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安徽省概况

    
    一、社会概况
    
    1、人口与民族
    
    2000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5986万人(依据:2000年全省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与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零时的5618.l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常住人口共增加了367.9万人,增长6.55%。全省共有家庭户1666.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852.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7.78%,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5l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14人减少了0.63人。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5948.4万人,占99.3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37.6万人,占0.63%。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此外还有满、蒙、壮、畲等52个少数民族。
    
    2、历史文化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
    
    安徽有悠久的文明史。在和县龙潭洞发掘的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表明原始社会期间已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安徽这块土地上。亳州在商代曾为成汤之都,古寿春(今寿县)在春秋战国时曾为楚国首都。
    
    安徽是中国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产生过有重大影响的学派和作品。如老庄道家学说、佛教禅宗教义、建安文学、桐城散文派、徽派版画、新安画派等。安徽是戏曲之乡,保存着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和古老的“目连戏”,发源于安徽的徽剧则是京剧的前身之一。目前黄梅戏已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安徽民意舞蹈丰富多彩,其中以淮河岸边流行的花鼓灯最为有名,被誉为“东方芭蕾”。
    
    安徽自古人杰地灵,这块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科技方面,主要有在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手术的东汉医学家华佗,中国珠算的集大成者、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现代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两弹元勋、核物理学家邓稼先等;文化方面,主要有道家学说有创始人老子、庄子,汉末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清初新安画派代表人物浙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清代桐城散文派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清代小说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清代戏剧家、徽剧领袖程长庚、现代著名山水画家黄宾虹,学者胡适,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等;经济方面,主要有清代经济学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的中国人王茂荫等;政治、军事方面,主要有春秋时期政治家、经济学家管仲,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周瑜,北宋时期执法如山,为官清廉、被百姓誉为“包清天”的清官包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创始人李鸿章,中国共产党和新文化运动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等。
    
    3、行政区域
    
    安徽省现有13个省辖市和4个地区,管辖8个县级市、54个县。其中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人的城市9个。省会合肥市市区常住和流动人口约200万人,是安徽省最大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4、科学教育
    
    安徽省是中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较为集中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42所,在校学生20万人。国家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22所,省属自然科学研究机构55所,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406所。全省自然科学高级科研人员总数约3万人。
    
    坐落在合肥市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理工科的高等院校之一,拥有10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该校每年有2500多位学士、400多位硕士、100多位博士毕业。
    
    合肥工业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在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人才众多。
    
    安徽农业大学在农业生产技术开发研究方面拥有大量人才。
    
    中国科学院在合肥设有4个研究所:1、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及激光应用;2、固体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新材料方面的研究;3、智能机械研究所,主要从事自动化传感技术方面的研究;4、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核聚变技术方面的研究。
    
    原电子工业部在安徽设有第8、第38、第41三个研究所:1、第8研究所,主要从事光纤光缆传输技术研究;2、第38研究所,主要从事雷达方面的研究;3、第41研究所,主要从事电子测量仪器方面的研究。
    
    原机械工业部通用机械研究所可以承缆各类机械工程方面的设计和施工。
    
    二、经济发展
    
    1、概况
    
    安徽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物产资源,全省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资源依托特点。安徽省自然条件较好,农产品产量较高,为本省居民生活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安徽省依托资源的产业电力、冶金、建材、纺织、化工原料、食品加工占有较大比重;汽车、机械制造、家用电器、电子等行业近10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安徽省新兴的支柱产业。服务业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年提高。
    
    2000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0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3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1297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1001亿元,增长10.3%。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8848元,比上年增长7.1%。
    
    安徽省综合经济实力在中国位于中等水平。
    
    2、区位优势
    
    安徽省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在中国发展战略重心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安徽省具有独特的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1)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利于客商将其产品和技术输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铁路陇海线亦称欧亚大陆桥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向西可以挺进中西部腹部开拓市场,向东则可以从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港经数小时到达上海,便捷地进入海外市场。铁路京浦、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北上直达中国首都北京,南下直达上海、香港两个国际大都市。乘汽车通过合肥至上海的高速公路,只需5小时即可抵达上海口岸。同时,合肥机场已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西安等30多个大中城市通航。
    
    (2)周边省份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以安徽为基地,向周边省份覆盖的人口约5亿,占全国人口的40%。总之,安徽省是中外客商投资与发展最佳选择之一。
    
    3、对外开放
    
    外国人凭有效签证,可在安徽省90%的地区自由进出,从事经济、贸易、文化、科技、教育、体育交流活动。省会合肥市和沿江城市芜湖市为中国政府批准的对外开放城市,外国投资者在上述城市投资办企业,中国政府实行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
    
    4、开发区
    
    为给外来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安徽省设立了24个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速技术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其中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开发区,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更为优惠的税收政策。在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中,合肥经济开发区、安庆经济开发区等已建成必要的基础设施,有大型工业企业建成投产。
    
    三、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内陆地区,东部省界距离海岸线约400公里。中国最著名的河流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南部,是安徽的出海通道。安徽省东部与经济较发达的江苏省、浙江省为邻,西部与人口稠密的河南省、湖北省、江西省接壤,是中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衔接过渡地带。
    
    2、地形地貌
    
    安徽省地理形状与德国相似,东西宽450公里,南北长750公里。安徽北部地形平坦,人口密集,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适宜种植麦类、薯类、豆类、麻类等旱地农作物,养殖业以优质黄牛、山羊著名。中部地区丘陵起伏,人口适度,建材矿产丰富,适宜种植稻类、油菜、棉花。西南部多为山地,人口较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高品位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位于安徽南部的黄山风景区是中国最著名的自然风景区之一,风景美丽,环境清洁,发展旅游业及休闲、娱乐、服务业前景光明。安徽省长江沿岸地区为狭长的平原地形,蕴藏有丰富的金属、化工、建材矿产资源,是全省原材料、制造业生产基地。
    
    安徽省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①淮北平原。②江淮丘陵。③皖西大别山区。④沿江平原。⑤皖南山区。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最高峰黄山莲花峰海拔1860米。长江流经安徽南部,境内全长416公里,淮河流经安徽北部,在境内全长430公里,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公里。长江水系湖泊众多,较大的有巢湖、龙感湖、南猗湖。其中巢湖面积800平方公里,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4、气候
    
    安徽省位于中国南方与北方的地理和气候交汇地带,四季分明。长江、淮河分别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安徽省分成北部、中部、南部3个地貌(见安徽省立体地形图)和气候差异明显的区域。多样的地形和气候,为多种农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淮河以北地区为平原,阳光充足,年平均降雨700mm,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平均日照1800-2500小时,平均无霜期200-250天,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适宜种植小麦、大豆、甘薯、玉米、芝麻、生姜、大蒜、苹果、梨、葡萄等耐旱喜光作物。这一地区出产的黄牛、山羊,皮质、肉质俱佳,是制革和肉类食品加工的优质原料;淮河、长江之间地区为丘陵地带,年平均降雨1000mm,适宜种植水稻、棉花、油菜、麻类等作物;长江沿岸地区为冲击平原,年平均降雨1200mm,雨量充沛,水道纵横,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一年两熟,是全省主要的农产品产地。长江以南地区和西部为山地,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盛产木材、毛竹、茶叶、蚕丝等物产。
    
    5、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33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3)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0%,草地1.66万平方公里,占12%,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1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
    
    (4)矿产资源:在漫长的地质变化过程中,安徽大地曾数次沉陷、数次隆起,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75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在工业利用上已形成一定规模。煤矿、铁矿、铜矿、水泥用石灰岩矿、硫铁矿分布集中,便于规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