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海归事业的推动者
2005年1月27日
多元化的海归精英 采访王辉耀本人,是一种难得的学习的过程。对王辉耀最初的感觉,是他的平易近人与随和,我想这是每个熟悉或知道他的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点。但深入接触后,从王辉耀平凡的外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的是他的不羁的心,正是这种不断进取的心态,促使他不断创新,总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王辉耀的名字早已经被很多的人所熟悉,许多的媒体都讲述过王辉耀的故事。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也是第一批进中央国家部委工作的;他是中国最早一批出国攻读MBA和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也是海归中最早一批在大型跨国公司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的;是第一位中国大陆留学生出身的西方外交官,也是第一位在中外政府都工作过的中国人;他还是留学生中最早回国创业的一批,曾被评为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是“新华商”概念的首倡者与优秀代表,是一位非常活跃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极为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在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让他的人生具有了传奇的性质,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辉煌和成功,是难得一见的多元化复合型国际人才。 曾经有一篇文章说,从读学位、任经贸部官员、在跨国大公司中担任国际高层职业经理人、成为西方外交官到自己创业、担任众多的社会职务包括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教授、做一个经常著书立说有思想的学者,再到参与创建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并出任首届会长,成为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在大多数人看来,王辉耀的每一个“单项”成绩,可能尽不少人一生的努力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而王辉耀却在40岁出头的时候就完成了所有这一切,简直不可思议。但不可思议中一定蕴藏着某种必然。正如王辉耀所说,命运不是机遇,而是一种选择。命运从来都不是一种可以等到的东西,而是一件需要去完成的事情。 当我采访完要提笔写他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看似熟悉的人物写起来却又最难。问题出在他知名度很高,人们对他太熟知了,大大小小、网上网下各种媒体对他的报道也比比皆是,在百度、Google、雅虎这样的搜索引擎中只要输入“王辉耀”三个字就会有成千上万条信息映入你的眼帘,王辉耀成了中国新一代青年所效仿的榜样。但无论如何,我还是拿起笔,按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写下这篇采访手记。 王辉耀的突围人生 王辉耀在国内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经常被邀参加国内各种论坛去发表他的专业论点,国内知名大学也争先请他去做报告,请他介绍如何成为国际化人才的经历。 王辉耀的童年时代经历了文革的动乱和人性扭曲的时代,用他的话来说是喝狼奶长大的。但他并没有沉沦,却因自己的不断奋斗和突围而成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 中学时毕业后,他和他的同龄人一同被下放到了农村。在农村,他住过茅屋,离茅屋不远的地方就是猪圈。晴天还好说,如果是雨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老鼠、蟑螂是茅屋的“常客”,他经历过无数与鼠共眠的日子,甚至有一天,当王辉耀回家的时候发现,他的被褥已经被老鼠撕得稀烂。他至今人能清晰的回忆往事:“文革期间上小学和中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我在四川农村插队的时候,才高中三年级。日子非常苦,一天干下来不到2毛钱,还吃不饱,住的是间类似猪圈的房子,冬天冻得喝辣椒水来取暖。精神上既压抑又痛苦。”为了将来能推荐上大学,他白天埋头苦干,晚上借着光线微弱的煤油灯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恢复后他在竞争最激烈的第一年考上了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系,命运的大门终于开始向这个不屈不挠的穷小子打开了,从此他生命的列车便开始急速奔驰,开始做起了总是比同龄人超前的事,开始他绚丽人生的第一次突围。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前沿是国际贸易,大学毕业后的王辉耀被选拔到国家对外经贸部任国际经济合作官员,是最早一批负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官员之一,表现出色。其间,他起草的一份关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报告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胡耀邦总书记的重视,亲自批示在全国贯彻。 1984年,正当他在经贸部的发展令人瞩目时,他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升华。当国内尚不知MBA为何物时,他抓住了一个自费留学机会持全额奖学金赴加拿大攻读MBA,成为第一批赴加拿大读MBA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之一;后又在世界排名前列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攻读国际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成为该院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后来还去了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进修企业高级领导人研究。 王辉耀人生的第三次突围是如何能打进北美的主流社会。王辉耀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就是留学生尽量不要去洗盘子,而要去干那些能写上简历的工作,哪怕报酬很低,但经历就是财富。王辉耀在读MBA和博士研究生的暑期间,尽量找机会去公司实习,他先后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从事项目融资工作,后又去日本为日本的大公司做咨询和培训。这都为他日后去跨国公司积累了稳操胜券的资本。1988年他经过激烈的竞争,进入加拿大最大的项目管理咨询公司SNC-兰万灵公司,在一年内以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的身份奇迹般地从助理经理到经理,再从经理晋升为该跨国公司国际市场董事经理,那时他还不到30岁,是该公司的第一位华人高级主管,开创了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大型国际跨国公司担当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先河; 1990年,也是到加拿大仅仅6周年之后,有了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王辉耀又开始了他人生第四次的飞跃。王辉耀想,有了在中国政府工作的经验,为什么不能有在外国政府工作的经验。于是,王辉耀在数百人中竞选加拿大外交官成功,被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派往加拿大驻香港领事馆,任其驻香港领事馆负责香港及中国地区事务的首席经济商务参赞,成为有史以来加拿大第一位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华裔外交官,在加拿大华人圈引起轰动,成为来自中国大陆留学生在全世界出任国外政府高级外交官第一人。在他任职期内,加拿大魁北克企业对香港的贸易额增长了一倍,对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增长了两倍,其工作能力业绩显著。 1993年卸任后,他回到了中国创业,又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五次新的长征。他应邀担任了全世界最大项目管理咨询公司之一Agra-AMEC国际公司负责亚太地区业务的副总裁,在90年代初当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掌门人多来自欧美人士和港澳台华人时,他是为数极少的本土出生的而又执掌大型跨国公司在华业务的中国人之一。随后,他又开始了自己创业,是回国留学生中最早下海创业者之一。他创建的亚加国际公司和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和国际上的合作伙伴一道,为中国诸多的各类项目引进外资,包括引进国外政府数千万美元的赠款,参与了几十亿美元、50多个在华的大中型项目,他并出任过多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的咨询顾问。1994年,他陪同加拿大总理克雷第安首次访华,说服加拿大政府支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包括顶着美国的压力引进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第一批外资。紧接着,西方七大工业国对三峡的资金封锁不攻自破,王辉耀促使加拿大政府成了支持三峡工程的带头羊,随后,西方各国针对三峡的巨额资金纷至沓来。 1995年王辉耀在加拿大参与接待李鹏总理访加,又在全世界最大的三峡项目上签订了第一个国际工程管理合同,成了中国当时最大的项目管理合同。1999年,他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中英文项目网站——中国项目网——Sino Projects.com。此外,他的国际商务咨询公司在国内十分活跃,许多跨国公司和民营企业都曾是他公司的客户。在中国企业领袖和精英的论坛上,经常能听到他关于中国企业发展和国际化的见解。10年下来,王辉耀回国创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2年,王辉耀被评为首届归国“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他作为海归创业的生涯得到了认可。 王辉耀的眼光 王辉耀常说,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视野的不同,要做人生突围的先行者,就要有独到的眼光。在人生生涯的不断突围中,他经历了多次文化的冲撞、信仰上的折磨乃至实际的磨难。最为难得的是,突围中他总是先于潮流的,是真真正正的“逆风飞扬”。 70年代,当很多人都忙着阶级斗争时,这个小孩子却捧着破烂的英语书躲在角落里苦读;中学被下放到方圆几里都少见人踪的荒野农村时,陪伴他的是一只可收到VOA、BBC的小收音机和每天的《参考消息》。 80年代中期,当不少人都争先恐后去捧铁饭碗时,他却毫不犹豫的放弃了在外经贸部有发展的仕途,去读当时中国还没有人听说过的MBA,整整先于今日潮流10年! 90年代刚开始,当大多数留学生还在西方世界勤工俭学,不到30岁的王辉耀就已做到了西方跨国大公司的董事经理,而这时,他又极有远见地选择了成为一名黄皮肤的西方外交官,在大陆留学生中首创先河,敢为天下先。这个平台让它更深刻的体验了另一种文化和制度的精髓。 后来,当更多的人都争先恐后去北美新大陆寻求理想时,他既没有贪恋外交官的荣誉,也没有重返西方世界,而是选择了回到中国创建了自己的事业,从为跨国公司做高层职业经理人,到成为自己创办公司的主人。而此时,距离今日的归国创业热潮,早了仍有10年! 今天的世界,时代前进的速度快得惊心动魄,一不小心,就会被抛下,被淘汰。在这样的速度前领先10年,需要多少智慧、远见、魄力和突围的雄心? 然而,王辉耀并不只满足做一个企业家,在他人生的道路上,他还在寻找新的坐标,也可以说是他的第六次人生变革。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学成归国和创业时,他的目光又转向了学术和社会活动领域。他担任了世界排名前10位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EMBA客座教授和著名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MBA兼职教授,经常为学员在北京、香港和海外授课。能够做著名大学的教授,是许多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而王辉耀在人到中年就实现了。更令人惊讶的是,王辉耀在工作之余,已经写出了4本书——包括自述体著作《我在东西方的奋斗》、学术专著《新华商之路》、《MBA通才之道——中外MBA分析与指南》和纯文学作品集《林中漫步》。他的书,许多都成为了畅销书。在这些著作中,他首次提出了“新华商的理论”和“MBA通才论”的概念,受到许多媒体的关注。此外,他也经常被邀请到国内各知名大学做讲座,受到广大学子的热烈欢迎。目前,他有关研究海归的两本书《海归时代》和《创业中国》也即将在年底出版。 与此同时,王辉耀还经常关注公益事业,并力所能及做一些贡献。1998年,王辉耀和《北京青年报》一道,赞助了一批受98华南水灾的学生上大学的学费。1999年,王辉耀捐资为其母校广州外国语学院建立了王辉耀奖学金,每年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2001年,王辉耀动员加拿大使馆和他一起,为中国妇联在北京八达岭长城附近捐款兴建了加拿大使馆-王辉耀希望学校,帮助京郊山区的1000多名贫困学生搬进了一所崭新的希望学校。2003年,为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9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文艺演出,王辉耀也参加了赞助,体现了王辉耀对海归群体的参与精神。 富兰克林说过:“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你的事业来推动你。”这是王辉耀非常喜欢的一句话。纵观王辉耀的人生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开创新事业的过程,他总是引领时尚,走在时代前面。王辉耀在东西方之间游刃有余的穿梭,从一个国家跨入又一个国家,从一个圈子打入又一个圈子,从一个行业转入又一个行业。他忙碌的生活让人眼花缭乱:在北美读博士研究生、做跨国公司副总裁;在日本为大企业讲课;在香港做加拿大外交官;去欧洲访问商学院,在哈佛进修;在三峡工程中促进国家资本合作,在中国创业做企业家,兼任国际知名商学院的客座教授,担任数个社会团体的负责人,关注社会新兴阶层,期间还抽空著书立说;事业、文化、精神上频繁的迁徙让大多数人都吃不消,而王辉耀却能安之若素,体现了他极高的人生效率。王辉耀个人的独特的多元化能力和引领时尚的风格,使他成了《时尚先生》杂志2004年“中国时尚先生”的候选人。 王辉耀认为,当一个人真正看过了世界,体验过了不同的文化、信仰和社会制度之后,精神上必定会有升华和蜕变,需要进行精神上的更高层次的突围。他会开始真正的思考,继而发现一些认定的不过是固有的习惯和偏见。渐渐地,他就会超脱出狭隘的地域之分,行为上能够轻易地融入各种文化,思想上变得包容和宽广,更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对待新的事物,更关心社会的进步,崇尚新的精神世界。王辉耀非常喜欢韩非子所说的,“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中国海归事业的推动者 除了王辉耀作为一个海归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典范的成功之外,更令人瞩目的是王辉耀还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王辉耀十分关注海归这个在中国日益壮大的群体,不断地在推动海归在中国创业与发展的潮流。在诸多媒体报道中,王辉耀经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海归派的先行者,被视为中国海归派精英的代表人物和海归群体的代言人之一。 90年代末期,当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成归国创业发展时,王辉耀开始转向参与和关注海归在中国的发展,他也热心参与欧美同学会和其他海归社团的组织工作。他在亲身经历了海归回国创业的汹涌大潮后,他意识到这将是中国今后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主流。2002年夏,他向欧美同学会提出,为了更好地团结回国创业和从事商务活动的海归,他建议在欧美同学会中成立欧美同学会商会,并为此牺牲个人时间,做了大量的组织和筹备工作。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欧美同学会和有关部委的支持,并得到了许多回国创业海归精英的响应。欧美同学会商会于2002年10月在北京隆重成立,并很快凝聚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海归精英到新成立的商会中来,海归回国创业和从事商务活动开始有了自己交流和联谊的组织,这适应了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的大潮。在2003年一年之内,回国创业与发展的海归首次突破了两万人。 目前,他参与创办和出任首任会长的欧美同学会商会已成为国内代表海归商界精英层次最高的组织,会员已超过千人,其中包括商会的副会长丁健、田溯宁、吴鹰、张朝阳、张维迎等一大批海归精英,也包括海归创办的在国内外上市的几十家海归企业和大量在跨国公司担任高层管理的海归精英。王辉耀为海归群体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创新活动使他成为了中国海归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他经常组织的大的活动都成为京城海归最大的聚会。2003年,他参与策划和筹备,并成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由商会承办了中国首届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发展论坛,邀请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相关部委领导以及大量留学人员参加,并出版了论坛文集,影响广泛,受到广大留学人员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他还打破常规,创新突破,组织商会举办了一系列为回国海归所喜闻乐见的和国际接轨的新型海归活动,包括在京城长安俱乐部举行京城海归月度午餐会,每个季度有关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的研讨会、座谈会,举办国内国外面对面海归就业网上论坛,和美国商会和英国商会举办中国经济研讨会,举办每年一度的圣诞新年晚会和春节业界精英聚会,以及在凯宾斯基酒店为失学儿童举办的京城最大的仲夏夜海归慈善捐款舞会,为失学儿童献爱心等活动。特别是商会还组织广大海归积极与国内各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及各有关政府部门交流,与各国驻华商务机构联合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进一步扩大回国留学人员的社会影响,树立了海归精英良好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凝聚力。为了探索和解决回国留学人员创业资金难的问题,他还积极组织商会进行调研和研讨,并亲自向有关部委撰写了有关建议成立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基金的报告。 除了担任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的职务外,王辉耀还出任了其他与海归有关的社会职务,如中国侨联华商会副会长、北京市华商会理事长、北京市政协顾问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侨联青年常委和美洲新华侨华人联合总会共同主席等职,充分发挥自己跨越东西方的优势和独特的国际视野,以其聪明智慧和组织才能为广大留学人员服务,为海归群体呼吁,不断推动中国海归事业蓬蓬勃勃向前发展。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繁忙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余,王辉耀还潜下心来在业余时间研究广大海归和社会各界所关心的海归热点问题。2004年,他抽空写出了长达35万字的《海归时代》一书。在这忙碌的时代,很少有人能静下来思考。王辉耀置身其中,又能挤出时间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得的事。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分析、介绍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海归群体在中国各行各业发展的著作,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分析透彻,充分展现了他独立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此外,他还策划和主编了《创业中国》一书,全面展示和介绍了50位海归优秀人士在中国成功创业的风采,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他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里的精英。这两本书即将由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通过对海归群体的不同层面的透视和归纳,体现了王辉耀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他独到的见解。有人说,在我们这个忙碌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有人埋头拉车,也需要有人抬头看路。王辉耀在中国海归群体中,可以说是经历最为丰富者之一,但他也可以说是最善于思考者之一。中国需要更多的像王辉耀这样的有思想,有水平,有组织能力和有创新精神的国际化海归精英为中国在21世纪的崛起推波助澜。 人生有尽头 追求无止境 王辉耀可以说是不断地向前看,不断地尝试新事物,而且每做一件事就要把它做好。他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人,基本上是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把它做到很高的层次,做到一流。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人的一生需要不断地做一些事来证明你自己,能证明你自己的领域越多,你的能力就越广,你的影响力就越大。然而,表面影响别人不是目的,王辉耀更多的是在不断探索和推出新的模式、新的理念。王辉耀一直都有一种信念,就是人要不断创新,要做得更好。人生是有限的,而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的,在有限的生命里应该尽量地多做一些证明你自己的事情。而且现在的社会是讲资历的,跨的行业越广,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人生就会越精彩,思想的天地就越宽广。王辉耀人生的多元化和其跨越行业的广度和深度在当今中国社会中都是少见的。 一位著名的电视制片人在读完王辉耀的书后说道,当那个“先天不足,后天缺补”的年代结束后,人们都患着“骨骼缺钙,大脑缺氧”症,而王辉耀却能“完整”、“健康”地成长起来,通过不断的奋斗和思索,跨越东西方,达到人生事业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令人钦佩。蓬勃的朝气、勇敢的追求,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消沉,宽容地对待生活中的曲折和坎坷,荣辱不惊,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境界。 对于自己的人生追求,王辉耀说::“这些年,我少年时代的梦想,很多都变成了现实;目标渐渐少了,却追求的境界也更高。我现在关心的事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公益感和公正感:中国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如何更快地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如何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海归如何能更好地在中国创业与发展?我也希望能在国际商务管理方面有所研究,从思想和理论方面作一些探索。我现在也在推广新华商、海归精英和国际人才等概念,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报效社会和祖国。我更想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这一新历史机遇期中,运用自己多年国际商务的管理经验和国际化的视野,再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做点事情。” 在海归精英中,王辉耀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跨越如此多领域,而又做得如此优秀的人才。王辉耀在东西方之间不懈的追求奋进,既没有盲目的被同化,又没有不尽情理的固守传统,而是把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巧妙的揉合,创造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在中国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出国留学的浪潮中,他们不但为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同时也肩负着替民族文化“换血”的使命。王辉耀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经历、他的精神、他的作为使他的人生早已超越了个体意义,成为一个民族在开放时代精神嬗变的“品牌”。(来源/《中国留学生创业》杂志,作者/胡斌) 个人简历: 王辉耀,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董事长。1982年,广州外国语学院毕业,在中国经贸部工作三年;1984年,赴加拿大留学,攻读MBA和工商管理博士;1987年,在加拿大帝国银行从事项目融资工作;1988年,加入加拿大最大的工程咨询公司SNC-兰万灵公司任董事经理;1990年,任加拿大驻香港领事团首席经济商务参赞,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出生于中国大陆的华裔外交官;1993年,担任全世界最大项目管理公司之一AMEC-AGRA国际公司副总裁,后创办了亚加国际公司和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及中国项目网;2002年被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