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沪上大学生走出校门遭遇“国际竞争”

2005年5月13日

    
    今年7月就要从沪上名校复旦大学毕业的小张最近心情喜忧参半,喜的是顺利完成了学业,忧的是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就业单位。他说,“不是没有好工作而是竞争太激烈,现在我面临的可是来自世界各地求职者的“‘国际竞争’。”
    
    外国留学生:喜欢上海理由多
    
    来自尼泊尔,在上海某大学学习电子信息学的贝朗马上就要毕业了,他已经与飞利浦上海公司签订了工作协议,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找一位可爱的中国姑娘,在上海成家立业。
    
    如果说贝朗的选择缘于他四年来在上海的学习,那么韩国姑娘朴金珠的决定就快多了。一个月前,她刚刚从韩国来上海进行短期进修,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极为钟情的她,决定毕业以后到上海的韩国公司工作。
    
    据沪上高校留学生工作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上海高校毕业的留学生和短期培训生中,有不少人选择留在了上海,其中包括不少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
    
    “海归”:低调入市重发展
    
    学业还未完全结束,不少留学国外的中国学生早早就坐上了回沪的飞机,时差还未倒,就开始忙着制作简历,希望在上海找个好工作。
    
    毕业于英国某大学的方小姐目前在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实习,每月的固定工资不过人民币两千多元。不过她十分清楚,“海归”这顶帽子,如今已不是高薪的代名词,即使拥有国际名校文凭,工作经验欠缺,仍然很难敲开理想工作的大门。她的职业规划是低起点,高前景;先就业,再择业。
    
    不再计较公司名气大小和薪水高低,代表了大部分新“海归”的求职思路,上海某留学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新‘海归’更注重岗位背后的东西,他们往往有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港澳大学生:上海就业为首选
    
    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香港大学生愿意到内地就业,而上海是他们首选的工作地点。更有超过七成的香港大学生表示,在有良好发展机会下,不介意内地公司提供比香港较低的薪金。
    
    业内人士介绍说,当港沪不断在经济发展、投资环境等方面比拼的时候,两地白领的收入差距也正在日趋缩小。若以港沪两地的物价、购买力比较,两地大学生的实际所得其实已经相差不远。
    
    “成为全球人才平等竞争之地”,在不久前出台的《上海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行动纲要》里,上海明确地表达了构建国际人才港的决心。今日的上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求国际化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吸引着国际化人才。(来源/中新社,作者/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