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概况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广东省位于祖国大陆南部,全境位于北纬20°09'-25°31'和东经109°45'-117°20'之间,属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陆域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与广西接壤,南临南海,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本省海域东北部与台湾海峡和台湾省南端相连。正南是浩瀚的南海,南海周边是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国。南海是太平洋西部的边缘海,是太平洋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广东省又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段、东北亚与东南亚连接部位,整个东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北自乐昌坪石南至徐闻海安直线距离660公里,东自饶平大埕西至廉江高桥直线距离800公里,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大陆岸线长3368.1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1位。 全省沿海共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大小岛屿759个,岛屿岸线长1649.5公里(大陆和岛屿岸线均不包括香港、澳门和东沙群岛地区),岛屿数量仅次于浙江、福建两省,居全国第3位。另有明礁和干出礁1631个。全省陆地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5%,其中海岛面积160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0.9%。全省海洋面积约35万平方公里,为陆域面积的2倍。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关于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归沿岸国家管辖的规定,全省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东起台湾浅滩南端,西至北部湾东部,南至琼州海峡中部,可划分约18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相当于全省的陆地面积。南大门和海陆兼备的位置,使广东的航运和贸易发展最早,且经久不衰,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广东地处低纬度,北回归线横贯省境大陆中部。低纬度的位置,使广东全年太阳高度角大,所得到的太阳辐射多,热量丰富。 广东省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和投资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广东省地处沿海,是祖国的南大门,历来是中外交流的门户,成为中国与海外经济贸易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的最前沿及中国外贸进出口和境内外人员往来的主要通道。2、广东省是中国唯一陆地毗邻香港、澳门地区并与港澳水陆相连的省份,这是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所特有的巨大优势。3、广东省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段,东亚沿海南北航线要冲,战后东亚经济高速增长地区的中心部位,这都是广东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2、地形地貌 广东省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全境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 广东是个多轮回造山区,地质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频繁。由于历次地壳运动和外营力作用的影响,地貌结构上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兼有,而以山地、丘陵面积较广。据统计,全省海拨500米以上的山地占31.68%,丘陵占28.54%,台地占16.12%,平原占23.66%。山地主要为三列东北--西南走向山脉,最北的一列为南岭山地,一般高700-1100米,个别山峰逾1500米;第二列为罗平山脉,自连平向罗定延伸,一般高600-1100米,个别山峰逾1400米;第三列为莲花山脉,由大埔向东南经惠阳到香港附近,主峰亦常逾千米。其次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山地,如连州至韶关的大东山脉,一般高800-1200米,全省最高的石坑崆(1902米)即在本列山地西北端。丘陵分布于上述山地四周:由花岗岩侵入砂页岩所成丘陵,高350-500米,坡度较陡,风化壳只有2-4米;由花岗岩构成的丘陵,排列凌乱,海拔100-400米,坡度较缓,风化壳可达10-30米。平原台地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和各江中下游谷地,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较大,台地则以粤西沿海的阳江-电白-雷州半岛及惠阳-潮阳的粤东沿海较为连片。 全省河流主要有珠江水系的东江、北江、西江和珠江三角洲水系,其次为粤东、粤西沿海独流水系。 3、气候 广东省地处北半球东亚低纬(约在北纬20°-25°之间)沿海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由于西北背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东南面向全球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东亚西南还有印度洋。在这样的大洋与大陆之间形成巨大的势力差异,夏半年(4月-9月)多吹从海洋而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冬半年(10月-3月)多吹从内陆而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形成广东显著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气候区的一部分)。加之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十分有利于海风吹进;北有南岭,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北方干冷空气的南下。在这样的条件下,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23℃之间,年降雨量在1500毫米-2000毫米之间。温暖湿润是广东省气候的基本特征。从气候类型来看,广东省大部分地区是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南雷州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广东省各地由于纬度、距海远近和地形的不同,各地气候仍有一定差异。首先,广东年均气温从北向南逐步升高,从粤北平均气温19℃升至西南雷州半岛23℃。从北至向各地平均气温:韶关20.3℃,广州21.8℃,深圳22.4℃,湛江23.1℃。 夏季广东各地都处于高温天气,7月份平均气温都在28℃-29℃左右,南北差异不大。由于地势北高南低,夏季风来自热带海洋,温暖湿润气流长驱直入,全省各地普遍多雨,很少酷热天气。按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天计算,西南部雷州半岛夏季长达7个月,往北夏季天数减少,珠江三角洲夏季6个月,粤北夏季有5个多月。 1月份是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广东省内冬季气温差别较大,其规律仍是从北到南逐步升高。1月份平均气温从粤北9℃逐步升高到雷州半岛的16℃,南北相差7℃。广东全省1月份气温大多数都在10℃-20℃之间,一般来说暖和宜人,但每年有5次-6次北方寒潮(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侵入,影响全省大陆,所以广东冬天也偶有奇寒,有霜冻现象。寒潮从北至南逐步减少,极端低温从北向南逐步升高。北部连县极端低温为-8.9℃,韶关-4.3℃,广州0℃,深圳0.2℃,湛江2.8℃。英德以北山区霜冻期60天以上,往南霜冻期逐步减少,英德以南至西江-清远-紫金一线之间,霜日约30天,南部沿海地区霜日一般只有1天-10天,早上偶有轻霜。按每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天计算,广东没有气候学严格意义上的冬天。 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但省内各地年雨量分布仍有不小差别。以海丰、陆丰、清远、佛冈、阳江、阳春为中心的多雨区,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以潮汕平原、西江谷地、兴梅盆地、雷州半岛为中心的少雨区年雨量只有1500毫米左右,特别是雷州半岛雨水较少,其中徐闻年雨量只有1364毫米。广东各地年内雨量季节分配也极不均匀,每年4月-9月为雨季,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10月-3月为干季,降水量只有全年的20%。在全省范围内,暴雨日数近60天,1/3的暴雨出现在5月-6月。夏秋之际受台风影响,也常在大雨和暴雨。 广东省是全国除海南之外夏季最长,热量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全省除粤北连山外,绝大部分地区10℃的积温都在6000℃-8000℃以上,10℃的持续期一般超过300天。夏季气温高,又是降水集中的季节,雨量充沛,雨季持续时间长。雨热同季,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广东省水热资源十分丰富,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能满足双季稻加冬种的一年三熟耕作制。广东农业具有鲜明的热带亚热带特色。 广东气温从北至南逐步升高,使广东农业生产可划分为3条农业地带:(1)北部农业地带,其南界从怀集-英德-翁源-新丰-龙川-梅县-蕉岭-大埔,年平均气温16℃-20℃,1月份平均气温8℃-10℃,极端最低气温-5℃,带内红薯不能越冬,但冬小麦生产良好,一年三熟制是双季稻加小麦。(2)中部农业地带,从北部农业地带南界至南海海滨和雷州半岛北界,既有热带景色,也有亚热带作物景色,是热带作物与亚热带作物混杂地区。典型水果有荔枝、龙眼、杨桃、菠萝、黄皮果等,香蕉、柑桔、甘蔗生长良好,红薯可越冬,一年三熟制是双季稻加一季红薯。(3)南部农业地带,雷州半岛热带景色浓厚,剑麻、菠萝生长良好,营造防护林可种植橡胶。因雨量较少,土地干旱,多种甘蔗、红薯,水源足的地方可种植双季稻。 4、土地资源 在广东省陆地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合26712万亩)中,山地占21%,丘陵41%,岗台地13%,平原盆谷地等25%,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平原和盆谷地是主要的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相对高度80米以下岗台地,大部分可以为农业、林业、牧业等利用;丘陵、山地,主要为林业用地,其中有部分裸岩难以利用。其他为沿海滩涂和主要河流等水域面积。全省土地中宜农地330.08万公顷、宜林地1257.91万公顷、宜林宜牧地6万公顷,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8.5%、70.5%和0.3%。 全省土地分为3个土地生产潜力区: (1)中亚热带土地生产潜力区,大体位于北纬24°以北地区。土地面积3.7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0.9%。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地生产潜力略低,且常有秋旱危害,但少受台风影响,生产较稳定。土地类型以丘陵地和低、中山地为主,面积为312.93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4%;岗台地和平地不多,仅59.61万公顷,占16%。 (2)南亚热带土地生产潜力区,位于中部,大体为北纬21.5°-24°之间地区。土地面积12.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1.5%。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土地生产潜力较高,但多台风和洪涝危害,生产不甚稳定。沿海台地区小源不足,土地生产潜力也不高。土地类型以丘陵地和低、中山地为主,平地和岗台地也有较大比例,分别为789.67万公顷和489.8万公顷,各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1.9%和38.1%。该区耕地较多,但人口密集,人均耕地不多。 (3)热带土地生产潜力区,位于北纬21.5°以南地区,主要是雷放半岛。土地面积1.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6%。属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但雨量较少,水源不足,土地生产潜力较低,又常受台风和干旱影响,生产也不甚稳定。土地类型以台地和平地为主,少量为丘陵地,面积分别为124.99万公顷和10.28万公顷,各占92.4%和7.6%。 广东土地资源区域位置优越,开发优势明显。广东处于热带、亚热带,濒临海洋,气候条件优越,对外交往方便,十分有利于土地开发,并且有一定后备土地资源可供利用;水、热丰富,土地生产潜力高。大部分耕地年可3熟。土地条件较好的坡地木材年生长量每亩可达1立方米以上。土地生产潜力理论值每公顷达2000千克;土地质量较好,可利用率高,但可垦率低,人地矛盾突出。全省71.52%的土地处于水、热条件十分优越的南亚热带。在全省土地面积中一、二等宜农地占宜农地面积的74.7%,一、二等宜林地占宜林地的74.3%。根据土地类型统计,除部分裸岩难利用地外,97%左右的土地均能开发利用。 但是广东土地多丘陵山地,土地可垦用率不足25%,而且可垦用地又是主要的建设用地,属用多地际上可以从事农业利用的土地并不多。由于人口密集,人地关系十分紧张,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区;土地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全省土地可分为海域、滩涂、平地、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和陆地水域等类型。光、热、水、土壤、植物、动特、森林、能源、矿产、旅游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丰富。土地适宜性广,农业生产部门齐全;流域土地结构明显,利于开发和保护。全省大陆均为流域土地结构:由河流把下游平原,中、上游沟谷盆地和丘陵山地连成一体,有较好的生态屏障,有利于土地综合开发和相应的保护;部分土地质量低劣,治理改造困难。主要是山区部分严重水土流失,粤西北的石灰岩地区,沿海的盐碱地、沙荒地,以及山区的矿毒田、冷水田等,土地质量较差,难以治理和改造;广东的地理位置,使得广东具有祖国大陆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气候、水、土和海洋资源。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广东发展的基础。 5、水产资源 广东是海洋大省,岸线漫长,滩涂广布,陆架宽广,港湾优良,不仅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大陆海岸线东迄闽粤相交的饶平县界山,西止粤桂交界的英罗港洗米河口,全长3368.1公里(不含港、澳地区),居中国沿海各省区之首。海区面积40多万平方公里。岛屿众多,岛屿总面积近1600平方公里。滩涂广大,面积达2042平方公里(304万亩),1948-1986年已围垦164万亩,是中国围垦滩涂最多的省份。广东大陆架海域辽阔,在珠江口外大陆架宽度即达278公里,共有大陆架面积22万平公里,大于该省陆域面积。生物种类繁多,以热带暖水性海洋生物为主,仅海洋底栖生物种类就超过2000种,海洋浮游生物中已经记录在案的即达1064种。 广东海域的海洋生物具有热带暖水性特征,生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但每一物种的数量则较少。主要渔业资源大都由地方性种群所组成。粤东渔场和珠江口万山渔场都是中国著名的渔场。作为海洋生产力基本环节的浮游生物,沿海的种类超过900多种,生物量以珠江口海域最高。底栖生物中,常见的海藻、海草类、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等约100余种;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超过400种。底栖生物总种数超过2000种,其中虾、蟹、海参、鲍鱼、扇贝是海产美味珍品。游泳动物中,已记录的鱼类1064种,海兽类17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及少数海龟和海蛇。还有不少具有热带特色的珊瑚动物、红树林、污损生物和钻孔生物等。另外,潜力巨大的工业原料生物、药用生物及海洋观赏生物等,正待积极开发。广东的海洋渔业约有50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形成沿岸、近海、外海及远洋4种捕捞作业类型。 6、水利资源 广东省内河流的长度和流域面积虽然都不算大,但由于降水丰沛,水量丰盈,全年河流入海的水量达4400亿立方米,其中珠江的径流量高达336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13%。有不少峡谷和盆地相间的地形,河床多波折,具有适宜水力发电的优越条件,能提供丰富而廉价的能源。全省水力理论蕴藏量为724.1万千瓦。由于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华南地区雨季长,崐河流涨水期也特别长,汛期4-9月,前后长达半年之久。即使在冬季少雨季节,干流仍保持一定的流量。地下水也比较丰富,经估算,全省地下径流量为每年403亿立方米。 广东水力资源丰富,包括河流水力资源、地下水力资源和海水潮汐水力资源,其中以河流水力资源为主。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724.10万千瓦。其中北江流域广东境内249.60万千瓦,西江流域广东境内118.27千瓦,东江流域广东境内121.97万千瓦,韩江流域广东境内110.03万千瓦,粤东沿海诸河49.12万千瓦,粤西沿海诸河74.92万千瓦。预计可开发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580.29千瓦,年发电量215.79亿度,占理论蕴藏量的34%。全省可能修建的大中型水电站1261座,其中单站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共98座,总装机容量390.71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4.94亿度,占可开发量的67.2%。 广东省各河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最大的是北江流域,占全省理论蕴藏量的34.5%,其次为东江、西江、韩江、粤西沿海诸河和粤东沿海诸河。水力资源可开发量也以北江流域量大,占全省可开发量的34.2%。其次为东江、西江、韩江。但90年代前期水力资源已开发量以东江流域最大,占全省已开发量的35.5%,其次为北江、西江、粤东沿海诸河和粤西沿海诸河,分别占25.1%、14.1%、11.6%、8%和5.7%。北江、西江和韩江流域水力资源和已开发量均约占可开发量的20%,开发潜力仍很大。 7、森林动植物资源 广东四季常青,林木茂盛。北部南岭地区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中部为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南部为热带常绿季雨林。植被的组成种类丰富,热带科属多。全省维束管植物共有6000多种,其中属于热带的有4000多种,占总数的70%左右。分布在广东省的中国特有种、属有40科、75属、128种,含有特有种最多的科主要有樟科、山茶科、壳斗科、竹亚科、冬青科、番茄枝科和桃金娘科等。 广东生物资源丰富。据调查,潮间带生物资源已鉴定的达1539种,其中浅海种类650种,大多是印度-西太平洋热带的广布种。生物群落种类多样,主要是软体动物,其次是藻类、甲壳类、环节动物和棘皮动物。近岸浅海区水域生产力亦较高,浮游植物平均为1511万个/立方米,浮游动物平均总生物量为113.7毫克/立方米,海洋浮性鱼种类丰富,共有68科160种,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46.8克/平方米。珠江河口是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每年每平方米产生热量达2-2.5万千卡,为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的2-3倍,大陆架生态系统的7倍以上。 广东省有森林蓄积量约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6.6%。植物种类繁多,逾5000多种,其中稀有植物约54种,大沙椤、黄檀、楠木等属世界著名珍稀树种。动物770多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的有22种。为保护各类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和珍稀野生动植物,全省设立了5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肇庆鼎湖山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区。据目前所知,全省兽类动物有120种(占全国兽类种数的1/3),鸟类动物有450种(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3),爬行类动物150种,两栖类动物50种。这770种动物约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种类的1/3。 8、矿产资源 广东陆地矿产资源丰富,矿种较多,分布比较广泛。可供利用的150多种矿产中,在广东已找到116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85种,产地1830多处,大型矿床170多处。总的特点是:有色、稀有、稀土金属资源丰富;硫铁矿、压电水晶量大质优;油页岩藏量大、埋藏浅而易采;平炉富铁矿著称全国;铀、地下热水、泥炭土、富铪锆石等居全国重要位置。近年来广东的金、银等矿产勘查工作成绩显著,已探明有中国所发现的最大的独立银矿床,优质高岭土、硅灰石、澎润土、大理石等非金属矿产以及海上石油、天然气等的勘查评价也获重大进展,极具开发前景。 探明储量在全国占第一位的有碲、压电水晶、富给锆石、泥炭土、地下热水、饮用矿泉水;占第二位的有硫铁矿、铅、锌、铋、银、独居石、磷钇矿、锗、铊和油页岩;占第三位的有钨、锡、铌、钽、镉、镉、熔剂白云岩和冰洲石。丰顺县建成中国第一座地热电站。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资源也很丰富,探明储量的有云母、石棉、高岭土、硅藻土、石墨、石膏、滑石、水泥灰岩、瓷土、大理岩、铸石粗面岩、漂白土、宝石、彩石等,氦气闻名全国。 广东海域的滨海和浅海区蕴藏有多种砂矿,主要有铬铁矿、钛铁矿、金红石、锡矿、铌钽矿、锆石、独居石、磷钇石、石英砂矿等。已发现的不同矿种的砂矿床95个,有工业储量的产地47处。 二、社会文化 1、人口民族 广东是中国人口较多与较稠密的省份之一。199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7143.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2.28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02人。在全国(不计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澳门)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口总数中,广东人口占5.72%,居第五位;人口密度居第九位。按公安户籍人口统计,1998年末全省户籍人口7115.65万人,其中男性为3676.95万人,占51.67%;女性为3438.7万人,占48.33%。全省户籍总户数为1773.61万户,户平均人口为4.01人,比1997年减少0.06人。在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为2219.07万人,占31.19%。全省人口较稠密的区域主要是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及西南沿海地区。 1998年末,按常住人口计算,在总人口中,0-14岁的少年儿童占28.80%;15-64岁的青中年人口占64.12%;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7.08%;年龄中位数为27.71岁,其中男性27.28岁,女性28.13岁。全省人口年龄结构已属成年型后期,其特点是随着人口控制工作的深入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进一步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降低,而老年人口比重较高,老化趋势更加明显。 全省的劳动力数量资源仍比较充裕,按国内劳动年龄(男16-59岁、女16-54岁)计算,全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57.68%,其中16-25岁人口比重27.97%,26-50岁人口比重64.06%,男51-59岁、女51-54岁人口比重7.97%,劳动力群体的年龄重心明显向青壮年偏移。全省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系数有所降低,平均每人负担非劳动年龄人口0.73个,其中负担15岁及以下的0.53个,负担男60岁、女55岁及以上的0.2个。当年进入劳动年龄(16岁)的人口占总人口1.83%,比上年增加3.64万人,退出劳动年龄(男60岁、女5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0.63%,比上年减少0.08万人,新增就业需求量增大。全省劳动力资源中,从业人员比重80.97%。不在业人口中,失业人员占8.04%,16岁及以上在校学生数占18.79%,家务劳动者占55.92%。在全省社会从业人员中,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占41.08%,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别占32.11%、26.81%。 广东人口的另一特点是育龄(15-49岁)妇女比重较高,占常住人口的26.30%,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占整个育龄妇女群的31.85%。进入婚龄(男22岁、女2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44%。1998年人口出生率为16.51‰,死亡率为5.61‰,自然增长率为10.90‰。出生率比上年下降0.39个千分点,比国家下达的计划数低2.1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比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比国家下达的计划数低2.2个千分点。全年出生人数117万人,比上年减少1.4万人。 广东也是中国长寿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1998年末,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74.42岁,其中男性71.20岁,女性76.99岁,65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506万人,其占总人口比例已超过7%这一国际上常视为人口老龄化起点的标准线。广东人口已越过老年社会的门槛。广东居民以汉族为主,分为广府、福佬、客家三大民系。少数民族人口仅占0.57%,但增加幅度较快。少数民族构成较为多样,共有52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者有壮、瑶、回、畲、满5个民族,由土著居民演变而成的是壮、瑶、畲3个民族。壮族、瑶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加南瑶族自治县和怀集、连县、始兴等县内的5个民族乡。畲族主要分布在潮洲市、河源市郊和增城、惠东等县(市)。回族主要分布在广州和肇庆。满族主要分布在广州。 全省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全省性的宗教团体有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广东省佛教协会等7个,宗教信仰者约为64万人。 2、华侨 广东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遍及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2000万人左右,约占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70%。华侨以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秘鲁居多。有归侨、侨眷约2000万人。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组成的各类型社团达一万多个,其中以广东籍为主的占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和美欧地区,大多数与广东省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联系。在海外规模和影响较大的广东华侨组织有“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国际潮团联谊会”、“世界中山各中学同学恳亲大会”等。另外,广东毗邻港澳,祖籍为广东的港澳同胞约有500万人。 广大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一贯热爱祖国,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支持和参与家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广东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自1978年至1998年,广东省实际利用外资额达962亿美元,其中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资金占70%以上。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赠给广东兴办公益福利事业的款物折合人民币约达289亿元,其中1998年全省接受华侨、港澳同胞捐赠352宗,总值人民币5亿元。 3、教育概况 广东省1996年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目标,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继续以巩固“普九”成果为重点,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小学和初中教育协调发展。1998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进入了由速度和规模的发展向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转折的时期,体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结合的基础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全省共有小学2.472万所,比上年减少6所,在校生918万人,比上年增加7万人;初中2979所,比上年减少28所,在校生365万人,比上年增加17万人;普通高中900所,比上年增加18所,在校学生59万人,比上年增加7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5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学生3.1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幼儿园1.015万所,比上年增加722所,在园幼儿204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万人入园率跃居全国前列。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3%,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达99.48%;小学辍学率为0.57%,比上年降低了0.17个百分点;小学、初中、高中的毕业生升学率分别为96.07%、59.59%、48.17%。广东拥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医科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等院校。1998年在校研究生8043人,普通高校在校生18.50万人,中等教育学校在校学生51.59万人,成人高校在校生14.63万人。青壮年文盲率降至1%以下。 4、社会文化 (1)城乡文化设施迅速增加。1998年与建国初期比较,全省公共图书馆由5个发展到121个,馆舍面积由11万平方米发展到35万多平方米,藏书总量由39.7万册增加到1900多万册,群众艺术馆由零发展到20所,文化馆从102个,发展到119个,文化站从205个发展到1924个,博物馆由1个发展到117个,中等艺术学校由3所发展到10所,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由55个发展到130多个国办团(另有260多个社会办团),电影(影剧)院由58间发展到1193间,电影放映队由5个发展到1952个,社会文化市场从无到有,现已有17840个。 (2)广播电视事业成就辉煌。1998年,全省广播电台97座,电视台61座,有线广播电视台83座;中波发射台、转播台39座,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139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821座,全省广播节目混合覆盖率92%,电视节目混合覆盖率达92.4%。到1997年底,全省建成微波线路2773公里,光纤网络3757皮长公里。近几年,广东广播电视又引进音频工作站和视频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设备,开发应用了SCA、RDS图文电视、数字音频广播系统等新技术。 (3)报刊出版业蒸蒸日上。1991年到1998年,广东出现了《广州日报》、《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三家报业集团,在市场经济中日渐强大。各种专业报纸也蓬勃发展。广东成为全国的报纸大省,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8年全省出版图书4293种3.27亿册,公开报纸130家,总印数27.26亿份;杂志2.44亿册。 1998年,全省县级及以上公共图书馆120个,博物馆119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7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00多处。 5、科技发展 广东省的科技综合实力逐步增强。2000年末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自然和社会科学技术人员91.4万人(未含中央驻粤单位人员),比上年增长1.5%。全省县及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情报和文献机构共474个,高等院校办科研机构37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技术开发机构800个;从事科技动人员15.1万人;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全省已建立省及省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50个,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3500家,从业人员24万人,技工贸收入708亿元。 科技成果显著。2000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4项。获重大科技成果746项,其中基础研究成果93项、应用技术成果630项、软科学成果23项。有2项成果被列入中国2000年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广东省科学技术奖267项,列入省级及省以上的优秀新产品214项,年新增销售产值176亿元。高新产业迅猛发展,全省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37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00亿元。火炬、星火、科技攻关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技术市场成交活跃。全省已设立技术贸易机构6028家,从业人员15万人。全年签订各类技术合同5464份,合同金额48.2亿元,比上年增长39.9%。 综合技术服务逐步完善。全省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130个,抽查产品31757种,产品抽样合格率81.8%。全年受理专利申请21123件,专利授权1579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5.7%和10.3%。测绘部门共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图7171幅,出版商品性地图及图书124种。全省共建立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网站53个,海洋部门的科技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6、卫生 2000年,广东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全省共有卫生机构8984个,病床总数16.81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50万人(其中医生11.12万人)。农村乡镇卫生院1678个,农村卫生站2.96万个。98.5%以上的城乡居民能获得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全省无偿献血69.38万人次,献血量139.54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9.78%和21.93%,深圳、珠海、中山、阳江、肇庆、茂名等6市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奖。全省85%的市(县)通过省验收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20个布氏菌病区市全部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并通过国家评估。创建国家卫生城市6个,国家级卫生镇11个。全省农村饮用清洁水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7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均达65%;72%的地级市达到省级以上卫生城市的标准。2000年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达91.5%。 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1995年到2000年,婴儿死亡率由31.00‰下降到16.77‰,居民期望寿命为74.52岁,高于全国平均期望寿命。新型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全省卫生服务体系在“九五”期间不断发展完善。 至2000年底,全省卫生机构8984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735个(含中医院127个,妇幼保健院93个),乡镇卫生院1680个。防疫防病机构329个,门诊部(所)、教育科研等其他机构624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600余个,农村卫生站及村级医疗点2.89万个。全省卫生人员32.7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6.50万人,医生11.12万人,护师、士8.32万人。每千人口拥有医院病床2.12张,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57人,每千人口医师1.13人。全省医院门诊量38833.8万人次,住院量371.1万人次。98.5%以上的城乡居民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在半小时行程距离内有卫生保健机构,能获得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农村卫生旧貌换新颜。“九五”期间,全省农村卫生三项建设总共投入达42.76亿元,共建业务用房294.1万平方米、职工住房139.3万平方米(其中乡镇卫生院“安居工程”住房128.9万平方米),装备设备55534台(件),培训卫生技术人员7.41万人次。 至2000年底,有90%的县级防疫站、妇幼保健院(所)、慢性病防治站和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33间特困县、贫困县、新建县人民医院的落后面貌和老、少、边、山、穷地区的卫生落后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医学教育与科技水平迅速提高。1996-2000年,全省平均每年筹集医学科研经费1.72亿元,其中国家科研基金1338万元,分别是“八五”期末的1.62倍和2.9倍。“九五”期间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8项,获奖数量和档次连续5年处于全国前列。2000年获国家科技奖项目7项,占全国卫生行业总奖项的36.8%;获广东省科技奖项目71项,占全省科技奖总数的26%,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全省有了4位医学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一批中青年医学专家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近年来,全省48所卫护校,多种渠道投入学校基本建设和教学设备装备资金近10亿元,中等卫护校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年招生近1.5万人,有3所卫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9所卫校被评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