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丽的爱国情和“中国芯”
2005年1月24日
她成功研制出SARS早期诊断芯片及基因检测试剂盒;她研制的应用型基因芯片使普罗大众低价使用基因检测疾病成为可能。面对优厚的年薪、优越的科研环境,她却举家回到人才资金两缺、条件简陋的母校;她说:“在祖国建设中,我不是旁观者、不是客人,而是主人。” 她在南粤妇女界很有名,是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广东省巾帼科技创新带头人;她在广东的“海归派”中也很出色,1999年被评为优秀留学归国人员,是第一届广州市杰出留学回国青年创业者、广东省十大杰出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在全国及全军科技界,她也颇具影响,是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新星”获得者,获得过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重大奖励。 她就是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华南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文丽。 “中国芯” 说起马文丽,不能不提起她最“威水”的历史——成功研制出应用型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是目前国际最前沿的科研课题之一。1998年,34岁的马文丽回国之初,基因芯片在国外的研究已经很热,但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在此之前和丈夫已潜心研究多年的马文丽把这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2000年3月,她首次运用一种新的基因片断扩增技术,率先攻克了国内同行在基因芯片研究中面临的难题,成功研制出应用型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的诞生,标志着疾病的诊断由细胞和组织水平推进到基因水平。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实现对生命的微观调控,将可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为便于我们理解,马文丽举了个简单的例子:肿瘤疾病在形成肿瘤之前,先是引起细胞基因的改变,如果能在这个阶段检测出来,及早用药,肿瘤就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早期治疗。现在,国外已可用基因芯片进行体检和早期诊断,但费用高昂,如何惠及普罗大众?马文丽自信地说,她的研究所将用几年的时间实现把基因芯片成本降低几百倍,只用较低的价格就可做基因检测,相信不会是太遥远的事情。 此外,马文丽还首次研制成功了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基因表达谱芯片,发现了与肿瘤恶性表达调控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基因表达的改变,为进一步筛选抗肿瘤的靶基因药物奠定了基础。在去年SARS流行期间,作为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成员之一,她亲自下实验室带领课题组人员日夜加班,经过3个多月的日夜苦战,成功研制出SARS早期诊断芯片及SARS基因检测试剂盒,已进入国家药监局的报批程序,为SARS的早期基因诊断做出了贡献。 手握8个国家专利、其中3个是基因芯片核心技术专利,马文丽对未来有很多计划,比如想把基因芯片应用到艾滋病的窗口期检测,想把基因芯片实用化、产业化,这将是她未来5年的最主要工作,目前正在寻找合作伙伴。她坚信:“生物技术(BT)是继互联网技术(IT)之后最重大的技术领域,BT一旦和IT行业结合,将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的质的飞跃。” 创业志 看着这些辉煌的业绩,不了解情况的人几乎都不相信,6年前,当马文丽刚回国时,接手的是怎样一个“烂摊子”——人才流失严重,33名编制中有17位博士先后出国或外出学习一去不归,只剩下6位教师;教学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分给她的办公桌还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齐齐哈尔医学院搬回来的破旧桌子;科研设备陈旧,连一台幻灯机都没有;资金短缺,没有科研经费,只有几百元的教学经费;有老教授这样说:“生化教研室已近乎于中专水平,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 虽然早有思想准备,马文丽还是没想到条件会这么艰苦,心里直打鼓。同是“海归派”的丈夫鼓励她说:“现在的条件虽然差,但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最好的画。”先生的一句话更给了她信心和支持:“我们手里有核心技术,不怕干不起来。” 于是,马文丽从一份份1万元、两万元的标书做起,把每一分能筹到的经费掰成两半来花。她申请到的首笔大额经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基因芯片项目的首批资助,由于标书、答辩做得好,虽然她申请的金额只有12万,但最后拿到手的资金却有20万。马文丽由此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基因芯片的研究。 由于选择的是一个国际前沿性的攻关课题,因而得到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在不到半年时间里,马文丽为研究所争取到的国家、企业、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科研攻关基金及企业的项目投资超过了1000万元,之后逐年递增。如今,研究所共承担国家、军队、省、市重大科技攻关课题12项,经费总额达数千万元。利用这些宝贵的科研经费,马文丽和她的同事们组建了国内一流的基因芯片实验基地,有华南地区最先进的基因技术研究设备、基因解码装置以及基因芯片设备和检测仪器,并带出了一支精干的人才队伍——6年来共招收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66名。2000年,研究所拿到了博士点资格,并成为全军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10年的学科建设目标,实现了学科建设的飞跃。 爱国情 “成名要成永世之名,谋利要谋天下大利。有多大的胸怀就会成就多大的事业。”马文丽常这样教育学生,也这样要求自己。 在回国前,马文丽和丈夫双双于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国际上医学生物学领域最先进的研究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从事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享受数万美元的年薪、优越的科研环境,中国驻美使馆还为其夫妇办理了免于回国服务的手续。然而,这一切加起来都没有母校一封急需人才的来信有号召力。1998年初马文丽毅然举家回国。 马文丽说:“我自己觉得在国外干得再好只是个高级打工者,最多就是加薪,绿叶成不了红花,找不到主人翁的感觉。回国后,学校给了我更大的舞台,能按自己的思路去创新,去成就事业。” 6年来,虽然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吃了很多的苦,但马文丽从未后悔当初的选择,“在祖国建设中,我不是一个旁观者,不是客人,而是主人。”(来源/华南新闻,作者/林志文、吴丹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