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文化的传播者(图文)
2005年1月27日

王辉耀,拥有太多的身份——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亚加国际公司董事长;中国欧美同学商会会长;北京市侨联华商会理事长;政协北京市顾问委员;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等。 王辉耀,拥有太多的经历——国家经贸部工作过,去加拿大留过学,攻读MBA和工商管理博士。在北美著名跨国大公司做过高层管理,当过加拿大外交官,期满下海创办了自己的国际商务公司和中国项目网,任董事长。 王辉耀,出版众多书籍和经贸专业文章——自传书《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MBA到外交官、新华商》;诗歌散文集《林中漫步》;MBA普及读物和工具书《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指南》;《新华商之路——打造新一代中国工商精英》。 王辉耀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文化”,1个多小时的采访,王辉耀的这种新华商国际“文化”气质表现得更加“光彩照人”。我们的采访便是从他的“名片”说起…… 传播的使命 王辉耀的名片比别人的要特殊些,拥有一连串的头衔。很多人接过他的名片,总会有一系列反应,诸如“社会活动真多呀”、“你主要做什么”等等。 “我从事的工作的确很多,主要分三部分:1/3是从事我的企业,如咨询、网站和投资等;1/3是来做社会工作,因为我担任了一些社会团体的负责人;还有1/3是用来做学术研究,如做教授、写书等。”王辉耀解释道。 王辉耀的社会公益活动频繁,他创始了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并担任会长。这是中国目前最大海归商务精英团体,会员超过了1000多人,囊括了目前中国回国创业的大部分海归杰出精英,十分活跃,王辉耀成了海归派的领军人物。王辉耀还兼任其他不少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他经常需要挤时间,来应邀出席各种社会团体、大学和政府机构的论坛和演讲活动。 “我们这批人,经历过太多,看到了很多,也亲自实践过。我希望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做些事,传播一些观念,尤其是国际商务文化方面。举个例,现在很多人到大企业应聘,结束后很少会写mail进行答谢,这与国际文化的通常做法不同。我立书著作,其实就是给自己这样一个使命,让中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让更多的人更好地成为国际化人才。” 作为新华商,和别人相比,王辉耀有更多的不同,其经历也比较独特。他除了经营自己的企业外,更善于“思索”。 “现在,我更多的时间用来为一些群体做思考,如“新华商”,“海归”等。因为这些群体在中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是我比较关心的一个方面;同时,我还比较关心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商务问题这是中国企业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这也是我现阶段经常做的一部分研究。”他说,“人不仅要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 王辉耀的多元化的人生轨迹,让中国的有志青年极为推崇。“王辉耀,一个全能型人物,诸多差别巨大的东西在他身上凝聚,作为政、商、学界的风云人物,王辉耀也许会是人们追求MBA的一个理由。”有媒体这样评论。 王辉耀透露,他现在正在写一本海归全方位的思考的书,会对中国海归、海待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思考,该书将于今年底出版。 理想的起飞 阅读王辉耀自叙体实录《我在东西方的奋斗——从MBA到外交官、新华商》,你不能不感慨,成功的人生就在一个人是否早早地做好了自己的职场规划,并为之不断的努力。 “在农村插队,我每天干完农活,晚上就坚持在煤油灯下看书,我知道,如果我不读书的话,我的一生就毁了。” 经历了中国一年的“上山下乡土插队”后,王辉耀成为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又是文革后第一批进国家部委工作的。国家自费留学政策出台后,王辉耀又作为最早一批出国留学生,去读MBA和工商管理博士的人;除此而外,也是中国最早一批进入跨国公司做管理的留学生,包括第一个在国外做西方国家的外交官,也是海归自己创业比较早的。他总是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 每一个“跨越”,带给王辉耀一次“人生的精彩”。但第一次“跨越”尤为关键。 在经贸部工作时,王辉耀接触了许多国外来的专家和教授。在交往中,王辉耀感觉到,国家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和商务管理模式是相脱节的。那时,王辉耀就萌发了到国外更多地学习的想法,感觉到工商管理学习更有前途。 “那时,我就想读管理,但对MBA也不是十分清楚。当时,我正好参加一个联合国专家来京办培训班当翻译,而这些专家又正好是国际著名商学院的教授,发现原来还有这样的专业。”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在度过一个个埋头苦读、挑灯夜战的不眠之夜,1984年,王辉耀留学加拿大攻读MBA,开始了他人生理想第一次起飞。 正像王辉耀的预见那样,MBA在日后的九十年代,在国内以“燎原之势”蓬勃发展起来了,成为时下年轻人走向成功的圭臬。 海归“上山下海” 海归人对中国与世界接轨发挥着很大的影响,但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那些在国外上过学的人回来才算海归。 “未来的海归受众人群将会更广泛,还会包括那些在外企成长起来的本土人,经常往来国际的商务人,海归和土鳖的划分会逐渐模糊,但他们都属于国际精英。”对此,王辉耀首次提出了“国际精英”概念。 鉴于目前状况,海归暂时不会消失,可能会淡化,今后海归与土鳖精英将会在中国国际化的进程中融为一体。王辉耀预测,未来的发展,“海归”概念会向“国际精英”过渡,取而代之的是“国际精英阶层”。 讲到目前海待现象,王辉耀认为,大肆渲染海待问题,没有任何意义。中国目前的留学生,中国人口受大学教育的比例现在还不到5%,而日本、韩国、美国是50%以上,所以很难相信,如果一个人在国外拿了学位回来,如果又是懂英语,懂国外的文化,会在经济腾飞的中国找不到工作。现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市场时期,国际贸易去年超过1万亿美元,但大量的企业还处在价值连的底端,需要大量懂国际文化的海归,海待的存在,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中国仍然需要大量的海归。 “我认为解决海待问题,需要政府新的导向和新的政策的指引。海归现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但是实际上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包括一些在沿海的城市,像温州,宁波,青岛,大连等二级沿海地方,以及西部、东北地方,因为有大量的民营企业在做国际贸易,缺乏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而且很多企业产品连翻译的英文资料都没有,更不用说与外商直接沟通和谈判了。所以我觉得,国家应该鼓励海归向这些地区流动,当年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觉得海归应该有新时代的“上山下海”。上山就是去内地,去东北,去西部,下海就是去沿海地区二三级城市大量需要海归的民营和私营的外向型企业中去”。 “我是一个十分国际化的人” 谈到自己的价值取向,王辉耀态度鲜明,反对“工作狂”,主张要有充分准备来迎接国际化的挑战。 “每年,我都有1/3时间在世界各地旅游和考察。工作之余,我还经常带孩子到各地走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感受国际的气息。我是一个十分国际化的人,注重融入国际化的意识。“ 打球、游泳、健身,见朋友都是王辉耀业务生活中的一部分,每天生活非常丰富。另外,王辉耀非常喜爱文学,喜欢人文的东西,平均一年写出一本书。王辉耀中间有段时间从事了商务工作,现在,他又有了一些关注人文的兴趣,如对群体的关注,对社会的推动,注重新观念的传播。王辉耀觉得一个人的生活应该是多元化的,而不应该只是单一的工作。作为国内外大学商学院的客座教授,他还经常为MBA和EMBA学生上课。 去年国庆八天假期,王辉耀就在家写了8000字的关于中国度假模式的文章,在《经济观察报》刊登。目前“《时尚》杂志进行的‘中国时尚先生’评选,我也是候选人之一。”王辉耀笑着说。 在中国和世界融为一体、国际化不可抗拒的今天,国际化是一个潮流。王辉耀认为,人的生活方式很重要,为此,首先一定要解决个人发展问题,然后要认准时代的潮流,要融入国际文化,要与世界接轨,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 “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前十年很重要,在如今国际化浪潮来势迅猛的年代,年轻人一定要适应一个有挑战性的工作,要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开拓一片新的天地,这样就可以从一个领域跨越到一个新的领域。实际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突围的过程。” 王辉耀,作为一个国际化商务的先行者,海归精英的杰出人物,不愧是海内外新一代有知识、有现代意识,心系中华新华商之优秀代表。(来源/《知识经济》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