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长春高新区自主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2005年4月30日

    
    国内某钢铁公司从瑞典进口的激光焊接机价格高达4000万美元,这种焊接机只能焊接某种特定型号的钢,一旦换型号,就会出现断裂。钢厂要求调参数,对方要价相当于重买一台机器。长春高新区四达工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焊接机可以满足钢厂的需求,并且仅需花费2000万美元。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赵树宽教授认为,这就是自主创新带来的“效益”。
    
    截至目前,长春高新区自主创新产品产值占该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60%。“这是一个不低的比重,尤其是在东北这样创新意识比较淡、知识产权保护起步晚的区域内。”赵树宽教授长期从事自主创新理论研究,他看好60%这个数字,并认为60%的背后是强劲的市场竞争力。
    
    创新带来财富
    
    吉林省80%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初创高新科技企业在长春,长春80%的初创高新科技企业在长春高新区创业园。从1999年6月创业园成立起,创业园主任杜树柏就领到一个新任务:“孵化”那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创新高科技项目,使其转化为产品。从那以后,创业园不断完善投资和融资服务平台、人才资源服务网络、创业辅导服务网络、专业技术服务网络和中介机构公共服务网络等配套工作,迄今已有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91名留学人员在园区投资创办了128家科技型企业,转化科技项目300余项。2004年,创业园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1.5亿元。
    
    成果来之不易
    
    多年来,长春高新区采取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同创办产学研基地的方式,组织校企、院企联合,形成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保障。在创新源头上,高新区鼓励支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在区内实现产业化,引导400余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电所等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重要科研成果都在高新区实现了转化和产业化。吉林大学与高新区合办的吉大科技园,已有通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中软吉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50多户高新技术企业入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近百项。
    
    创新主体是企业
    
    长春高新区支持企业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区内企业中有300多家成立了研发机构,并与全国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联系,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56个,研发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58%,有13户企业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