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报告之十: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将有所改善
当前,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面临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是,从总体上看,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将比2001年和2002年有所改善,这将有利于明年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随着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经济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和直接 一、世界经济将温和复苏 新一轮世界经济增长的减速或衰退在程度上比一般的预测要深。世界经济在2000年达到高点之后下跌的首要原因是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和另两大经济体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同时出现问题。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纷纷调低了各自对2002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的预测。总体上看,世界经济的复苏将会延迟到2003年中期左右。 世界经济复苏在地区间存在差异。美国经济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风向标。2001年1至3季度美国经济连续出现3个季度的负增长是导致当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速放缓的直接诱因。欧元区经济发展的表现一直没能达到人们自欧元启动以来的乐观预期。尽管欧元区的利率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财政状况稳定,通胀也基本保持在控制水平内,但是由于生产停滞不前,信心不强和支出增长乏力,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使欧元区经济发展始终落后于美国。与此同时,作为三大经济体之一的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衰退的边缘苦苦挣扎。尽管目前出现了一些复苏迹象,但2003年实现正增长的预期仍需要做出巨大努力。 经济增长的格局也出现了一些局部性变化。首先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地区)经济增长仍未恢复到1997年金融危机以前的水平。由于这些经济体的规模较小,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依靠大量外资流入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使得经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较高,国内市场的相对狭小制约了经济增长的潜力。因此,东亚发展中国家能否在信息经济时代继续取得新的经济发展奇迹仍然值得关注。其次是转轨经济国家已经走出了新旧经济体制交替所导致的严重衰退时期,经济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 二、世界贸易恢复增长 2001年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从2000年的13%迅速下降为-4.5%,是多年以来的第一个负增长。从各地区的进、出口情况看,除转轨经济国家保持增长外,其他地区进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国进、出口分别下降6%和7%,日本进、出口下降达8%和16%,受发达国家需求大幅度下降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减缓的影响,对外需依赖较强的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的进、出口下降达13%。 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出谷底并将实现温和复苏,全球贸易将逐步恢复增长态势。美国今年第二季度的进口重新出现增长极大促进了其他国家出口的复苏,最新数字显示,美国9月份的进口同比增长速度已经上升至10.0%。另一方面,日本出口的恢复增长也对近来日本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在东亚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当中,除新加坡对外贸易仍然比去年下降之外,其他各国进、出口均已经出现明显增长。总体看来,受上半年国际贸易延续2001年趋势继续下滑的影响,2002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仍将较低。预计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2003年将可恢复到一个正常水平。 三、美国经济保持低速增长 2002年初,美国经济大有起色,一季度GDP增长率高达5.0%,是近两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季度。但企业假账丑闻、股市暴跌、美元走软以及国际油价飙升等因素给美国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阴影,二季度GDP仅增长1.3%,三季度经济增速有所回升,GDP增长率升高到4%。2002年美国经济在消费需求、库存调整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推动下,呈现出有起伏的温和增长态势,全年GDP将增长2.6%左右。 2003年美国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初步预计,GDP将增长3%左右。首先,住房投资和居民消费仍保持较快增长。其次,美国出台新企业责任法案,加强公司治理的力度,将严厉惩治企业经营中的造假行为,有助于恢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第三,历史性低利率有利于投资回升。第四,美联储的调控能力不可低估。 当然,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目前联邦基金利率已降低至4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巨额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大了财政调控的难度;股市财富负效应逐步显现;巨额贸易逆差的连年上涨,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锐减,房地产业可能孕育着新的泡沫;拉美经济金融动荡;对伊可能发动的战争将导致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巨额军费开支使本已严重赤字的财政不堪重负。 美国经济走势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大。美国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美国经济的好坏影响着中国的出口,进而直接影响到中国产品出口企业和外贸类上市公司的业绩。 四、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趋缓 进入2002年以来,原油需求有所回升,欧佩克继续实行限产保价政策,导致国际原油供给减少。国际原油供求关系的变化,尤其是中东危机加剧以及美国对伊战争威胁导致国际油价不断上扬,逐级攀升,到10月份,欧佩克原油价格从年初的每桶17美元一路上升到28美元,飙升约65%。国际三大原油市场WTI、Brent和Dubai油价大幅反弹,其中WTI油价一度突破每桶30美元大关,达到一年半以来的最高点。 2003年,全球经济复苏将进一步加快,根据IMF的预计,世界经济将增长3.7%,增速同比加快0.9个百分点。因此,原油需求也将有所增加。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2003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为7760万桶,比2002年增加130万桶,同比增长1.7%。 从供给能力来看,目前,欧佩克成员国尚有过剩产能约500万桶/日,可以及时根据需要增加生产;俄罗斯、挪威、墨西哥也在增产,使全球原油供给充裕。据美国能源情报署预测,2003年世界原油供给量为7800万桶/日,比2002年增加200万桶/日,同比增长2.6%。 在2003年国际原油市场上,中东冲突和恐怖威胁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当然,最大的不确定性是美国对伊拉克战争问题。 综合分析,假如美对伊开战,一方面会直接影响伊拉克原油生产,造成世界原油供给减少;另一方面,海湾局势紧张会导致人们对国际原油市场产生恐慌,导致国际油价短期内暴涨。如果战争局限在一定区域,只要沙特等邻国不卷入战争,石油设施不遭受严重破坏,世界原油供应就不会出现大问题,油价暴涨继而发生石油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战争扩大到整个中东地区并长期化,很可能将出现灾难性后果。 总体来看,2003年全球原油需求将平稳增长;原油供给较为充足,原油库存将略有上升,国际石油供求基本平衡。初步预计,欧佩克一揽子原油价格将保持在每桶20-26美元左右,国际原油价格呈稳中略降的走势,不会对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构成较大威胁。 五、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将有所反弹 自1996年以来,以美元计算的国际市场除石油外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至2001年底,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超过20%,而初级产品价格更是下降30%以上。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需求不旺和一些产品,如办公及电子通讯器材生产能力过剩;二是美元持续坚挺;三是全球通胀压力减弱。 2002年以来,由于全球贸易恢复增长和一些产品供应趋紧,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一升再升,出现了明显的恢复和反弹。截至2002年9月,以美元计算的国际市场除石油外产品价格较2001年回升8.7%。分产品看,除金属类商品价格略见疲软外,各类初级产品的价格普见回升,其中,农产品和基础原材料的价格分别上升12.1%和17.2%;一些主要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也有上升。 未来一段时期,伴随着世界贸易增长加快,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将继续有所增长,国际市场产品价格将会终止逐年下滑的势头,但是由于供求关系的调整,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国际市场主要产品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不大。 六、全球主要股市将止跌回升 2002年在美国股市带动下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下挫,从3月份开始新一轮加速下跌行情。10月中旬以后,由于严重超跌出现了技术性反弹。在美国股市下跌的带动下,欧洲和日本股市也都出现了大幅度下跌。截至2002年10月底,美国道琼斯工业指数、日本日经225指数、英国金融时报100指数、德国DAX30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几乎都在10月9日前后达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自年初开始分别下跌了27.7%、22.4%、29.6%、49.7%和42%。这次股市动荡是自1929-1933年大萧条以来最大幅度的下跌。 一系列假账丑闻是全球股市暴跌的导火索,企业盈利水平下降和人们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是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此外,国际油价飙升、战争威胁、以及恐怖袭击等不确定性因素给股市带来了巨大冲击。 全球股市在经历了此次大跌后,2003年将慢慢恢复元气。首先,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加快,表明全球股市基本面将逐步转暖。其次,在股市连续下跌后,全球主要股指已经降到5年前的水平,日本股市甚至跌至19年来新低,市盈率下降到20倍以下,技术面上存在回升的要求。第三,企业经过裁员、技术革新、设备更新改造等结构调整,盈利水平有望提高。第四,各国大力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和加强证券监管,投资者信心将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因此,2003年全球主要股市将止跌回升,但短期内不会恢复到90年代的水平。 七、主要货币汇率体系继续调整,美元地位下降 随着美国经济光环的逐渐褪色和世界经济增长减速,主要国家货币汇率体系正在发生新的调整。美元兑欧元汇率2002年7月19日曾跌至1欧元兑1.0156美元的低位,欧元正在实现其价值的回归。与此同时,美元兑日元汇率一度升至2月8日1美元兑134.77日元的高位。近期美元兑日元汇率有所下调,但是仍然处在较高水平。 决定货币汇率的基础是各国的经济实力及发展趋势。这次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调整的背景是与国际经济发展变化和全球股票市场的调整相一致的,也与国际资本的流动格局变化密切相关。维持近年来美元强势地位的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都已发生转变。美国联邦储备基金利率与欧元基准利率差已扩大为200个基点,不利于美元汇率上升,美元一股独大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然而由于欧元区以及日本经济目前仍然困难重重,国际资本无法找到另外一个更安全、投资收益更大的成熟市场,国际货币汇率体系动荡仍将继续。 国际货币汇率体系调整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系列的影响。美元走软有利于增强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良好的投资回报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国外投资者对在中国投资非常看好。如果美元汇率进一步下降,美元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将会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也将上升。而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将对国外投资者更加具有吸引力。当然,货币汇率的均衡和全球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如果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或者再度出现衰退,美元汇率的较大幅度调整将不可避免,这将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八、全球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有限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金融工具的传导效率显著提高,货币政策在各国抑制通货膨胀和刺激宏观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格林斯潘时代,货币政策几乎演化成一种全能的工具,使美联储成为调控社会总需求最得力的金融机构,保持了美国经济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局面。“9·11”事件后,美联储连续四次下调利率达1.75个百分点,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贴现窗口放贷、扩大与国外中央银行的合作等方式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资金,对于防止金融体系崩溃,稳定市场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日本从1995年起进入零利率状态。经过连续12次下调,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25%,达到40多年来的低点;贴现率降至0.75%,已经非常接近零利率。欧元区基准利率为3.25%,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同时,由于经济增长预期悲观以及德法意等国财政赤字将超出《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目标,要求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因此欧洲央行降息压力很大。总体来看,目前全球将进入低利率时期。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调整空间有限,对经济的影响弱化。目前,各国基准利率大都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很小,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逐渐弱化。首先,货币政策对于解决由于供给过剩导致的经济衰退效果并不明显。同时过分降低利率,容易使市场形成较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导致长期利率水平上升,反而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投资和消费意愿不强,降低利率可以起到刺激消费、扩大投资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经济不景气主要是由于投资过度和收入预期下降造成的。因此,利率在刺激投资和消费方面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另外,连续多次降息容易形成经济增长的悲观预期,而且有可能导致利率政策失去效力,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潜在危险。 九、全球经济发展受通货紧缩困扰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紧迫的问题,不是股市下滑,也不是经济的二次衰退,而是正在出现的遍及全球的通货紧缩。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一个低通胀时期。1994年至2001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年均为2.1%和15.7%,分别比1984年至1993年期间低2.1个和32.8个百分点。从近期看,在美国,因为经济复苏乏力,正在经历一个高失业时期。再加上股市萧条,消费者信心又进一步受到打击,2002年美国通胀率月同比增长最高仅为1.7%,增速大幅放缓。欧元区通胀率始终稳定在欧洲央行所设定的2%左右的调控目标范围内,其中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法国等低于整个欧元区的平均水平。而日本则在近10年的经济不景气中进入通货紧缩时期。通货紧缩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表现得十分突出。目前亚洲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出现通货紧缩问题,拉美国家因近年来经济受到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消极影响,也都出现了通货紧缩趋势。 对当前全球进入低通胀时期的一种解释是由于高科技的迅速普遍采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技术提高及市场竞争的结果。一般来说,通货紧缩是指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引起的物价下降。当前全球性低通胀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于经济不景气使部分产品,特别是半导体器材、电子通讯产品等生产能力出现过剩;二是部分发达国家消费和投资需求不旺;三是作为全球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四是国际市场主要初级产品价格仍然在1997年金融危机后的谷底徘徊。 十、国际资本流动出现结构性调整 2002年以来,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连续创出新高,前9个月中国FDI达到了创纪录的411亿美元,全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大关。由于全球经济衰退以及股市不景气,跨国并购急剧减少,使得外国资本对美国直接投资急剧下降。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预计,美国2002年FDI将为440亿美元,同比下降66.4%。因此,2002年中国有望取代美国成为FDI最大流入国。 由于新兴市场风险在持续加大,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日本经济近期难有起色,欧元区经济亦不景气。因此,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将不会有太多的新投资亮点,缺乏吸引国际资本从美国流出的动力。初步预计,2003年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资本流动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外国直接投资仍将保持较低规模,国际债市比较活跃,从而吸收较多资本,全球股市投资将有所回升。
国际原油供求平衡表(单位:百万桶/日)
年份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OECD需求量
|
47.7
|
47.9
|
47.7
|
47.7
|
48.5
|
非OECD需求量
|
27.3
|
28.1
|
28.3
|
28.6
|
29.1
|
世界需求总量
|
75.0
|
76.0
|
76.0
|
76.3
|
77.6
|
OPEC供应量
|
29.3
|
30.9
|
30.1
|
28
|
29.2
|
非OPEC供应量
|
44.9
|
45.9
|
46.6
|
47.9
|
48.9
|
世界供应总量
|
74.2
|
76.8
|
76.7
|
75.9
|
78.1
| 由于新兴市场风险在持续加大,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日本经济近期难有起色,欧元区经济亦不景气,总体而言,缺乏吸引国际资本从美国流出的动力 (原载/上海证券报,作者/国家信息中心 张亚雄 牛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