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开发区发展循环经济“染绿”GDP
2005年5月13日
万元GDP水耗60吨、能耗0.22吨标煤、COD排放量1.73千克,分别低于生态市标准值60%、1.18吨、3.27千克。与此同时,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近年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烟台开发区呈现出“经济发展迅速、资源消耗下降、环境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不仅荣获“ISO14000国家示范区”荣誉,还经国家环保总局同意开展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国家级开发区环境指标评价中连续多年位列前三。 调整产业结构是根本动力 从六大支柱产业到两大龙头产业,再到三大产品集群,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产业和产品”为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烟台开发区所坚持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实践带来可喜变化。今年一季度,三大集群实现产值55亿元,占全区50%,万元产值能耗持续下降,仅相当于全市平均单耗的1/5。 烟台开发区大力实施“绿色招商”,充分发挥现有龙头企业的规模、品牌优势,加快引进关键“补链”项目、培育优秀原料设备供应商,构建互补性强、成长性好的生态工业网络,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几年,围绕鸿富泰、浪潮LG、东岳汽车等项目,加强配套招商、延伸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配套发展—再配套发展—高层次配套发展”的良性互动效应。今年一季度,“一天一个亿的工业产值,一天1000万元的工业利税,一天2000万美元的外商投资”的发展态势,足以证明调整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三大集群建成后,开发区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将进一步降低。 资源再生产业“短腿”变长 4月26日,众诚生物、明坤工贸等5家企业开工建设,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正式启动,这标志着烟台开发区资源再生产业这条“短腿”开始拉长。5家企业预计年内可加工利用废旧物资15万吨。 近年来,开发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发展资源再生产业中闯出一条新路。2002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率先兴办了“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2004年,争取同济大学、韩国资源再生公司共同支持在园区内建立了资源与环境研究院,韩国政府连续5年每年向研究院提供3亿韩币的资金支持,目前首笔资金4.66万美元已到位。而后,国家环保总局批准烟台开发区成为全国第二家“第七类废物定点加工利用单位”。今年1月,中外合资诚通烟台资源再生加工区开发公司成立,烟台资源再生加工产业进入集约化运营阶段,政府搭台、科研院校提供技术、国字号企业商业化运作的模式正式形成。目前,入园企业达36家,注册资本1.2亿美元,涉及旧五金、塑料加工利用等领域。 园区还将在全国设立分支公司,在日、韩、美等国设立初加工基地,通过对进口废旧物资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解决资源短缺、劳动力就业等问题。预计2008年,园区年加工处理再生资源将达500万吨。 资源循环利用生生不息 项目建设未动,中水回用工程先行,给水、污水、中水三条管线统一配置,烟台开发区这种理念全国领先,此举不仅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而且实现了水资源的“闭路循环”。全区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 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开发区把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从而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全区重点启动了“三大工程”: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再生工程。按照BOT方式,规划建设3座污水处理厂,采取氧化沟等国际先进的处理工艺,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回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方面。三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后,预计年可处理污水5000万吨,回收利用率最低可达50%。二是建筑中水工程。明确规定:凡在建、新建、改扩建建筑面积2万平米以上的建筑必须建设中水设施,不按规定设计中水工程的,有关部门不予环保工程验收,不发房产证。目前,已有25家单位启动了中水工程,年节约用水240多万吨。政府单就中水下文,这在全国少有。三是企业水资源节约利用工程。全区已有30多家企业推广工艺革新、水处理回用和水梯级利用等措施,仅氨纶公司一家年节水88万吨。(来源/胶东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