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概况
一、行政区划 1、区划 海南省简称琼,辖海口、三亚、通什、琼海、琼山、儋州、文昌、万宁、东方9市,定安、屯昌、澄迈、临高4县和陵水、琼中、保亭、乐东、白沙、昌江6个自治县以及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县级)。省会海口市。 2、人口与民族 海南总人口723.79万人。全省共有37个民族,其中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其他民族是1950年以后在海南各个阶段的开发中陆续迁入的。 3、语言 海南除通用的普通话外,汉语方言有海南话、儋州话、临高话、村话、迈话、军话、崖话、蛋家话;少数民族语言有黎话、苗话、回辉话,还有一些没有固定使用地域的广州话、客家话、潮州话。其中,海南话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使用最广泛,人数最多,全省有500多万居民通用。海南话一般以文昌方言为标准口音。 二、地理、资源 1、地理位置 海南省地处中国最南部,南起曾母暗沙,北至琼洲海峡,与广东、广西海域相连,东临浩瀚的南海,西濒北部湾与越南相望,在整个南中国海中,处于国际海运航线的要道。 海南省是中国最大的海洋省,最小的陆地省。所属海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海洋面积的1/3;所属陆地面积3.4万平方公里,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等岛屿。其中海南岛面积3.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陆地99%,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2、地理环境 海南省自然环境优美,很少污染,是目前世界上少见的一方“净土”。海南岛被名誉为中国的长寿岛。 气候: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海洋气候,高温多雨为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22。C-26。C。年日照数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年平均降雨是量在1600毫米以上。 山脉:海南省的山脉海拔多数在500-800米之间。海拔超过1500米的山峰主要有五指山、鹦哥岭、俄鬃岭、猕候岭、雅加大岭、吊罗山等。其中五指山主峰海拔1867.1米,是海南省最高的山峰,鹦哥岭主峰海拔1811.6米,雅加大岭主峰海拔1519.1米。 河流:全省大小河流154条。其中集水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全长311公里的南渡江、230公里的昌化江和162公里的万泉河。水能蕴藏量100万千瓦,可开发65万千瓦,已利用20万千瓦。 环境保护:海南十分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设环境资源厅。建省10年来,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据统计,全省主要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微粒的浓度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主要河流保持一类至二类水质,近岸海域基本达到一类至二类水质。目前,全省设立自然保护区71个,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6%。 3、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海南省土地总面积339.08万公顷,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生物生长繁殖率远比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作物年可收获2至3次。 海南省的土地资源按适宜性划分可分为宜农地1523.8万亩;宜种植橡胶地1020万亩;宜林地1387.5万亩;宜牧草山草地466.6万亩;宜热作地196.9万亩。 (2)海洋资源 海南省海岸线长达1811公里,其中,海南岛海岸线长1528公里,有天然港湾68个。浅海滩面积38.5万亩,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约37.5万亩,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藻类等20多种。 海南具有理想的天然盐场,全省共有盐田面积7.5万多亩,年产原盐达27万多吨。 (3)生物资源 海南野生动物有516种,鸟类344种,兽类77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珍贵动物的有黑冠长臂猿、坡鹿、水鹿、猕猴、黑熊、云豹等。海南植物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维管束植物有4700多种,其中630种为海南特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20多种。 药用植物2000种,占全国40%,载入药典的500种,抗癌植物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四大南药。 (4)热带作物资源 海南热带作物资源丰富。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槟榔、咖啡、胡椒、剑麻、香茅、腰果、可可等,其中橡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0%。热带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椰子、香蕉、柑桔、芒果、杨桃、油皮、菠萝蜜、红毛丹、人参果等。 (5)旅游资源 海南的旅游资源丰富,极富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海岸带景观:在海南岛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度;海水温度一般为18C°-30C°,适宜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 山岳、热带原始森林:颇负盛名的有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哥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坝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此外,有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和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 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利于观赏,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其中有昌江县坝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市大田坡鹿保护区、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屯昌县枫木养鹿场、琼山市海南养鹿场等。 火山、溶洞、温泉:著名的死火山口有马鞍岭火山口;著名的溶洞有三亚的落笔洞、保亭的千龙洞、昌江的皇帝洞等;著名的温泉有兴隆温泉、蓝洋温泉、七仙岭温泉、大田温泉等。 古迹名胜古迹:主要有为纪念唐宋两代被贬谪来海南岛的李德裕等5位历史名臣而修建的五公祠,北宋苏东坡居琼遗址—东坡书院以及为纪念苏氏而修建的苏公祠,为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所修建的琼台书院,明代名臣丘浚墓,明朝大清官海瑞墓等。革命纪念地有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塑像、宋氏祖居等。 民族风情:海南是中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风情,有独特的旅游观光价值。 热带作物及田园风光:海南岛上种植各种植物4000余种,是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游人上岛既可欣赏热带田园风光,大饱眼福,又可品尝热带水果,大饱口福。 (6)矿产资源 到1991年,海南已探明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57种。在国内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主要有铁玻璃石英砂、天然气、钛铁砂、锆英石、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油页岩、化肥灰岩、沸石等10种。其中,石碌铁矿的铁矿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0%,品位居全国第一;钛矿储量占全国的70%;锆英石储量占全国的60%。 (7)石油天然气资源 海南近海海域分布着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莺歌海盆地崖13-1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为1040亿立方米,可采量为700亿立方米。该气田主要含甲烷86%、二氧化碳10%,低硫热值为7422千卡/标立方米,是理想的化工原料。 三、三大产业 1、新兴工业 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九个五年计划中,海南省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速发展第二产业;以旅游为龙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方针,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中国的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建省十年来,特别是“八五”以来,为了增强海南的工业实力,改善和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通过外引内联的形式,海南发展了一批新兴产业,先后建成或正在建设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其主要有:年产普通优质碳素结构钢及低合金结构冷压薄板10万吨的海南冷轧薄板厂;年产聚酯切片6万吨的海南聚酯切片厂;年产合成氨30万吨及尿素52万吨的海南天然气化肥厂;年产铁35万吨、钢32万吨、钢材30.5万吨的海南钢铁厂;年产水泥81.4万吨的海南昌江水泥厂;具备600万吨炼油能力的和邦炼油厂。 以食品饮料为主的食品工业,以摩托车、汽车为主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化学纤维为主的纺织业,已成为全省工业的支柱产业。 2、热带高效农业 海南作为中国最大的一块热带宝地,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海南省光、热、水资源丰富,长夏无冬,是我国唯一得天独厚的天然大温室。 海南建省办特区至“八五”期间,过去以粮蔗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开始向农林牧渔并举、产供销并重的多元化格局转变。特别是以瓜、菜、果及橡胶、椰子、胡椒、香茅、咖啡、槟榔、腰果等热作为主要代表的热带高效农业的迅速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业的格局。 从1991年开始,海南农业连续5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至1996年,热带作物、水果、反季节瓜菜和海洋水产等优势农业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企业化开发、生产和经营,“两高一优”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年末,农村人口年人均收入1689元,全省贫困人口已降到45万人左右。 3、旅游观光服务业 目前海南已建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3个;一级沙滩5处,二级沙滩14处,三级沙滩20处;作为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开发的山岭28处,奇石异洞旅游资源18处,江河湖泊旅游地21处,野生动植物基地21处。 同时已开放的名胜古迹31处,社会民俗风情9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构成了以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最佳目的地。“八五”期间,全省拥有旅游饭店338家,标准客房3万多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282.85万人次,年均增长23.38%,比计划目标高3.4个百分点,其中接待国际游客132.11万人次;旅游创汇3.08亿美元,营业收入137.39亿元人民币(1993-1995年),年均分别增长20.65%和24.75%。 1996年是“九五”的第一年,全年接待游客48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6%。其中国内游客451.7万人次,增长37.7%;国际游客33.9万人次,增长3.5%。旅游创汇8542万美元,增长5.5%;国内旅游收入49.87亿元,增长8.9%。全省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4.5%。全省旅游服务业(不含交通)上缴营业税占地方工商税收的11.97%。 四、建设成就 1、基础设施建设 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海南把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作为开发建设的重点,对基础设施实行资金、政策倾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年至1996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81亿元,1996年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10.4倍,年均递增31%。目前,全省基础设施已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条件。 电力:1988年,兴建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马村海口火力发电厂。1990年,兴建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的东方大广坝水电枢纽工程。1993年,兴建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三亚南山火力发电厂。1995年,兴建(外商独资)装机容量31.35万千瓦的儋州洋浦火力发电厂。1995年,兴建(外商独资)装机容量8万千瓦的文昌清澜火力发电厂。至1997年,全省电力装机容量达156.98万千瓦,年发电量达32亿千瓦时,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加近4倍。 海南还加强了环岛配套电网建设,已拥有35千伏变电站44座,110千伏变电站34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环岛输变电网已覆盖全省各市县和乡镇,乡镇通电率达99%。 交通运输:海运有68个天然港湾,已开发24个,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1个。 空运:扩建了海口机场,新建成三亚凤凰国际机场,1995年动工兴建的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将于1998年底投入使用。开通空中航线70多条,每周有450个航班往返国内外各大中城市,海口机场客流量进入全国10大航空港行列。 铁路:海口开设了无轨火车站,发售柳州至全国各地的火车票。湛江增开直通北京的海南号列车。琼州海峡火车轮渡工程已开始实施,不久的将来,火车将直接通过轮渡开过琼州海峡,让海南岛内的铁路与大陆铁路接轨,使琼州海峡变通途。 公路:新建了海口至三亚全长268.25公里的东线高速公路,海口至洋浦、九所至三亚的西线高速公路;全长350公里的中线高速公路已于1997年2月动工兴建。 通信:全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数字微波、光纤通信、卫星通信、程控电话、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分组交换等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设备已建成投入使用;全省现有长途电话线路11331条,可直拨全国2211个城镇和全世界230个国家和地区。电话普及率达15.1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省会海口市普及率达61%,每百人装有电话58.8部,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农话电路达11996条,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9.3万门;移动电话已突破10万户。全省市县以上及省级开发区全部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和长途传输数字化。 2、外引内联与经济技术合作 到1996年底,全省累计核准登记外引内联企业共25000多家,其中,“三资”企业7000多家;实际利用外资64.27亿美元,内资350多亿元人民币。 3、国民经济 1995年,全省人均GDP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用三到五年时间赶上全国平均水平”的建省近期目标。199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9.53亿元,比建省前的1987年增长6.8倍,年均递增13.3%。建筑、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 贸易等产业都有很大发展。建筑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27.9%,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年平均增长65.9%,邮电业务总量年平均增长5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平均增长24.6%,地方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长30%,国家银行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长34.4%。 4、社会发展 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在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先进技术,电力、邮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速度、高效益,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力求一步到位。 初步建成的公安指挥监控系统和正在建设的全省金融电脑结算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公共信息网络系统等,其技术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 在农业中引进、开发、推广新技术,成效显著。“八五”期间全省共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约400多项。 “八五”期间,全省共组织实施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96项,获得科技成果924项,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的有287项,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完成一期工程,投入项目资金3亿多元人民币和1300万美元。 加强了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已同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 优先发展教育。对教育的投入,1991年3亿多元,1995年9亿多元,平均每年以15.8%的速度递增。全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2%,巩固率达98.68%;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步伐加快,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更为密切。改革办学体制,已初步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到1995年,全省正式开办招生的民办幼儿园174所,中小学校20所,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50多所,有的投资规模数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社会投资总计达10亿元。 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省以来,卫生、体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投资兴建了4万多平方米的广播电视中心,新建、改造大功率广播电视发射台4座,市县级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19座,全省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84%。体育事业也有较大发展,投资兴建了海南第一座现代化体育馆和一批体育设施。环境质量保持良好的水平。 5、人民生活 按照生活质量19个单项指标体系来评价,海南省1995年的生活质量居全国各省市的第11位,其中环境质量居第1位。 参照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小康16项指标标准,海南省已达标的有9项:第一,经济系数0.32(小康值是0.3至0.4);第二,蛋白质摄入量每人每天75.39克(小康值是大于5克);第三,钢木结构住房人均20平方米,占住房面积的86%(小康值是大于80%);第四,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是11%(小康值是大于10%);第五,人均预期寿命73.13岁(小康值是大于70岁);第六,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是95%(小康值是大于85%);第七,安全卫生饮用水的普及率是97%(小康值是大于90%);第八,享受社会五保人口比重是90%(小康值是90%);第九,万人刑事案件数是7.7件(小康值是小于20件)。目前在全省19个市县中,预计有8个市县1998年可以基本实现小康,有4个市县1999年可以基本实现小康,有7个市县2000年可以基本实现小康。就是说,全省2000年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到2015年,全省要实现争创全国一流生活质量的目标。 五、开发区 目前,经国家和海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开发区有24个,其中:工业开发区6个,旅游开发区14个,综合开发区4个。主要有:洋浦经济开发区、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海南清澜经济开发区、海口金盘工业开发区、石梅湾旅游开发区、海南老城工业开发区、三亚鹿回头旅游开发区、琼海万泉河旅游开发区、海口罗牛山农业综合开发区等。 1、洋浦经济开发区 位于海南省西北部的洋浦半岛,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一个由外商成片开发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目标是:在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开发成拥有40万人口,年产值约200亿元,以技术先进工业为先导,第三产业相应发展的现代化外向型新兴海滨城市,成为海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和“重心”。 截止1997年3月,洋浦开发区建设已投入53亿元人民币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已建成31.55万千瓦的电厂一座,开通程控电话2200门、数字微波通信线路240路、移动电话150门;建成2万吨级泊位两个、3000吨泊位一个,港口年吞吐能力达100万吨。洋浦至海口的高速公路已于1997年上半年竣工通车。 目前已批准进入洋浦的大型工业项目有:海洋天然气化肥基地、浮法玻璃厂、纸浆厂、睛纶厂、轧钢厂、制冰厂、粮食加工厂等。 2、桂林洋经济开发区 位于琼山市境内,规划总面积41.3平方公里,距海口市中心陆路18公里、海路8海里;距海口美兰机场3公里。 桂林洋开发区具有工业开发区、农业综合开发区、海滨旅游区三大功能:旅游区位于海岸,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将建成一座具有热带风光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多功能旅游城;工业开发区位于西部,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发展食品、轻纺、电子、机械、工艺品、建材等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工业;农业综合开发区规划用地面积24.5平方公里,以发展粮、菜、果、禽、畜、养鱼为主,同时发展花卉和“二高一优”农业。经济发展目标为:到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总人口8万人,将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卫星城。 区内目前有著名的新大洲“摩托车工业城”、“中亚铝业有限公司”和桂林洋仙洋水庄、桂林洋度假村等开发项目。1996年开发区社会总产值19.106亿元,人均年纯收入5096元。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创总产值14.736亿元,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七位。1997年摩托车订货93万辆,年产值预计51亿元。 3、清澜经济开发区 位于文昌市境内,是海南省五大开发区之一,控制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本世纪末达5-8万人。目标为:建成工业、商业、旅游业综合发展的具有亚热带特点的海滨城市。 清澜经济开发区内的重点项目主要有;高隆湾度假村、清澜金融度假中心、外资企业清澜火力发电厂、易拉罐厂、清澜净水剂厂、海南大中油漆厂等。 4、金盘工业开发区 位于海口市规划市区中心位置,占地16.5平方公里,已开发1.3平方公里,建成以工业为主,工、科、技、贸并举,生产、商业、生活、服务型配套的新城区,重点发展新型、轻型、外向型和无污染工业。目前区内水电、道路、通讯、生活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目前,共有236家国内外企业进入开发区。1996年出口货物总值370.2万美元,进口货物总值7719万美元。 金盘工业开发区内的重点项目有:海口金盘建筑材料公司、海口金盘饮料公司、海口富达磁电有限公司、海口海特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国工业村等。 5、老城工业开发区 地处澄迈县的北部沿海地区,距海口市中心25公里,西线高速公路从开发区穿过。经国务院批准,开发区已被列入海口市总体规划,是海口市城市规划中的三个组团之一。 开发区重点发展轻纺、食品、化工、机械、电子、有色金属等工业,同时发展文化卫生、教育、旅游、商住等综合服务行业。计划将该区建设成为居住条件佳,环境质量高,景观效果好,具有南国特色的现代滨海工业城。 6、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位于三亚市东北部,面积141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7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3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国最南端的滨海风景名胜区。 度假区内具有优越的热带海洋气候和典型的热带风光,有阳光、海水、沙滩、气候、动物、奇石、田园等各具特色的风景资源。区域内的沙滩长度绵延7公里,沙粒细白,海水清澈,能见度7-9米,是南中国海上最佳的潜水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