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投资导向
一、发展战略 今后五到十年,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将贯彻“必须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的指导方针,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机遇,着力实施科教兴省、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中药材现代加工基地、林牧业基地和发展旅游大省的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壮大支柱产业,实现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十五”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体制创新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全省绝大部分地方稳定解决温饱,并有60%的县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10年,实现总量翻番,效益倍增,全省基本实现小康,并有35%的县达到宽裕型小康。 三、主要宏观调控指标 “十五”期间,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人口自然增长率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力争达到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严格控制在9‰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到2005年,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15.4:46.6:38,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1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28%。城镇化水平达到30%,城市人均园林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汗水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到50%和40%以上。 四、产业发展方向 1、特色农业: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推进林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草产业、沙产业、花卉业、制造业和特种养殖业等新兴产业,扶持发展一批农副产品加工、贮运、销售龙头企业,建成22个贸工农一体化大产业,力争大宗农林牧产品实现品质优良化、布局合理化、生产经营一体化。到2005年,粮食生产能力保持在800万吨左右,肉、禽蛋、鲜奶产量分别达到78万吨、14万吨、30万吨。 2、石油化工:重点抓好“1161”工程建设,即兰州-成都约1000公里成品油管道,兰州1000万吨炼油能力、兰州60万吨乙烯工程,涩北-西宁-兰州约1000公里天然气管道。加快油气改造和天然气综合利用,积极探索发展地下煤层气化工,大力开发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专用材料以及下游产品和化学建材等。到2005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780万吨,到2010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780万吨,到2010年,乙烯达到84万吨,把甘肃建成西部最大的综合性高新石化基地。 3、有色、冶金:以现有铜、铝、铅锌、镍、稀土五大类有色产品为主,发挥总量优势,扩大深加工能力,重点建设“512”工程,即建设5个基地(兰州、金昌、白银、西成、靖远),形成100万吨有色金属生产能力、20万吨以上深加工能力。突出发展新型合金材料、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和稀土材料等,推动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建设。以把酒钢建成西部钢铁工业基地为目标,搞好接替矿山和50万吨炉卷工程,并为生产冷轧薄板和不锈钢打好基础、发展板材、管材,形成以板材、高速线材和大口径直缝焊管为主的产品结构。 4、轻纺:积极发展化纤行业,增加异型、异性纤维的品种和比重,提高装饰、产业用面料的比重,不断拓展使用范围和领域;积极调整毛纺行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高支轻薄的高档服装面料的比重,力争建成以服装面料为主的重要毛纺产品生产基地。 5、机械电子:重点发展自动控制设备、新型智能化与多功能电器及检测计量仪器仪表、新型节水设备、移动通信、微电子、计算机部件、名优家电、节能电器及特种电子等产品,使生产技术和产品向智能化、自动化、精密化发展,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旅游业:充分发挥丝绸之路优势,加快景点、景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旅游服务,形成行、游、食、住、购、娱相配套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使旅游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发以兰州、敦煌、天水三座旅游城市为核心的中、西、东三大旅游区和石窟旅游、民族风情旅游、自然风光旅游、名胜古迹旅游等特色旅游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