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报告之六:明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0.3%
今年消费的较低增长为2003年较快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有利条件,消费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拉动力量。预计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45158.1亿元,增长10.3%,增速比2002年快1.5个百分点,2003年消费增长明显高于2002年。其主要依据:一是今年消费需求的低基数有利于明年的高增长。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突出将有力拉动消费的增长。居民消费热点突出、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将成为明年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特征对2003年居民消费加快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是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3年居民收入有望继续增加,将从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上支持和保证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四是十六大提出,中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3年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第一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也将是直接受益的一年 展望2003年,在消费热点持续升温、消费结构全面升级以及党中央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等有利因素支持下,消费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局面。 一、2003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将明显高于今年 今年消费需求增长相对较慢,1至10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8.7%,增速同比降低1.4个百分点,由于消费品零售额占整个消费需求的60%以上,而且是消费需求中增长较快的部分,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相对较慢将直接导致消费需求减速,今年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9.9%,低于2001年52.8%的贡献率。但2002年消费的较低增长为2003年较快增长提供了可能和有利条件,消费需求将成为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拉动力量。预计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达45158.1亿元,增长10.3%,增速比2002年快1.5个百分点,2003年消费增长明显高于2002年。其主要依据: 一是今年消费需求的低基数有利于明年的高增长。 二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十分突出将有力拉动消费的增长。居民消费热点突出、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将成为明年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居民消费的主要特征,这一重要特征对2003年居民消费加快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是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03年居民收入有望继续增加,将从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上支持和保证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四是十六大提出,中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国内资金充裕和利用外资大幅增长使国家有能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正是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国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时期,2003年作为实现奋斗目标的第一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也将是直接受益的一年。 二、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 2002年以来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持续快速增长,消费热点已然形成,城市居民消费结构悄然升级。2003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新一轮消费革命的表现特征将更为突出。2003年,城市消费主导居民消费增长的格局不会发生改变,城市消费仍将是居民消费增长最主要的力量,而且这一趋势将比2002年进一步有所强化。预计2003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将达28980.3亿元,增长11.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6177.8亿元,增长7.9%。城市消费占消费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63.4%提高为64.2%<,农村消费由2002年的36.6%降低为35.8%;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之差由2002年的3.5个百分点扩大为2003年的3.6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2003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推进,而此次结构升级的主要消费对象汽车、商品房、电子通讯产品等附加价值高的商品,这类商品销售增长将极大地推动城市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容,这是以家用电器和其它中低价商品销售为主的农村市场无法媲美的,城市消费主导整个消费品市场的局面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有望启动 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也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目前在农村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正在替代收音机、手表、自行车成为农村新的消费热点,新型家用电器正在进入农村的千家万户。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在农民消费中所占比重快速上升(见表1)是农民消费结构升级最突出的表现。19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高,温饱消费得以满足,开始为第二次消费革命的到来作准备。2001年与1998年相比,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的彩电增长67%,摩托车增长83%。今年中国彩电库存同比减少13.6%,有城市消费,但更多的是农民消费增加。在中国,农村第二次消费革命比城市第二次消费革命晚了10多年,目前农村第二次消费革命和城市第三次消费革命交织进行,将强有力地促进消费的增长。 四、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促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居民收入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增长的快慢。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较快和明年收入预期看好决定了2003年消费需求前景明朗(见表2)。 从城镇居民来看,第一,明年国家将加大再就业工作的力度,下岗失业人员收入有望增加。目前国家已陆续出台了各种再就业优惠政策,解决好就业问题,将大大促进居民收入的增加。第二,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社保制度。使最低收入阶层生活更有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有可能再度调高。第三,政府加大对高收入者税收征管力度,税收增加,向贫困地区和人员转移支付的数额将增大。 从农村居民来看,也有增收因素。一是今年中国农业生产大丰收,而世界范围内农产品减收,使大豆、小麦、玉米和棉花等农产品收购价走出低谷,呈上升态势。二是农民非农务工收入将继续增加。为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有利于农民进城打工、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的政策,一句话就是让进城农民尽快变成市民,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三是农村税费改革有利于农民减支增收。明年国家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农村税费改革,并继续予以国家财力支持,减轻负担意味着增加收入。 五、汽车、商品房等消费热点有较大增长空间 在入世效应作用下,中国居民的汽车消费热在2002年终于形成,汽车尤其是家用轿车销售迅速增长,但是由于汽车消费热在今年刚刚兴起,因而在地域上和价位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预计2003年汽车消费热将在更广大的领域掀起,不同档次和价位的汽车将成为消费者青睐的对象。从长远看,中国汽车消费增长后劲十足,汽车消费热在中国将至少持续10年以上。 商品房销售高速增长在前两年已有所显露,今年住房销售增速不减,住房消费成为无可争议的新的消费热点,但住房消费热能持续多久是人们关注的问题。目前中国居民住房条件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可以说,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有多强烈住房消费热就将持续多久,但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表现形式。前几年住房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旧公房和成本价房,而目前高收入阶层即买即付、年轻中低收入阶层信贷购新房热潮正在掀起,下一阶段将进入购买新房和以旧换新并存的崭新住房消费阶段。 针对市场的需要,最近国家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住房二级市场发展的条例,如国家从今年7月1日起将二手房交易契税由原来的4%下调为3%,一些原来怕税费高,推迟交易或者“私下交易”不办产权转移手续的房主,及时主动地到房地产交易中心办理产权手续。居民以旧房换新房的需求很大,但除上海外很多地区旧房交易关卡重重,很多人买房多年仍没有拿到产权证,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一部分住房需求的释放。新的商品房买卖规定出台将使更多的人加入改善住房条件的行列,商品房销售市场将广为扩大。因此,以20%左右高速度增长的商品房消费热在中国将持续5至6年。 六、居民消费继续呈东部快、中西部慢的格局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居民收入水平、商品充裕程度、消费观念和消费环境等因素直接影响这一地区消费需求的增长。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在全国居领先地位,GDP增长连年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01年东部人均GDP最高水平分别是中西部人均GDP最高水平的4倍和4.7倍。较快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居民收入的高增长,2001年东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水平是上海,为12883.46元,中部是湖南,为6780.6元,西部是云南,为6797元,东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水平分别是中西部人均可支配收入1.90倍和1.89倍。 特别重要的是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乡镇企业较为发达,因而农民收入水平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有些东部省份农民收入水平甚至高于中西部中小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2001年东部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水平(上海)分别是中部(湖北)和西部(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水平的2.49倍和2.95倍。收入的分化导致了居民购买力和实际消费水平的分化,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差别较大,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增长一直在全国居较快水平。 从目前看,在东部地区,住宅、汽车、计算机、旅游、文化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等正成为其主要的消费热点,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地区,传统消费仍是主流,新的消费热点并不明显。2003年在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促进下,中国各地区消费增长都将有所加快,但由于东部地区在居民收入水平、商品可选择范围、消费观念、消费环境以及信贷消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因而东部消费增长依旧快于中西部地区,且增长差距将比2002年进一步有所扩大。预计2003年东、中、西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1.4%、10.3%和9.8%,东部增幅比中部地区高1.1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高1.6个百分点。 七、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日趋扩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种服务性消费快速增长,突出表现为出外旅游、在外就餐和文化娱乐消费大幅增长。自2000年5月中国正式实施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前七个黄金周累计国内出游高达4.6亿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31亿元,相当于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近5%。今年前9个月中国旅游业也保持了较快增长,5月份中国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高达9.3%,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五一黄金周境内外旅游人数骤然增多,旅游收入、商品销售收入大幅增长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十一”中国旅游业仍保持了较快增长,今年“十一”黄金周,民航系统共运送旅客193.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2.7%。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对北京、上海、天津等16个城市“十一”黄金周期间饭店与餐饮市场统计,餐饮业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0%,一些城市中高档饭店客房出租率达到90%以上。旅游消费在中国蓬勃发展。 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一些人追求高档物质消费,另一些人则注重非物质的精神消费,最近几年文化娱乐教育消费占总消费比重的大幅上升,1995年至2001年6年间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占总消费比重上升了4.16个百分点,成为各类消费中比重提高最快的消费项目,2001年文化娱乐教育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为13%,仅次于食品消费所占比重,位居第二。 2003年在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稳定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促进下,居民消费将不断向个性化、多层次化发展,在汽车、住房消费热点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其他发展性、享受性等提高精神质量的消费也将继续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已走过温饱消费阶段,处于以发展性消费为主的阶段,而发展性消费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服务性消费在总体消费中所占比重大幅提高,在西方国家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较高,中国目前所占比重很低,因而服务性消费在今后的发展空间很大。 八、信贷消费将成为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助推器 第二次消费革命居民消费积累期一般为7至10年,而中国积累期长达14年,原因之一是信贷消费不够发达。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近几年中国住房信贷、教育贷款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的增长。今年随着汽车消费热的掀起,居民汽车消费观念转变,很多人从持币待购到先有为快,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未来的钱,提前享受汽车带来的快捷和便利。在国外,贷款购车占汽车消费的比例高达70至80%,而目前中国这一比例只有不到30%,目前国内外银行机构都在积极抢摊中国汽车信贷消费的这个大市场。 2002年中国汽车消费热刚刚起步,贷款购车者数量有限,汽车信贷服务在2003年将扩大规模。中国居民信贷消费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资产抵押,今年出台的《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完全适用于个人,为中国居民信贷消费提供了更多的信用保证途径,致使汽车、住房、教育、农用机械和高档家电贷款消费的发展日趋完善和便捷,有利于扩大居民信贷消费的兴趣和意识。信贷消费规范化发展将积极促进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成为消费增长的助推器。 九、下岗人员增加、教育收费过高不利于提升消费信心 消费者信心既影响即前消费,又对远期消费产生影响。从调查来看,目前中国居民消费信心指数在降低,应引起注意。今年上半年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逐月有所上升。万事达卡亚太消费者信心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2001年和今年一季度均是亚太地区最高水平,但最近的一次调查,即对下半年前景预期指数,中国内地当前的指数从6个月前的84.8降为现在的73.6,消费者信心指数排在第5位,名次大幅下降。消费信心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下岗失业人员增加、教育收费过高将是影响明年居民消费信心的主要不利因素。 在住房、养老、医疗等改革对百姓消费冲击渐渐平息后,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带来的是教育收费过高。中、小学以及大学的各种名目繁多收费,已经使教育支出成为当前和未来居民的最重要和最大的开支之一。以目前的教育支出水平计算,一个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累计需要13万元左右。把这13万元平摊到孩子受教育的每一年,作为即期消费来算,则每年近10000元,如果再加上孩子的生活消费,则最少在1.4万元以上。在孩子之外,家庭其他成员还要有生活支出,因而年支出至少应在2万元以上,可目前在中国有很多家庭年收入没有达到2万元以上。粗略估算,在今后10年内,中国将有大学毕业生近千万,而中等学校毕业生则可达2.5亿,未来10年,中国的家长们需要支出教育费用约为26至27万亿,这和目前中国居民8万亿的存款相比,后者简直微不足道。教育支出已成为很多居民未来支出中最大不确定因素,直接影响到明年一部分居民消费信心的提高。 十、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较高值得关注 居民消费倾向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消费增长的快慢。1991年以前中国居民消费倾向较高,1991年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分别为0.85和0.87,此间居民消费增长较快,1984年至1991年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5.7%;1992年以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快速下降,农民消费倾向也在下降,但降幅较小,在1992年至1996年出现了农民消费倾向高于城市的现象,1996年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分别为0.81和0.82,整体看此间居民消费增长比较快,1992年至1996年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2.5%;1997年以后居民消费倾向继续下降,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倾向降为0.774,农民消费倾向降为0.74,城镇居民消费倾向10年间大约降低了0.1个百分点,农民的降幅更大,居民消费增长也随之大幅下降,1997年至2001年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8.3%。消费倾向降低与消费增长的减慢基本是同步进行(见表3)。 在居民消费倾向不断降低的时候,储蓄倾向却不断提高,1990年至2001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年均增长23.7%,而同期居民消费支出年均仅增长12.9%。2000年至2002年9月中国居民储蓄存款更是呈快速递增态势,(见附图)。截至今年9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到84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0461亿元,同比多增35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1%。此外,居民储蓄稳定性较强,且有所提高。前9个月新增存款中,定期储蓄存款增加601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2115亿元,活期储蓄增加445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397亿元。当年新增居民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占57.5%,占比比去年同期高1.4个百分点。 从发展趋势来看,2003年中国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储蓄倾向提高的状况仍会延续,不利于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应引起重视 表1:农村消费结构比重变动表(单位:%)
消费项目
|
1985
|
1995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食品
|
57.79
|
58.62
|
53.43
|
52.56
|
49.13
|
47.71
|
衣着
|
9.69
|
6.85
|
6.17
|
5.83
|
5.75
|
5.67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18.23
|
13.91
|
15.01
|
14.75
|
15.47
|
16.03
|
医疗保健
|
5.1
|
5.23
|
5.15
|
5.22
|
4.52
|
4.42
|
交通通讯
|
2.42
|
3.24
|
4.28
|
4.44
|
5.24
|
5.55
|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
1.76
|
2.58
|
3.82
|
4.36
|
5.58
|
6.32
|
居住
|
3.89
|
7.81
|
10.03
|
10.67
|
11.18
|
11.06
|
杂项商品
|
1.12
|
1.76
|
2.07
|
2.18
|
3.14
|
3.24
|
消费项目
|
1985-1995年占比变化
|
1995-2001年占比变化
|
食品
|
0.83
|
-10.91
|
衣着
|
-2.84
|
-1.16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4.32
|
2.12
|
医疗保健
|
0.13
|
-0.81
|
交通通讯
|
0.82
|
2.31
|
娱乐教育文化服务
|
0.82
|
3.74
|
居住
|
3.92
|
3.25
|
杂项商品
|
0.64
|
1.48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85-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表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实际增长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实际增长(%)
|
1990
|
1510.20
|
1.80
|
1991
|
1700.60
|
7.22
|
1992
|
2026.60
|
9.65
|
1993
|
2577.40
|
9.53
|
1994
|
3496.20
|
8.51
|
1995
|
4283.00
|
4.88
|
1996
|
4838.90
|
3.89
|
1997
|
5160.30
|
3.42
|
1998
|
5425.10
|
5.77
|
1999
|
5854.00
|
9.31
|
2000
|
6280.00
|
6.41
|
2001
|
6859.60
|
8.50
|
2002年1-3季度
|
5793.00
|
17.20
|
年份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实际增长(%)
|
1990
|
686.30
|
9.78
|
1991
|
708.60
|
1.99
|
1992
|
784.00
|
5.92
|
1993
|
921.60
|
3.18
|
1994
|
1221.00
|
5.04
|
1995
|
1577.70
|
5.30
|
1996
|
1926.10
|
8.99
|
1997
|
2090.10
|
4.59
|
1998
|
2162.00
|
4.30
|
1999
|
2210.30
|
3.79
|
2000
|
2253.40
|
2.11
|
2001
|
2366.40
|
4.20
|
2002年1-3季度
|
1721.00
|
5.30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表3:1990-2001年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变化(单位:元)
年份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消费支出
|
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
|
1990
|
1510.2
|
1278.89
|
0.847
|
1991
|
1700.6
|
1453.81
|
0.855
|
1992
|
2026.6
|
1671.73
|
0.825
|
1993
|
2577.4
|
2110.81
|
0.819
|
1994
|
3496.2
|
2851.34
|
0.816
|
1995
|
4283
|
3537.57
|
0.826
|
1996
|
4838.9
|
3919.5
|
0.810
|
1997
|
5160.3
|
4185.6
|
0.811
|
1998
|
5425.1
|
4331.6
|
0.798
|
1999
|
5854
|
4615.9
|
0.789
|
2000
|
6280
|
4998
|
0.796
|
2001
|
6859.6
|
5309.01
|
0.774
|
年份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消费支出
|
农民平均消费倾向
|
1990
|
686.3
|
584.63
|
0.85
|
1991
|
708.6
|
619.79
|
0.87
|
1992
|
784.0
|
659.01
|
0.84
|
1993
|
921.6
|
769.65
|
0.84
|
1994
|
1221.0
|
1016.81
|
0.83
|
1995
|
1577.7
|
1310.36
|
0.83
|
1996
|
1926.1
|
1572.08
|
0.82
|
1997
|
2090.1
|
1617.15
|
0.77
|
1998
|
2162.0
|
1590.33
|
0.74
|
1999
|
2210.3
|
1577.42
|
0.71
|
2000
|
2253.4
|
1670.13
|
0.74
|
2001
|
2366.4
|
1741.09
|
0.74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1990-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原载/上海证券报,作者/国家信息中心 祁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