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盘点2002年商业现象

    
    入世第一年,中国商业领域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和回味的事件,它们有的曾经轰动一时,有的至今历历在目,有的甚至还在继续深刻地影响着整个行业。盘点一年之中商业领域的几件大事,以下几件不可不表。
    
    家乐福等外资商业企业完成实质性整改,重新获准开店
    
    2001年,家乐福等一批外资商企被政府有关部门强令进行整改后,2002年普遍开始了股权结构的调整。去年5月,家乐福出让其在沈阳、大连两家全资超市35%的股权,由此拉开了家乐福超市转让股权的序幕。此后,家乐福相继与西安世纪金花、昆百大、广百股份、天津劝业等企业合资组建各地家乐福超市。最终以27家分店的35%股权获得了在中国的“生存权”。到2002年底,外资投资商业企业整改工作基本结束,以家乐福为代表的一批外商已经重新获准开店。
    
    国债贴息首次惠及商业企业
    
    从2002年开始,国家经贸委决定把以往只用于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国债贴息优惠政策,给予一部分有市场发展前景和竞争实力的商业企业,支持商业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增强竞争力。据初步统计,2002年已有58个商业流通项目获得支持。2002年进入国债技改项目的总体金额约200亿元,其中商业连锁约占65亿元,其目的就是要使改造后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得到长足的发展。
    
    零售企业向供货商滥收通道费,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并出台相应规定
    
    2002年,因一系列超市的倒闭,使得商业企业与供货商之间的矛盾日益公开化,并引发了关于通道费的持续争论,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北京、上海相继出台了规范进场费的有关规定。目前,有关各方对进场费的普遍观点是:收取一定的进场费是合理的,有助于零售企业选择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并使那些交了进场费的供货商的商品能占据卖场的有利位置,供货商对零售商支付的进场费是他们使用商业资源的代价,这也是符合国债惯例的,但必须事先在合同中写明,而不能乱收费、胡乱摊派费用。
    
    全球500强之首沃尔玛进军京、津、沪三大战略要地
    
    沃尔玛2002年加快了在中国的扩张速度,除了新开店7家外,全国各地在建的店和有意向的店达30多家。沃尔玛高层也透露,到2003年底,在中国的开店数量要达到44家。沃尔玛在北京的首家店预计今年春季开张,此外,长沙、南京、青岛、杭州等地都传出沃尔玛将“杀入”的消息。种种迹象表明,沃尔玛在全国的扩张战略已经展开,全国布局也已初步形成。
    
    上海联华并购华商成为2002年业内最大企业并购案
    
    2002年7月,上海联华宣布以2.1亿元溢价参与杭州华商集团有限公司单方增资。增资后,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杭州华商集团的控股公司。华商集团在浙江拥有30多家超市,是浙江省内最大的连锁超市,但由于资金缺乏,因而成为并购对象。上海联华以50%股权成为新组建的联华华商集团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从而成功地实施了国内连锁业最大的一桩异地并购案。
    
    国内九大家电销售企业联手采购抗衡业内巨头
    
    2002年9月,北京大中、上海永乐、河南通利、青岛雅泰、成都百货、广东东泽电器、深圳铭可达、武汉工贸和浙江五交化九大地区家电零售巨头在广州宣布结盟,共同投资组建“中永通泰”家电联盟,之后,又有重庆商社、重庆百货加入联盟。联盟成立后的第一大举动就是在去年10月顺德家电博览会上签下28亿元家电采购意向。不久,又有消息说,“中永通泰”家电联盟2003年集体采购家电将达150亿到160亿元。
    
    不同城市地区家电巨头宣布联盟,旨在对抗国美、苏宁的同时,也是家电销售渠道整合的一种尝试,究竟能否影响国内家电销售业的格局,仍有待于关注。(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