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陕西省概况

    
    一、基本省情
    
    陕西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全省南北长100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自然区。总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陕西从北到南纵跨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年平均气温摄氏8至16度,年平均降水量674毫米,无霜期一般在150-270天之间。
    
    陕西总人口3543万人,人口密度167人/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8‰。汉族占总人口的99.4%。
    
    全省分为10个地市,107个县、市、区,其中有6个县级市、84个县、17个市辖区。省会西安市人口670万,面积9983平方公里。 
    
    二、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陕西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目前已知的136种矿产中,探明储量有91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铼、制碱灰岩等7种;居第二位的有天然气、钼、汞等11种;居第三位的有煤、镁盐、石棉等10种;居前10位的有56种。
    
    全省煤炭储量2600亿吨,特别是陕北神府煤田,储量达1600多亿吨,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是世界上少有的特低硫、特低磷、特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煤田。陕北还有世界级的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1700多亿立方米。对全省探明的81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计算,保有含量潜在总值为88279.66亿元,居全国第四位;人均潜在价值25.2万元,居全国第六位;每平方公里省域面积拥有潜在价值4293.8万元,居全国第二位。
    
    2、动物资源
    
    陕西的动物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物有700余种,其中珍稀动物64种,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鹮鸟等12种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奶山羊近年发展很快,数量居全国之首。
    
    3、水利资源
    
    陕西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很可观。农田灌溉可利用的地表水约180亿立方米。已修建水库1300多座。
    
    黄河和汉江都有梯级开发的条件。汉江及其支流水力蕴藏特别丰富,占全省1275万千瓦水能的3/4。全省地下水资源分布广、补给条件及富水性较好。80%的县市有肥水资源。
    
    三、科技教育
    
    1、科技
    
    陕西是中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园区,是国航空、航天、机械、电子、仪器仪表、农业等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在空间技术、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较突出的实力。
    
    陕西综合科技开发能力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各类科研机构1076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万人,每万名职工中科技人员数居全国第二位。在陕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目前,已建成11个国农级重点实验室,22个国家专业、专项、行业重点实验室和蔼11个工程技术中心。全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已发展到4600多农。
    
    2、教育
    
    全省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46所,在校学生128万人,研究生8880人,专职教师2万多人,有普通中学2788所,小学36471所,中学专业技术学校(师范)112所,各类成人高校41所。
    
    四、文化文物
    
    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其悠久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十世纪以前陕西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秦、汉、隋、唐等14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蓝。1935-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陕西领导中国革命,以此为根据地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陕西目前已发现各类文物35750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5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2处。全省现在馆藏文物共56万件(组),国家一级文物3526件,其中123件被推荐为国宝级文物。文物的密度、数量、等级均居中国首位。
    
    陕西被誉为天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代表性和完整性的文物古迹。比较著名的文物名胜有,距今约100多万年的蓝田猿人遗址,距今约6000多年前的半坡原始村落遗址、被中国人尊为始祖的轩辕黄帝的陵墓、周王朝的都城周原遗址、秦始皇陵兵俑坑、汉武帝茂陵及其石刻艺术、三国遗迹五丈原、武候祠等文物群、唐代法门寺地宫珍宝和佛指舍利、中国历史著名女皇帝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艺术价值最高的“石质图书馆”西安碑林、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城垣建筑西安城墙、革命圣地延安及其中国现代革命文物群等。
    
    陕西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中国第二大瀑布、秦岭主峰太白山及其国家森林公园、以奇秀险峻著称的西岳华山等景观驰名中外。
    
    五、经济发展
    
    1、主要经济指标
    
    1999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87.6亿元,比上年增长8.4%,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农业增加值267亿元。粮食总产量1081万吨。水果总产量500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工业增加值486.2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0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0元,比上年增加3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元,增加54元。地方财政收入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9.1%。
    
    2、农业
    
    陕西是中西部农业较为发达的省份。近年来,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建成粮棉油基地县45个,优质苹果基地县25个,烤烟基地县34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20个,秦川牛基地县20个,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320万亩。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全省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462个,经营总产值112.3亿元。已形成西安华圣、陕西正大、陕西康德、西安银桥等一批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乡镇企业在结构调整中加快了产品、技术和机制创新。1999年实现增加值465亿元,增长15.7%;实现总收入1885亿元,增长13.4%;实现税收41亿元,增长17.1%。
    
    3、工业
    
    陕西是中国新兴的工业基地。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众多,基础雄厚,拥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工业体系。电子、机械、医药、化工、能源、食品为陕西的六大优势产业。全省现有工业企业14.19万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85个,资产总2158亿元;大中型企业469个,资产总额1522亿元。多媒体彩电、民用飞机、豪华型大轿车、数控机床、涡旋式压缩机、超级数字程控电话交换设备等一批高科技产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彩色显像管、真空开关管、钼材、钛合金材料、工程机械、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4、金融保险
    
    全省现已形成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1999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86.1亿元,贷款余额2105.8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254.8亿元和340.4亿元。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4家保险公司在陕设有分公司,永安财产保险公司总部设在西安。1999年,全省保险业承保总3833亿元,保费收入26.7亿元。全省有证券营业机构10家,20家公司的股票分别在沪深上市,共募集资金63.6亿元。
    
    5、商业
    
    全省批发零售贸易网点发展到3.8万个,各类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2872个,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商场11个。199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7亿元,比上年增长7.1%。新型流通业发展很快。全省已有旧货调剂试点企业4家,拍卖企业25家,商业连锁企业55家,公用电商务平台已建成投入试运行。
    
    6、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100户企业进行了规范的公司制改造,新组建了10个企业集团,计划脱困的57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纺织经过压锭减员实现了全行业大幅度减亏。渭河化肥厂、西安化工厂与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订“债转股”协议30亿元。全省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8000多个,28万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
    
    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为全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有4525个国有小企业完成转制,改制面达80.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上年的18%上升到25%。
    
    六、特色经济
    
    1、正在构建的特色经济
    
    陕西从省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主线,主抓四大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效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大力发展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数字通信设备、计算机软硬件、大容量数字程控交换机、微电子产品、激光加工技术、基因工程产品、新型疫苗、抗肿瘤新药、新型节能设备、环保设备等,力争3-5年内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和新兴支柱产业。
    
    3、旅游业
    
    1999年全省接待境外游客63万人次,外汇收入2.7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6.6%和10%。旅游业总收入已占三产总值的17.6%,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周秦汉唐四大古文化旅游区以及华山、太白山、黄帝陵、法门寺园区、汉阳陵、秦陵博物苑等重要文物景点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以古文化观赏为主线,以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为特色的旅游业。
    
    4、果业
    
    陕西苹果、酥梨、红枣、猕猴桃“四大宝”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苹果生产的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生产规模接近全球总量的10%。目前,正在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和若干个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果业集团,建立健全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通达全球的营销网络。全面实施“优果工程”,使陕西成为驰名世界的果业基地,让陕西苹果争中国第一、创世界名牌。
    
    5、军工
    
    陕西是全国第一军工大省。近几年来,重点实施以卫星应用及空间资源开发、现代航空技术、核能和平利用、减灾防灾等七大领域的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工程,发展有特色的主导产品;积极推进环保型新材料、微电子器部件、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以阎良为重点的西安飞机城、韦曲—田王航天、徐家湾航空动力等航天、航空工业园区建设,努力为国防科技工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七、前景展望
    
    1、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到2000年)主要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按1995年价格,2000年达到1700亿元,比1980年翻2.7番,“九五”平均增长10.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600元,比1980年翻2.4番,年均增长8.7%。
    
    财政收入“九五”平均增长12%以上,财政收支保持平衡。
    
    五年平均商品零售价格上涨率控制在7%左右。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1995年的20:44.3:35.7,到2000年调整为15:47:38。
    
    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995年的50%,提高到70%左右。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收入达到5200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1870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5平方米,农村居民住房质量得到改善。
    
    使400万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摆脱贫困。
    
    人口自然增长率“九五”控制在10.5‰以内,总人口2000年3700万人。
    
    2、经济发展战略
    
    陕西省在“科技兴陕,教育奠基”战略方针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新的“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求发展”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实行了“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资金,以市场换项目,在存量换增量”的引资方式,通过扩大开放使陕西的资源、科技和文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资源富省变为经济富省,科技强省变为产业强省,文化大省变为旅游名省”的三个重点战略目标。
    
    以资源换技术,建设技术密集型的资源基地。利用陕西的能源、矿产、生物、文物等优势资源,吸引国内外的合作者,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益。以产权换资金,搞活资本经营,加速结构调整。将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项目的全部或部分产权通过转、改、租、售的办法给投资者,盘活现有国有资产,变资产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1996年陕西省成功地出售了渭河电厂部分股权20年的经营收益权和西安至临潼高速公路20年经营权,用换回的资金再投资于电力和公路建设。
    
    以市场换项目,推进企业产品换代和产业升级。为鼓励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让出部分省内市场吸引投资,以加速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推进整个产业升级。以存量换增量,实现产业重组优化。陕西国有大中型企业405户,国有资产总量达1387亿元。通过引进国内外资金,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股本嫁接,以有限的增量投入激活大量的存量资产,实现存量资产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