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中国海归统计数据值得商榷
2005年5月18日
我一直对中国海归人数的统计抱有一定的疑虑。特别是目前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的数字,中国在海外留学人员累计达到了70万人,回国人数累计达到了17.8万人,尚在海外的还有52.2万人。实际上,我觉得现有的统计数字可能和真正的数字有较大的出入。 出国累计人数超过百万 首先,我觉得出国的人数应当不止是70万人。这个数据的得来,可能是教育部根据教育部系统的统计和其他系统的统计得来,实际上可能包括了各国使馆每年发放的学生签证统计人数。但实际上,这个数字并不包括大量以留学人员家属探亲,以访问签证出去的人员。一般出国读研究生的配偶很多也是学生出身,出国以后相当多的转换成留学人员。 其次,社会上的出国留学的还有大量的出国定居的人员,如很多去加拿大的技术移民。据我所知,仅加拿大在过去10年中,就接纳了近20万的中国移民去加拿大,其中主要是技术移民。这还不包括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移民国家和去欧美的移民。这些人移民后,很多也转去大学读书。这些人数,可能都不在统计之内。 还有一个可能没有在统计之内就是各国政府和基金会等机构对华的人才培训和资助的项目。还拿加拿大举例,我知道加拿大政府曾资助过好几个对华的人力资源项目,短期和中期培训的人数达数千人,其中也有不少延续下来读研究生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等也有类似的情况,如早期的中欧政府间的培训项目,中美政府间的培训项目等。这一类的留学人员也不在少数。 另外还有大量国内机构外派的工作人员,工作一段时间后,也有转去读书的,没有在统计之内。 总的来说,上述几类的留学人员可能都没有进入常规的统计数字或根据学生签证发放的统计数据。我个人保守估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到目前为止,累计各类出国留学的人数应当在一百万人以上。 目前海归人数应有30-40万 海归回国人数,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到2003年底为17.8万人。我个人认为这个数目也可能是低估了海归回归的实际人数。实际上,90年代出去的留学人员,由于国内情况的大幅度改善,特别是92年国家提出留学人员“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以来,加之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内经济掀起的发展高潮,吸引回国的人数在逐渐的增长。按照教育部的统计,从1996年到2003年9月,国家留学基金委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15056人,已有12316人学成按期回国,回归率达到96.25%。[*]见表二。加上90年代以后,国内赴欧洲的留学人员增多,据中国驻英国使馆统计,目前在英国的留学人员就达到7万人。而在这些国家一般多无法获得居留签证,而国内经济发展吸引力增大,因此回国的比例也很高。所以我认为在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无论是公派的还是自费出国的,回归的比例实际是比较高的。 问题是如何统计回归人员。这也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挑战。回国统计不象出国时还可以有各国使馆的发放学生签证这样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公派的回国统计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这个人数很少,每年只有几千人。绝大部分出国留学人员都是自费出国。我同教育部有关负责留学人员统计的部门交谈过,他们这方面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之一是教育部派驻38个国家和地区55个教育处(组)的统计上报数据。我也和驻欧美一些国家的教育处交流过,他们对回归人数的统计主要方式之一是依靠留学人员到使馆报到和离开该国回国时到教育处登记或开证明等方式,还有通过一些活动了解和调研等方式。我知道教育处的工作非常重要,而且他们工作都很辛苦。问题是我想可能有为数不少的留学人员在回国的时候不一定要到教育处去登记。每个留学的主要国家都有上万的留学人员,绝大部分都是自费,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受国家公派制约。而教育处在国外一个国家就一个或几个,很难统计所在国遍布全国的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也不太容易。我认识不少回国的留学人员,很少听到他们说回国之前都去教育处登记或报告的。大量的人是学完之后在当地国工作一段时间,完了找到机会就直接回国了,不一定需要到教育处去登记。我当年在国外留学时所认识的身边的一些朋友,大部分都回国了,或者在两边跑,感觉回来的人数比例比目前统计的比例高很多。 还有一个可能没有考虑统计就是有很大一批两边跑的海归,相对于“海龟”,我将这批人称之为“海鸥”,来回飞翔。实际上,这批人的数目也不在少数。这些人很多在国内都有办事机构或合作机构,有的甚至在国内买房。很多的人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我认为应当要把这批人也可算成是海归。 海归分布:北京10万、上海7万、广东3万,其他地区10-20万 在留学人员回国的分布上,人数增长的也很快。根据不同渠道的统计,我粗粗估算了一下,在北京地区的留学人员起码应该有10万人以上。这中间包括有关方面统计的北京有5万多海归(“北京海归约五万”《北京青年报》2004年5月24日),中关村创业园区有6000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9月30日),2004年欧美同学会北京地区会员1万5千人(欧美同学会资料),北京地区有几十所高校,相当多的师资都曾出国留学,人数也应该在两三万人以上,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出国留学或进修的教师就近6000人之多[2004教育部“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成就展”会刊]。另外,还有大量在北京地区世界500强企业、三资企业、国外机构代表处、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政府部门中工作的留学人员,特别是在北京上万家的外企中,其相当大一批中高层主管都是海归,如果平均一个外企有一个海归,人数也应该在万人以上。而且这些人都是在体制外的,没有包含在任何海归统计之中。我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香港分院教授EMBA时,曾请摩托罗拉亚洲区高级总裁Simon Leong先生来我的课堂和EMBA学生交流,他提到以前摩托罗拉有大量的欧美人士高管,现已大量地被海归人才所取代,人数达数百人之多。由此可见海归人才在外企中的密度。 此外,我在北京侨联华商会还担任理事长,据北京市侨联统计,北京地区的归侨和侨眷有几十万人之多,其中大量是近些年移民国外,而又回流的人才。据我所知,仅过去十年中,就有近20万中国人移民加拿大,其中也有相当数量在国外留学、进修,等“移民监”坐满了后就回流。这里面的留学生也应有上万人之多。 因此,根据国内不同地区的海归人数统计和估算,在北京地区的海归应有10万人,上海地区应有7万人,广东地区包括广州、深圳和珠三角地区应有3万人,全国20多个各大省会城市还应有近10万人。另有接近5到10万人是不在各地统计之内的,经常往返于国内和国外之间,我估计目前属于海归范畴的人数已接近30万到40万人之间。 我建议国内有关部门可以请有经验的统计部门做一些更科学的抽样调查,国外使馆教育处也可以针对各学校,各地区多做一些调研和分析,做出一些更准确的统计。另外,国内也可以统计出各地海归集中部门的数字,如高校,科研机构,留学人员创业园,外商投资企业统计和相关的工商机构等。数字统计的准确与否,给尚在海外的广大留学人员传递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出国70万,回国18万,1/3都不到,似乎和实际发生的情况不符,专递一个非常误导的信息。(来源/神州学人,作者/王辉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