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人才集聚带来产业集聚
2005年5月24日
一个地方有什么样的产业就可以集聚什么样的人才,实际上也可以从另一个方向理解——这就是有什么样的人才就可以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产业的集聚可以带动人才的集聚,反之,人才的集聚也可以带动产业的集聚。昆山之所以能够做大IT产业链经济,就因为昆山具有相应产业的人才。可以说,没有昆山的IT人才,就没有昆山的IT产业集群! “让人才走进昆山,让昆山走进世界!” 虽然街市的繁华似乎比不上大都市,但走在昆山的街头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横幅。这颇有几分狂傲的口号,透露出昆山吸引人才、利用人才,让昆山走向世界的勃勃雄心。 昆山籍留美博士黄玉龙形容昆山这个地方“外围是一个充满引力的磁场,内核则蕴藏着寻求突破的欲望!” 2000年5月,留学美国的黄玉龙提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那时候创业园后院大片土地上还有零星的油菜花。几年时间过去,黄玉龙的4200平方米“网进”科技大楼拔地而起,公司由原来的两个人发展到100多人,目前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本部的“网进”!这个落户昆山的留美博士现在专门在网上开设了站点,用视频向世界介绍昆山的产业和人文环境。 黄玉龙的经历也许可以作为昆山人才战略的形象化解读。 “昆山磁场”的引力,先从一组数字可以解读。 2000年以前,昆山市每年引进人才不到2000人。2000年以后,昆山引进人才以倍数猛增:2000年3600人,2001年6500人,2002年1.2万人,2003年2.2万人……目前昆山人才已经超过11万人,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5%。 南京大学经贸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张二震是江苏省熟悉昆山研究昆山的著名学者。他在提到昆山的“人才优势”时说,产业的集聚可以带动人才的集聚,反之,人才的集聚也可以带动产业的集聚。昆山之所以能够做大IT产业链经济,就因为昆山具有相应产业的人才。 昆山开发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起步,逐步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变,如今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高档纺织三大产业集群。在面积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昆山,聚集了600多家IT企业,成为长三角经济带上一颗耀眼的IT明星。其发展的过程正是人才集聚和影响的过程! 创建于1998年10月的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由昆山开发区和江苏省人事厅、科技厅联合创办,是全国首批十个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之一。现在参观这个占地20万平方米的创业园,只见区内绿树成荫,芳草如茵,环境优美。据了解,目前这个创业园引进博士硕士100多人。已有90多家由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落户区内。 昆山开发区主任宣炳龙认为,昆山要占领的是每个产业链的高端,而不是简单的制造!这种“底气”正是来源于对人才的拥有,特别是对高级人才的拥有。 昆山吸引人才,也鼓励人才竞争、流动,更鼓励人才资本市场化运作。走在昆山街头,到处都有热热闹闹的人才市场。连政府广场一旁的科技博览中心的地厅也是一个开放的人才市场。昆山的同行介绍,目前户籍人口只有60万的昆山市已经拥有人才服务机构12家,其中台湾的“中华人力资源公司”与昆山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合办的“大华人力资源公司”是江苏省首家外资经营的人才中介公司。昆山去年一年就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和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146人。昆山目前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员已超过600人。 昆山人才引进“零距离、无障碍、高效率”也是造就人才“昆山磁场”的一个因素。目前在昆山任职的廖仲毛2002年通过网上获悉昆山招人,在江西工作的他星期六去昆山面试以后,顺便去苏州旅游。在拙政园还未把一个园林看完,就接到了昆山录用的电话。廖仲毛来不及回家就在昆山上了班。现在他在昆山一个高级住宅小区购置了150平方米的房子,两年以来为向外界推介昆山写了200多篇稿件。廖仲毛说,本来海南和福建都有单位联系他去工作。“但昆山动作实在太快,所以选择了昆山。” 昆山人才市场的“磁场”作用已影响到周边地区。一位昆山日报的同行做过调查,现在在昆山各人才市场招人的企业,有30%来自上海、苏州、杭州、南京乃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小小昆山的人才资源市场已成为华东地区颇有影响的人才市场。而人才市场也已经成为昆山产业发展的“晴雨表”。(来源/烟台日报,作者/滕岳、郑勇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