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让大连高新区跨越前行
2005年4月14日
1991年3月,在大连市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七贤岭上,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式成立,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飞跃从这里开始。 总占地35.6平方公里,由七贤岭产业化基地、双D港、软件园等发展区域构成的大连高新区,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按照“建特色园区,创全国一流”的发展理念,实施“一区多园”的发展战略,发挥“一极两源”的区位功能,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建设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目前,大连高新区已拥有入园企业2000多家,其中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近500家;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三资企业600余家。GE、戴尔、IBM、爱立信、埃森哲等28家世界五百强跨国公司已在这里安家落户。 近年来,大连高新区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大多呈两位数增长。2004年,各项指标全线飘红,技工贸总收入、工业生产总值、GDP、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七大经济指标增长幅度均超过25%。其中,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率分别达到35%、36%和104%,位居大连市首位。 招商引资热浪滚滚“三高”企业纷至沓来 高新区瞄准“科技含量高、财税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的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一流的企业和项目,持续加大力度,实现了招商引资历史新突破。 先后引进了GE、戴尔、IBM、爱立信、埃森哲、思爱普、毕博等世界500强企业28家,占大连市世界500强产业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使园区的“区域技术总部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汽车发动机测试系统FEV等一批世界领先、国内尖端的高科技项目的涌入,使园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生物材料研发中心等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的相继落户,使园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功能日趋完善。 五大产业集聚效应增强特色产业迅猛发展 在七贤岭和旅顺南路全力打造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双D港集中发展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电子视听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到2004年底,高新区已拥有软件研发和信息服务企业220余家,电子视听企业46家,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企业63家,新材料产业企业55家,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139家。这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数、工业产值、税收分别占全区总量的87%、96%和92%,就业人数占全区总人数的95%。五大特色产业集群,显现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的独有聚集效应,进入了代表当代科技发展方向的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更新更高的产业发展状态。 2004年,大连高新区把动漫游产业作为一个新的支柱产业,重点加以扶持,在高新区投资建设“游戏工厂”。首先在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上建设一个长3公里,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的“动漫走廊”,进而在凌水湾地区打造动漫游产业基地,以推动大连市动漫游产业的发展。目前,韩国Dongwu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日本HAL电影制作公司、韩国无限娱乐有限公司、北京汇众益智科技有限公司已经入驻发展。北京金山软件公司以及海维多媒体等本地20余家动画、网络游戏公司也正陆续进驻,投资总额将达到1.5亿元人民币,大连高新区动漫游产业基地各项工作全面启动。在今年“五一”节前,将以全新的面貌亮相,使这一区域成为大连西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软、硬环境”建设成绩斐然“三优一快”彰显品牌效应 一是创造最优惠的政策环境。推出了无行政收费区的理念,对在区内注册登记的纳税企业免收全部23项行政性收费。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将建设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由上年的63.3%降至44.2%,实现了财政支出由过去以建设投资为主转为以环境投入为主。园区设立了重点企业扶持资金、中小企业创业基金、信息产业和生物产业专项资金、新产品开发资金等8大资金,扶持企业做大做强。2004年出台了《大连市关于吸引软件高级人才的若干规定》,园区每年投入150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奖励软件企业和软件高级人才。实行以来,效果十分明显,使园区软件企业新增80多家,软件人才新增4000多人,总数突破1.6万人。 二是营造最优良的产业环境。在双D港建立了2万平方米的中介服务大厦,在黄河路科技城租用了8000平方米的工商、税务办公大厦,在七贤岭正在建设3500平方米的综合服务楼,同时还列支1000余万元,建立了全市一流的网上办公系统,实现网络系统全面升级,并与海关签订了合作与谅解(MOU)协议,从而形成了高效快捷的绿色通道。 三是创建最优质的服务环境。建立了行政服务代理制,统一受理并实行全程代办,在规定时限内将批复材料送达企业。制定了行业规范用语,实行行政办公“十公开”制度,推行服务承诺。为企业做好完善区内服务功能6件实事,即进行路网改造、安装路灯、铺设人行步道、设置监控系统、引入餐饮服务和改善交通条件。园区共投入4000多万元,引入28路等五个线路公交车,开通七贤岭区内小公汽,铺设方砖步道2万多平方米,设置监控系统10部,建成旅顺南路信号灯2处。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个季度由企业给所有园区机关服务部门打一次分、一个季度园区领导走访一次企业、一个季度召开一次企业座谈会,将每个人的服务质量与每个季度的业绩考核直接挂钩。 四是高效快捷的办事效率。将现有43个行政审批项目削减了63%,只保留16项审批事项,最大限度缩短办理时限,并对外公示,接受监督,严格实行限时服务。还通过电子政务建设,积极推进网上办公、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进程,为企业提供更快捷高效的服务。 构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发挥“一极两源”区位优势 “一区多园”——站在大连市的战略高度,发挥高新园区的辐射作用,通过在各区市县建设分园的方式,带动该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拓宽高新园区的发展空间。 “一极两源”——大连市经济发展增长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人才源,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技术源(项目源)。 目前,已经建设了庄河分园、普兰店分园、甘井子分园、金州三十里堡分园、英歌石分园、瓦房店分园共6个分园。下一步还将建设旅顺分园、长海分园2个分园。 高新区这种整合资源优势、推动县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普兰店分园引进的“枸树”种植和加工项目,促进了当地订单农业发展,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把普兰店分园定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实验基地”。为庄河市引进的外资企业——大连科冕实业有限公司,采用高新技术生产的木材深加工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经济效益非常好。 服务、孵化功能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平台优势凸显 大连高新区拥有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场地近20万平方米,创业中心累计孵化企业476家,其中在孵企业327家,毕业企业110家。在大连市获得的18个“东北工业振兴高新技术专项”立项项目中,园区有10个项目被列入,其中有5个项目是经过创业中心孵化的毕业或在孵项目。创业中心孵化企业中有3个项目被评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高新区紧紧抓住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180个海外学子创业项目在园区落户。 实施内涵式发展模式创新多元化开发机制 在发展理念上打破传统的建设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引进外力求功能,迈出区外求发展。采取合作、共建、购买和租赁等方式,扩大了园区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园区共购置、租用以及采取共建的形式,开发利用周边房地产近40万平方米,无形之间扩充地域近80万平方米。 整合现有土地资源,对效益差、非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到期未开工的项目进行调整。从2004年2月开始,对七贤岭区域闲置的土地和厂房进行彻底清理,共收回逾期未开工的土地12块、合计19.25公顷,重新安排了大森数控、船用阀门等9个项目入驻建设,调整置换了3家企业。 坚持集约化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对入区企业提出了技术含量高、利税含量高和投资强度高的“三高”基本条件,即引进项目科技含量要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投资强度超过400美元/平方米,实现利税要体现周期短、份额大、增长率高,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和国家财政收入。 在高新区,软、硬环境建设正在成为推动高新区成为城市进步和经济发展“一极两源”的强大动力。高新区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万众一心,步调一致地打造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条件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办事效率以及人才、金融、服务等相关平台,注重生态与人文环境的打造,追求人、自然与产业发展的高度和谐。(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