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陶然:适应创业环境需要更大耐心

2005年3月18日

    
    回国创业3年,陶然说因为对国内市场和创业环境的不适应,自己学会了更加有耐心,“中国是个很大很吸引人的市场,但是,在创业环境培养方面还需要加强”。
    
    42岁的陶然是北京奥尼凯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执行总裁。公司在中关村国际孵化园,110平方米的房间,17名员工,安静得只有电脑发出的嗡嗡声和电话铃声。
    
    2002年陶然回国创业,之前他在美国待了近20年,也曾在西雅图和伙伴做视频监视系统研发,生意不错。回国创业是因为“有钱赚”。可是回来后,陶然才发现,适应创业环境需要的时间远远比自己想像的多。“美国人做事很单纯,直来直去,很有效率,可中国人的做事方法总是在能与不能之间徘徊,给你的答案似乎总是模棱两可。”
    
    陶然说,很多时候,明明跟对方安排好时间谈判或已定好要做的事情,可到了跟前往往又有了突然的变化,弹性太大,“很多合同和谈判,都是大家坐在一起推来推去,最终也没有结果。创业者的诚信、效率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很多创业者和管理人员没有时间观念,缺乏工作效率,陶然感觉难受,可在某些创业理念上的不统一,更让陶然有苦说不出。
    
    他曾打算和国内一家做视频监控系统的公司合作,该公司的产品曾在国内占据很大市场,但双方谈判时这家公司的市场份额正在缩小。“如果用我们公司的核心技术加上他们的硬件和市场,不但双方能有很大的利润回报,还可以帮他们抢回已经失去的市场份额。”陶然遗憾地表示,最终这家公司以陶然的公司“没有硬件产品”而放弃合作。“合作就是互补,难道技术就不是产品吗?”合作失败让陶然产生了很大的疑问。让他不能理解的是,在国内,产品被理解为成品,而技术不是产品,实实在在看到的东西才是产品。就像一支圆珠笔,虽然最关键的是里面的油,这自然是“核心技术”,但在国内市场看来,最关键的东西是一支完整的笔,其他“核心技术”不被看重。
    
    陶然说,对于“核心技术”的不认同,给很多拥有先进技术而缺乏硬件的海归创业者带来了麻烦。陶然介绍说,如果是在国外,只要你的技术有市场,合作者肯定会主动找上门。
    
    期望一次次受到打击,诸多的不适应使得创业困难重重,陶然说,这些困难是很多海归回国创业都会遇到的。带着“核心技术”合作不成,陶然想到了融资,“于是,我又遇到了一个在国内创业更加棘手的难题”。
    
    刚回国时,陶然没有太多设想,就一心想参与到市场中去,一边做一边看,没有完整的计划。2002年7月,因为一直找不到补充资金,原本发展得不错的公司突然停顿下来。陶然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四处“找钱”。
    
    更为要命的是,2004年12月底,陶然与海尔签订了1500万元的合同,对方提出在1年内需要1万枚数字音视频芯片。但海尔给陶然的资金是分批的,要想按时交付首批芯片,陶然必须先期投入50万元生产资金,“没有钱难住了我”。
    
    拿着订单却找不到融资渠道,陶然说这种情况在国外几乎不可能出现,“国外的风险投资商肯定会青睐你”。对于这点,陶然很疑惑,国内很少会有风险投资,融资商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投资者不具备风险意识,真正需要投资的企业,他们不敢投,却投给那些发展已经不错的企业。
    
    陶然说,除了融资外,国内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也很少见。“国内像我们这样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资金流动很困难。而在国外则是比较容易的事情,小企业之间可以进行资金互补和周转,这在一定意义上就相当于风险投资,而这种风险投资是互惠互利的。”
    
    以前也曾有朋友和陶然说起过互助资金,也想给陶然公司一些帮助。“但在国内这种情况是很危险的,会牵扯到承担法律和税务方面的一些责任,所以也只能说说而已。”陶然显得有些无奈。
    
    “海归创业经历的困难可能都差不多”,陶然说解决这些困难,需要政府、创业者以及社会各方面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同时,企业之间也应该加大自由互动的力度,“在高科技领域,创业合作是必然趋势,应该是企业间共同建立一个比较高效率的产业链,不能只和一个生产厂家合作或者单打独斗”。
    
    陶然说,海归回国创业遇到困难,有些坚持下来了,有些转型了,还有一些干脆又回到了国外。但应该看到,中国市场目前正处在一个逐步上升的阶段,要制定一个长期策略,不能光有短期目标。“在中国做事情需要更大耐心,要更灵活一些,回国创业没有遗憾,只是许多事情比计划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李健、樊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