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苏历铭:诗人或者“银行家”

2005年1月14日

    
    当夜色降临,一个人坐在安静的办公室里,看着金碧辉煌的金融街,苏历铭会感觉到一丝丝的倦意。他说,很多做投资银行的都是这样,每天生活在“浪尖”之上,超负荷地工作,其压力可想而知。也许外面的人看做投资银行是一种财富而体面的职业,但对身在其中的苏历铭来说意味的却是挑战。
    
    出国、做投行、办杂志是苏历铭人生的三级跳,每次都充满着冒险,但最后都迎刃而解,他认为秘诀在于自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回国是顺应“潮流”
    
    记者(以下称为“记”):你的身份好像特别多,诗人、证券公司经理、《投资银行家》出品人,你认为哪种身份更符合你?
    
    苏历铭(以下称为“苏”):其实哪一种身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做你喜欢做的事情。写诗是我从小的爱好,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放弃,将来也不会放弃,但它不是职业。
    
    回国后选择证券,是因为当时认为证券是中国经济最新也最具挑战的一个领域,所以就一头扎了进去。而杂志看似一种转向,从证券转入传媒,但实质并没有变化。因为《投资银行家》是专为证券从业者量身打造的一本人文财经杂志,不但没有离开资本市场,反而对自己更是一种全面的挑战。
    
    记:感觉你总走在时代的前沿,写诗作为80年代的时尚你深入其中,90年代初,出国成为流行你也赶上了,90年代末,回国再次成为潮流,你又变成了“海归”,但当时很多人是以外方代表的身份进入中国市场,而你为什么却选择了国内公司?
    
    苏:回国可以说是顺应“潮流”,但这与有的人“曲线救国”并不一样。感谢命运,让我敏锐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作为60年代出生的人,我一直认为留在日本,对个人来讲无非改变了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却违背了留学的最初愿望,即学成归国。回到自己的国家,站在自己的土地上,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血脉中无法改变的责任。虽然不少朋友劝我留下,但我对于回国却没有半点犹豫。
    
    耐力、智慧和执行力
    
    记:可以说你是从一个普通的员工做到投资银行总部的管理者,后来又出任湘财证券北京总部总经理,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苏:经历了许多公司的上市过程,最难忘的是2000年浦东发展银行的成功上市,当时募集资金40亿元,开创了金融类企业规范上市的先河。作为该项目的总协调人,我体会到命运从不会青睐没有准备的人。
    
    选择证券公司,尤其选择在投资银行工作,是我留学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当时有一家证券有限公司在北京组建投资银行部,也正是这个机会让我在证券行业开始了新的工作。如果说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血脉的话,证券则是金融中最具活力的领域。投资银行是证券市场的源头,必须要有相当的敏锐和创造性。由于业务拓展的需要,我跑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有时早晨醒来,都记不的身在何处。
    
    我的从业经验是:耐力、智慧和执行力。
    
    机会与挑战并存
    
    记:舍弃豪华的办公环境,投资传媒,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有些不明智,因为现在出版行业非常不景气,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
    
    苏:其实做《投资银行家》是经过很长时间理性思考的结果。现在的出版业的确是很低迷,但并不能说出版业已经停止了发展,“微利”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的必经过程,这也是一个行业成熟后的结果,必竟暴利时代已经结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规范后的市场更适合新理念杂志的诞生,很多杂志倒闭了,只能说明读者选择的空间更大了,那些不能吸引眼球的杂志自然会被淘汰,这是市场规律,它将给传媒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才能产生动力,也才可能制作出内容丰富的精品杂志,我们正是怀着这样的愿望,想在期刊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因此选择了人文财经,而“投资”又是我的专业,所以就选择了这个项目。
    
    记:目前财经类的期刊非常多,这对你是不是充满了挑战?
    
    苏:《投资银行家》的对象是智慧和创造的高端群体,仅仅凭我自己的从业经验和身边人的阅读需要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我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因为每个群体都需要自己的杂志,但现在国内还没有一本针对这个群体特点的人文杂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办这样一本杂志确实是一个机会。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一种冒险,我并不完全这样认为。对于我来说,我深知凭借个人力量去办一本人文财经杂志的艰难,但我必须策马前行。只要方向正确,市场存在,客户有需求,人文财经杂志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我无法预测最终的成败,只知道不能愧对人生,每个人永远不该丢弃的就是行动力。
    
    对诗歌的热忱并没有改变
    
    记:听说你工作之余还出版了几部诗集。写诗需要激情,而资本市场却是一种激情的消耗,你是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苏:其实这两者对于我来说从不矛盾,诗歌固然需要激情,但并不是纯粹情感的泛滥。资本市场相对于文学创作固然枯燥,对于我来说,诗歌有时甚至可以为投资银行工作带来闪光的灵感。投资银行家更需要智慧,并非简单的体力耗损,而是一种践行欲望和梦想的过程。写诗练就的思维正好可以发挥作用,因为行业完全可以移置,虽然它没有复制性,但思维的方式却是一致的。诗让我的职业和生命能够飞翔。(来源/华夏时报,作者/吴小曼)
    
    个人简介:
    
    苏历铭,80年代就职于国家计委国民经济综合司;1991年开始,在日本筑波大学、富山大学留学;1998年初开始,先后担任海通证券投资银行总部副总经理,湘财证券投资银行副总监及企业融资部和创新研究部总经理,北京地区总部总经理。
    
    现任北京金翰国际文化传媒执行董事和《投资银行家》杂志出品人;曾在《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学论丛》等杂志上发表若干经济学论文;与人共同主编《海外证券市场》;著有《有鸟飞过》等诗集,与人合作《白沙岛》、《北方没有上帝》、《东北1963》等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