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2003年中国股市行情将好于去年

    
    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会继续向好,在资本市场规模扩张快、居民储蓄水平高、上市公司业绩可望继续回升的情况下,结合股市周期来看,2003年1-2月可能出现拐点,2003年上证指数正常的波动范围将为1254.9-1853.5点,最大的波动范围可能在1083.2-1982.8点之间。
    
    2003年股指波动幅度大于2002年
    
    由于上证指数与深证综指的相关性极强,我们仅对上证指数历年的年平均值进行统计回归计算,结合近五年的最大正离差,判断2003年上证指数的年平均值将可能是1604点(以上证指数计算,下同),略高于2002年的平均值1575.9点;并以近五年平均的正离差249.51点和负离差349.10点,得出2003年上证指数正常的波动范围将为1254.9点到1853.5点之间;而以近五年最大的正离差378.85点和负离差520.79点,得出2003年上证指数最大的波动范围将可能是1083.2点到1982.8点之间。
    
    总的来说,2003年深沪A股市场的行情将会好于2002年,而其波动幅度也将大于2002年的幅度(截止目前为410点),正常的波动幅度将为598.6点,最大的波动幅度将可能是899.6点而调整后的R2值是0.78;且与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的结论相吻合。
    
    值得说明的是,2003年深沪A、B股市场的实际走势受政策的影响仍会较大,特别是重大的政策。就已出台的政策看,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向国内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外资的转让方式、定价与转让速度将对二级市场部分机构的资金流向产生重大影响。QFII的实施对二级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投资理念的影响也将在2003年逐步显现出来。
    
    2003年1-2月份将出现拐点
    
    1、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不算高
    
    当前,社会上总是有一些人认为,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太强,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我们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太高了。其实,从国际上权威机构以国际标准计算公布的截至2002年12月13日的全球主要股市的市盈率和市净率(见表三)可以看出,无论是综合指数、还是成份股指数,不管是与成熟市场、或是与发展中市场相比较,中国股市的市盈率和市净率都不算高;特别是市盈率指标。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上市公司业绩的不断改善,中国的市盈率将会快速下降,而国外有些证交所的市盈率甚至是负值。
    
    随着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的不断丰富和完善,特别是近年来规范和监管措施的日见成效,国内股市以前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规范,加上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财务会计制度的严格执行,股市“泡沫”已基本上得以清除。这样,就为2003年证券市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
    
    估计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将呈现双向扩容态势,在中外合资基金、开放式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和证券公司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力量进一步增强的同时,股票一级市场也将继续保持适度扩容,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上市步伐将有所加快。同时,随着加入WTO影响的日益显著,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将进入实质阶段,金融创新也将可望取得局部突破。然而必须慎重对待的是,当前影响证券市场的一些敏感问题,例如非流通股流通(包括国有股减持)、B股市场定位、创业板、CDR、QDII和指数期货推出等问题。
    
    总的来讲,证券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发展,应该是决策管理层调控股市的政策着眼点之一。其中,国有股的转让和外资购并参股上市公司等问题宜充分注意“公开、公平、公正”,成本的一致则是问题的核心。
    
    2、从股市周期来看,2003年1-2月可能会出现“拐点”
    
    从经济景气循环和股市周期来看,在中国都存在着一个4年(即50个月)左右的周期。
    
    如1990年、1993年、1997年和2001年的股市都出现了一个相对的最高峰。从2001年6月至今正在运行第19个月,大约31个月后,即2005年7月前后,中国股市是否会迎来下一个长周期的高点?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就应该还有一个类似于2002年1月份的大级别的循环低点出现。根据对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这个“拐点”将可能会出现在2003年1-2月份,这也与2003年3月“人大”召开前后各方面都希望股市和人心相对稳定的理想状态相吻合。
    
    四大因素支持股市发展
    
    1、宏观经济继续向好
    
    可以预计,2003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2002年的良好发展势头,保持高位运行。国内生产总值有望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全社会投资将达到50,900亿元,增长16%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较高增长,高于世界贸易的平均增幅;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率可能快于2002年,达到10.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望由负转正,社会商品零售价格下降幅度逐步缩小,全年基本上与2002年持平,通货紧缩的势头将会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缓解。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强。
    
    2、资本市场规模扩张空间巨大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数量上看,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两番,意味着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从8.9404万亿元增长到35万亿元人民币,以目前汇率折算,将超过4万亿美元,大体相当于现在日本的水平,这使中国的经济总量有可能超越法国、英国、德国,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从800美元到超过3000美元,大体相当于日本1973年的水平、韩国1987年的水平,接近目前中下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从现在到2020年,GDP应保持年均增长7.2%的速度,而过去24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9.3%的高水平。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2002年虽达到近8%的速度,但潜在的能力是9-10%,即中国现实的增长率与潜在能力还有1-2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潜能的发掘,正是我们实现目标的现实条件。比如说民众的金融资产,2001年底已达到11.2万亿,第一次超过了国有资产10.9万亿的规模,这是我们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随着民众创业投资热情的进一步激发,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它一定能创造出更大的需求。故中国具备了这种增长的空间和潜力。
    
    就中国证券市场而言,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直接融资的比重仍然偏低,资产证券化率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国外证券市场一般都在50%以上,成熟市场的资产证券化率更是在100%以上。如美国,仅有2581只股票上市的纽约证交所的总市值就达122787.85亿美元(截至2002年12月13日,下同),其2002年第三季经季节调整的名义GDP为105037亿美元,资产证券化率为116.90%;加上有3639只股票的纳斯达克市场的总市值22704.51亿美元和有660只股票的美国证交所的总市值1014.87亿美元,美国现在的资产证券化率更是高达139.48%。
    
    为了使金融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将是可以预期的。从近五年国内证券市场平均证券化率39.05%来看,特别是流通市值的平均证券化率更低达12.62%,为保持与GDP的同步增长,中国股票市场的市价总值至少应年均增长7.2%以上,如果资产证券化率回到历史最高水平甚至是向国外成熟市场看齐的话,中国的股票市场将会在不断扩容的同时,其股价水平也会不断上移,以保证股市扩容的良好环境。
    
    从资产证券化率来看,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规范扩张的空间是十分巨大的,而如何充分挖掘这一潜力,则需要靠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包括政府决策者、监管机构、交易所、上市公司和包括机构在内的各类投资者。
    
    3、居民高水平储蓄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2年以来,除每年一月份的贷款高峰期外,尽管月环比的增幅有所回落,但是,金融机构人民币的存贷差却一直呈现稳步攀升态势。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月环比增速截止到2002年10月份,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贷差已高达39365.78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企业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达到56693.61亿元和84725.13亿元的历史高位。
    
    居民储蓄存款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048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加3534亿元;居民定期储蓄为57858.67亿元,其月环比见图。
    
    居民定期储蓄月环比增长速度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如此高的储蓄率对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极有好处,它不仅有利于启动企业和民间的投资需求,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来源。
    
    对股市而言,这些资金对提高中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加快大型国有企业发行上市的步伐、解决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包括国有股减持的问题,都将是强有力的支持。一旦股票二级市场的机会来临,股市盈利的示范效应出现,就会有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股市,就像1996年和1999年的牛市那样。同时,证券市场的财富效应,也将会使中国的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迹。
    
    4、上市公司业绩回升可望支撑大势见底回升
    
    从上市公司2002年第三季度季报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沪市上市公司加权每股收益为0.135元,净资产收益率为5.25%,分别是2001年全年0.176元和7.228%的近77%和73%,这说明截止到三季度沪市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与2001年相比,略有增长。而与2002年中期相比,第三季度上市公司的收益率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势头。2002年第三季度平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较中期的0.085元/股和3.353%,增加了0.05元/股和1.9个百分点,增幅分别超过58%和近57%。截至2002年10月31日,除重庆东源外,深市2002年第三季度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1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28%,加权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64元,分别较2001年全年增长117.15%、108.74%和4.12%。
    
    由此可见,随着“八项计提”和所得税政策等规范阶段的基本结束,2002年全年深沪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有望走出持续下降的通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作为证券市场“基石”的上市公司业绩的回升,将有利于降低大盘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并尽早支撑起大势见底回升。(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