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国际化人才炙手可热

2005年4月30日

    
    年薪38万:“淘金者乐园”
    
    据媒体报道,去年,上海职工年平均工资22164元人民币,比较“洋打工”约38万元的人均年收入,两者相差17倍。目前有近3.3万名外籍人士在上海登记就业。权威咨询机构估计,他们今年上半年收入总额折合人民币57.7亿元左右。
    
    高收入源自高学历和高职位。资料显示,来沪外国人士绝大部分选择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为总数的72.9%,分别是在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和在非境外投资企业的5.5和5.2倍。其中,近九成外国来沪人士持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博士和博士后占总数的2.5%。按在企业中所任职务统计,“洋打工”多为高级管理人员,占29.1%,其余多为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首席代表等。据了解,“洋打工”中仅担任总经理一职的人数就超过3600人。以泰国盘古银行为例,这个东南亚第一大私人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每聘用10个员工就有1人来自海外,且清一色为高层管理者。
    
    据统计数字表明,上述来沪就业的外国人来自102个国家,居前的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其中日本人占32.9%,美国人占11.6%,韩国人占8.7%。
    
    劳动人事部的官员透露说:“2005年,中国拟修改和完善与在华就业的外籍人士有关的法律,以期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更多外籍高端人才提供机会。”这位官员介绍,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为外籍高端人才创造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中国政府会积极为这些人士到华工作创造条件。
    
    海外揽才:一场“高薪竞赛”
    
    前不久,南京市政府表示将面向全球招聘“特殊公务员”,最高年薪可超50万元。“南京市政府招聘的特殊公务员,年薪超过50万绝对有可能!”南京市人事局有关人士“放言”,南京市政府向全球招聘“特殊公务员”,而且薪水不设上限,一切看“实力”而定。
    
    《南京市政府特殊公务员岗位聘任暂行办法》自去年底公布以来就被广为关注,尤其是“15万至50万元的年薪”更是吸引了诸多人才的目光。据悉,首次聘任的岗位试点已确定在南京市发展改革委员会、市科技局、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市规划局4个部门进行。尽管详细的岗位招聘信息目前还没有公布,但已经有10多位专业人才以及国外留学人士主动发来简历,要求参与竞聘。
    
    至于该暂行办法中对于特殊公务员的年薪规定,人事局有关人士表示,“15万-50万”只是个概数,并非只能局限在此范围内。他举例说,“比如从上海招一个首席软件师,如果此人经过了专家局的能力鉴定,而他本身在上海的年薪又超过50万的话,那我们给予的聘金也有可能超过50万。”
    
    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人士向媒体透露,国资委作为一个价值管理部门,它是以财富监督为主要任务的,因此它需要的人才也应该是具有资产管理方面的经验,并且是对投融资操作程序相当熟悉的金融专家。对其要求不仅是需有一定的资质证书,还得具备相当的运作成果。另外,国资委也在考虑招聘一个法律专家,最好是熟悉民商法、程序法的法律专家。鉴于现在很多专家都是“书本型”的,他们明确要求必须是“实践型”的人才,律师就比较理想,而且一定要是知名律师,在行业内有一定影响力。
    
    南京市科技局希望招聘的是软件产业方面的人才,在提到具体要求时,有关人士表示:“招聘的人才既要有产业规划能力,具备一定的资历,又能提出一定的调研建议,并且可以促进南京与国际软件业交流、以及人才引进等工作。”招聘者坦言,要找到符合以上条件的“综合人才”目前还是蛮难的。
    
    人才流动国际化:一个必然趋势
    
    无论是在中国土地上打工的“洋人”,还是各地政府组团招聘的国际化人才,其年薪高得让人瞠目结舌。值得思考的是:这些国际化人才是否“物有所值”?
    
    去年初,上海传出消息,因本土相关行业不景气,1000多名日本“下岗”工人来上海求职,平均年收入估计高达40万元人民币。
    
    日本工人的优势在于工作的每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在企业内,他们将担当车间主任、质量监督员、一级技师等职位。目前,国内缺乏这种生产一线的管理者,现有人员平均年薪超过10万元。
    
    有人士分析说,“洋工人”在本土的失业,并不一定是本人才能和技术的欠缺,而主要是相关行业经济遭遇低潮引发了大量裁员。技术强国的某一行业低迷,恰恰会成为发展中国家这一行业的发展机会。“洋工人”进入中国制造业将带来良性的发展,引发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变革,这正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至于他们的业务素质到底如何,自有市场去检验,不合格的肯定会被淘汰,哪个企业也不可能花重金长期聘用不称职者。
    
    人力专家分析,我们所缺的是人才,需要的是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革新,中国也有大量人才到国外就业,人才流动日趋国际化,这当然是一种趋势。
    
    中国之所以需要“洋打工”,是因为有些工作国内胜任者少,“洋打工”进来,能够填补一些空缺。在正常的情况下,“洋打工”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和经验,能使公司获得更大盈利。如果公司因此而获得更大发展,公司创造的不仅是更多的税收,而且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工不同酬:值得注意的问题
    
    “洋打工”薪酬之高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职位,绝大多数的“洋打工”在中国的跨国公司都位居管理层,其实,外企本土人才也有不少进入管理层,但是由于“同工不同酬”,其薪酬比“洋打工”要低得多,由此导致的人事争议时有发生。
    
    2005年新年伊始,刚刚作别中外运的国际物流巨头UPS就遇到了难题。原UPS与中外运的合资公司部分员工对新公司的人员安置措施表示了强烈抗议,部分工作人员甚至已经停止了工作,并影响到上海地区业务。无独有偶,1月17日,米其林因裁员引发被裁员工闯入工厂、砸毁机器的事件,致使工厂一度瘫痪。
    
    引起劳资纠纷的原因很多,薪酬不公、公司裁员、文化差异是跨国经营企业遭遇劳资纠纷最主要的导火索。
    
    薪酬不公带来的劳资纠纷更是屡见不鲜。去年8月,沸沸扬扬的普华永道会计师罢工事件就起因于一次内部薪酬调整。与安必信合并后,从香港空降50名高层,他们的月薪高达80万-100万元人民币,与本土职员的月薪相差离谱。业内专家认为,同一职位人员的不同地域来源,同样的职责要求却支付不同的薪酬,是目前跨国公司薪酬内部不公的主要体现。
    
    如果说在跨国公司发生“同工不同酬”还有些文化、制度上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发生在内地企业本土技术人才与“洋打工”的同工不同酬现象就让人不解了。据报道,在浙江上虞某企业曾有这样的事例,引进洋设备花了2000万元,请洋专家仅仅是培训和调试就花费70多万元,而维修此设备的技术人员的月工资最低400元,最高688元。颇为不满的当事人在与企业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向上虞市劳动仲裁部门提起申诉,解除了劳动合同。
    
    国际化人才与国内人才的竞争在客观上无法避免。“外国兵团”大举进入中国人才市场,虽然给中国的就业带来了压力,但是,只要是公平竞争,有真才实学的本地人并不愁找不到用武之地。这里,能否造就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是关键。在现实的用人环境中,有人仍存在崇洋媚外的心态,认定“洋人才”比“土人才”有价值,由此产生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应引起注意。(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