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重庆市概况

    
    一、基本市情
    
    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长江上游地区。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鳞次栉比,依山傍水,故有“山城”和“水城”之称。重庆目前是全国面积最大、行政管辖最宽、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全市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14个区、26个县(市),人口3072万。
    
    重庆具有3000多年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工而强。1891年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政府的陪都,是当时全国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的最高指挥部,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仍为直辖市。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中央直辖市。经过长期的发展,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和“三线”建设时期大规模的迁建、扩建,奠定了现代工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半个多世纪以来,重庆在抗击外敌入侵、国防现代化、国家工业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重庆地处中国中西结合部,是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枢纽,在中国经济发展总格局和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并寄予厚望。在重庆直辖市建立时,赋予了三大历史使命:一是充分发挥重庆中心城市的作用,带动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二是探索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城乡共发展、共繁荣的路子;三是组织三峡库区开发性移民,发展库区经济,保证三峡工程顺利进行。
    
    二、比较优势
    
    重庆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并存的特点,在西部地区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资源丰富,组合条件优越。现探明并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40余种,动植物资源600多种。煤的远景储量达48亿吨,天然气5100亿立方米,可开发的水能740万千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秀丽壮美,山城夜景极具特色,人文景观丰富多彩,长江三峡、大足石刻驰名中外。
    
    ——工业基础好,制造业能力强。重庆是一个综合性的老工业基地,有1.1万户工业企业(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360多家),总资产1667亿元。工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并举,配套能力强,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汽车、摩托车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优势行业和拳头产品。
    
    ——商贸流通业发达,市场体系较为健全。多年来,兴建了西南建材市场、朝天门综合市场等一批期货、现货、零售相结合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各类要素市场不断发育和完善,一个服务于长江上游地区的市场网络体系正在形成。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投资环境不断改善。重庆是长江上游的水陆交通中心,区域内的铁路、水路、干线公路在主城区交汇,已初步形成水陆空运输方式完备的综合运输网络和市内外融通、城乡一体化的通信网络。
    
    ——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科技开发能力较强。重庆有25所高等院校,近千家科研开发机构,56万专业技术人员。
    
    三、未来发展
    
    世纪之交,国家作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重庆迎来了又一次历史性发展机遇。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根据中央的重托,在西部开发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功能与作用。发挥“三大功能”,建设“三个新高地”,即:发挥好经济中心的战略支撑、对外“窗口”、辐射带动功能;构造长江经济带的西部增长极、建设成渝经济新高地、长江上游发达经济圈。
    
    (二)战略目标。按照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结合重庆实际,分为近、中、远期三个目标。
    
    近期目标:1年起步,5年内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奠定国民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中期目标:10年大见成效,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通通信枢纽。
    
    远期目标:率先实现中央制定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即到2030年,在西部先行达到经济繁荣、结构合理、人民富裕、社会文明、山川秀美的目标,逐步迈向国际大都市。
    
    (三)实施20项系统工程。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前10年规划了20项系统工程项目,预计投资3381亿元。分别是:公路交通网络、主城区快速交通网络、铁路、机场、港口、西部地区信息枢纽、大型水利设施建设;供水与净水、"三四五"绿色工程、库区环境立体治理工程、旅游热线建设;汽车摩托车、天然气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设备基础建设;两个科技园区、三个工程中心、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和吸引工程。
    
    (四)战略举措。按照以上战略目标,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和中国加入WTO所面临的形势,着重从五个方面努力。
    
    1、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交通信息、市政设施等基础设施,建成发达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便捷的信息通信中心。
    
    2、加强环境建设与保护。以库区环境建设和主城区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草)、坡耕地改造、三废治理为重点,将重庆建成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山水园林城市。
    
    3、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技术、生化工程、环境工程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高度化,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构建农村经济新优势;加快发展以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信息咨询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4、推进经济市场化进程。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发育微观经济主体,完善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流的投资环境,全方位扩大两个开放,广泛开展合资合作。
    
    5、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教育为基础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科技教育资源优势,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