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马文丽:不在异乡做“高级打工者”

2005年2月7日

    
    她,留学美国生活优裕,却不愿留在异乡做“高级打工者”,毅然举家回国创业,短短两年,就把一个只有6个教师的低起点学科发展为全军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荣膺“广东省十大杰出留学青年回国创业之星”。
    
    她,在狭小的实验室里日夜攻关,大胆引入上千万元的风险基金,在国内率先成功研制出应用型基因芯片,致力于利用全球尖端科技为老百姓诊断治病,并在去年的抗击非典斗争中日夜攻关,勇立新功。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
    
    她,就是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所长,华南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主任马文丽教授。在这个崇尚“知识创造价值”的时代,这位年轻的海归女博士用她的报国赤诚,用她卓越的创造力,在南中国的大舞台上,倾情挥洒出光彩动人的华章。
    
    在白纸上画出最美丽的图画
    
    1998年,当马文丽收到母校第一军医大学的热情邀请,回到阔别四年的祖国时,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一个百废待兴的学科——生物化学教研室的33名编制中,有17位博士先后出国或外出学习一去不归,仅剩下6位教师,教学和办公条件极其简陋,连一台幻灯机都没有。
    
    面对重重困难,许多朋友劝她还是回美国,别傻当这个“空有其名”的教研室主任。关键时刻,先生的一句话让马文丽坚定了信心:“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凭着强烈的责任感,马文丽没有退缩,知难而进,全身心地投入学科建设。她一方面在教学上带领全科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困难,圆满完成了繁重的教学任务,1999年全军生物化学专业统考,第一军医大学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另一方面,选择国际前沿的高新技术研究课题——基因芯片技术,作为学科主攻方向。
    
    就在那张有着碗口大洞的办公桌上,马文丽开始了基金的申报和研究课题的设计。白天的时间,都花在了科室建设的规划和具体事务上,而晚上、周末和节假日,就用来加班。孩子刚满月就背在背上坐火车去北京出差。
    
    让马文丽最头疼的还是研究经费严重短缺。为了尽快打破欧美国家在基因芯片领域的垄断,早日研制、生产出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芯片,马文丽凭借创新的技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基因芯片项目的首批资助,随后又果断地把目光投向企业界,为学校首开先河,引进了第一笔风险基金——羊城报业集团投入600万元风险资金资助基因芯片的研究。
    
    经过6年的并肩奋斗,学科已经发展成拥有博士点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生物芯片重点实验室,仅用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10年的学科建设目标。马文丽本人也多次获得国家、军队的重大奖励。
    
    让基因技术造福每一个中国人
    
    2000年3月,马文丽首次运用一种新的基因片断扩增技术,成功研制出应用型基因芯片,并巧妙地运用新技术来降低成本。
    
    在马文丽的实验室里,记者目睹了这些将影响和改变人类未来生活的神奇之物——比大拇指盖稍大的基因芯片。将芯片放在检测器上,相连的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了纵横交错的红红绿绿荧光点。每一个荧光点就是一个基因片断的点阵,只要取病人的一滴血经过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处理,再放在芯片检测卡上,经过分子杂交后,电脑就会立刻显示基因的变化情况,通过计算机把基因语言翻译成医生能读懂的信息,从而对疾病做出基因水平的诊断。据介绍,这种基因芯片的诞生,将标志着疾病的诊断由细胞和组织水平推进到基因水平。
    
    在去年SARS流行期间,作为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成员之一(基因测定组副组长),马文丽勇挑重担,不顾个人安危,下实验室带领课题组人员日夜加班,三个多月研制出了SARS早期诊断芯片及SARS基因检测试剂盒。
    
    “我相信基因技术最终会造福每个中国人!”马文丽告诉我们,现在,国外不仅可用基因芯片进行基因组的纯理论研究,而且部分芯片已可用于疾病检测,但费用昂贵。她的研究所正在致力于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检测芯片,成本将大大降低。到那时,只用百来元就可做基因检测,真正实现惠及百姓。
    
    一个人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我们面前的马文丽,身材匀称略高挑,相貌斯文透着秀气。说起她的先生和拍档郑文岭教授,马文丽脸上洋溢着幸福。她笑说,先生大她两岁,两人是在读本科时泡图书馆结缘的。夫妇俩携手跋涉在科研的道路上,先生不仅是她志同道合的战友,而且是她精神上的支柱。
    
    在行内,这对夫妻是公认的“最佳拍档”。早在1994年,夫妇俩就合作发表了《细胞模型学新假说》等六篇论文,当时唯一一份向国外发行的前沿学术刊物《科技导报》破天荒地连续六期全文刊发。他们在论文中所提出的细胞语言学的假设,正是近年在世界上刚兴起的生物信息学的理论雏形。
    
    马文丽性格爽直,留学归来,有时会不适应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但夫妇两人总是互相鼓励着、支持着。“我坚信一个人有多大的胸怀,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作为全校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之一,她也常常这样教育学生,要破除名利的本位思考,脚踏实地的做人做事。
    
    记者问及“事业家庭,你更看重哪个”时,马文丽只是浅浅一笑:人生要有充实的内容才会精彩。我不是女强人,我其实很喜欢家庭生活,我做的饭很好吃,我织的毛衣、做的衣服都很漂亮。我大部分的时间是放在研究所里,但十分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逢到周末,把寄宿的孩子接回家里,共叙天伦。一个温馨的家庭让我热爱生活,进而产生灵感,不断创新。(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吴春燕、杨建珍、吴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