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八位。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同老挝、越南毗连。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连位于辽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东南亚半岛,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云南省与邻国的边界线总长为4060公里,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1353公里.云南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15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居住,与泰国、柬埔寨、孟加拉、印度等国相距不远。 云南全省共有17个地、州、市,127个县(市)。其中,民族自治州8个(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区7个(昭通、曲靖、玉溪、思茅、保山、丽江、临沧);省辖市2个(昆明、东川)。有8个地州,27个县与外国接壤。 二、人口与民族 1996年末云南省总人口达到404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360万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口的3个省、区(广西、云南、贵州)之一,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等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是特有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在云南,由于有效地贯彻了国家的一系列民族政策,各民族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呈现出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安宁的可喜景象。 三、气候条件 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由于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湿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共7个气候类型。云南气候特点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二是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三是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云南平均海拔高,空气清净,光质好,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令人鼓舞。云南气候类型的多样化,能造就的生物种类繁多。 四、资源 1、矿产资源 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号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已发现矿产142种,有92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1274处。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镍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在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中,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1位,银、锗、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2位;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能源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在化工原料矿产中,磷、盐、芒硝、砷、钾盐、硫铁矿、电石用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等8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 2、旅游资源 云南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有独特的优势。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奇观;有古老悠久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25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昆明滇池,丽江玉龙雪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7处。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腾冲、威信、保山、会泽4座省级历史名城。此外,全省还建立了总面积达192.6万公顷的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100个;总面积为8.55万公顷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2个。云南省极为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近10年来,全省集中力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和其它配套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推出了一批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1996年,到云南旅游的国外游客达75万人次,国内游客1450万人次。旅游业正在成为云南的一项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3、生物资源 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甚至寒带的所有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274科,2076属,1.7万种。在众多的植物种类中,热带、亚热带的高等植物约1万种,中草药2000多种,香料植物69科,约400种。有2100多种观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1500种以上,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供养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云南拥有脊椎动物1737种;昆虫1万多种。脊椎动物中兽类有300种,鸟类有793种,爬行类143种,两栖类102种,淡水鱼类366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二级保护动物。云南在云南,各种珍贵动植物得到有效的保护,对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正在进行,烟草、橡胶、茶叶、药材、热带水果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花卉、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兴起。 4、能源资源 云南的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前景最为广阔。全省地跨6大水系,有600多条大小河流,正常年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9000多万千瓦,年发电量为3944.5亿度。云南江河水能资源在开发上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一是可开发的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的比例高;二是水能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开发目标单一,开发选择性强;三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工程量相对较小,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济指标优越。对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有计划地展开。位于澜沧江上、装机125万千瓦的漫湾电站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135万千瓦的大朝山电站正在建设。此外云南的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的利用前景都十分可观。由于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是中国南方的重要煤炭基地。 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的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云南成功地实施了3个“五年计划”,全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0多年来,云南经济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470亿元人民币,在全国的排序,由1980年的第22位,上升至第17位。以能源、通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八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5年上升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一批新的支柱产业正在兴起.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丰收,1996年粮食产量达1246万吨。 在中央对外开放方针的指引下,云南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中国大西南为依托,省会昆明市为中心,边境开放城市和边境一线为前沿,面向东南亚和全世界的对外开放格局。 到1996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为20.59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1450家,实际利用外资8.5亿美元。从1993年开始,云南省联合中国西南各省区,连续4次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随着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云南正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通道和前沿。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云南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教育、科技、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省现有各种高等学校26所,中学、小学2.7万所,大中小学在校学生达600万多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4%.现有各类卫生机构6400多个,其中农村卫生院1540多个,人民群众普遍获得了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全省有各类科研机构170多个,拥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人员。 云南正从过去的一个贫穷、落后的边疆省份,向着中国中等发达省份迈进,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