顺“道”与“术”的问题。 我们必须有能力把国外的不足、不完善予以补充,才有可能办好中国的MBA教育。 就拿哈佛来说,在“地利”方面,本土商学院对中国的了解肯定比它多;“人和”方面,需要结合文化、历史,基础掌握以后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天时”方面,海外的商学院基本不涉及。 将三者结合应该是教学观念的核心,培养出的学生自然会在本土占优势。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到国外去念MBA,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沃顿商学院当然非常好,如果要到美国工作,读这些学校自然很合适,但如果要回国的话就不见得合适了。 目前“海归”之所以变成“海待”,就是因为他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掌握不够,结合不够,这也是国外教育模式的结果。 所以我认为,坚持天时、地利、人和的教学内容观可以为转型期的中国MBA教育,甚至为发展中国家的MBA教育创出一条新路。因为“海归”变“海待”的现象不仅在中国产生,在发展中国家都有这种情形。 提高整个中国MBA教育水平、为发展中国家MBA教育提供借鉴是我们的目标。(来源/中证网,作者/杨良敏、胡念飞,本文原题为《林毅夫:商学院教育出了大问题》,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