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京港商家争唱CEPA大戏

2004年3月30日

    
    CEPA元宝似乎已经触手可及,没有人不在摩拳擦掌想抢上几个。3月31日,第二届“香港时尚汇展”将在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此次展览有200个香港品牌及设计师系列产品亮相,其中126个品牌或者设计师系列产品是今年第一次亮相。与此同时,近200家北京企业、政府代表将以买家身份参会。这次汇展,就是一个争抢CEPA元宝的绝好机会。
    
    市场空间巨大
    
    在CEPA框架下,京港两地之间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商机。据了解,2003年京港贸易额达到21亿美元,香港在京投资企业6800家,合同外资176亿美元,规模位居北京外来投资额度之首。北京市商务局局长李昭表示,随着CEPA的落实,北京将在商贸、物流、金融、医疗和司法5个重点领域加强与香港的合作。
    
    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施祖祥也表示,香港时尚产品在北京市场上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但缺乏完整的销售渠道,通过时尚汇展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快香港产品登陆北京。
    
    CEPA对京港两地经济的推动,绝不仅仅在零关税商品。施祖祥指出,CEPA也将加强北京通过香港引资的效应。根据CEPA规定,外资公司只要符合规定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时限,以香港公司的身份进入北京发展,这对于外国的中型企业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同时,北京企业也可以利用香港的金融优势和全球商贸网络,以香港作为据点,拓展国际业务,这些可能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各方悉心备战
    
    “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在此次汇展中将派出强大的谈判队伍。”北京丰联广场负责港货专卖区的高景东透露,丰联广场本身是朝阳区政府和香港丰联的合资产物,1997年以来经营业绩就一直很好,港资背景和优良业绩也是丰联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目前,丰联销售的港货品牌较多,占到全部商品的10%。但丰联不是为了简单增加港货品牌的数量,而是要通过调整,使港货结构更趋于合理。丰联的港产品专卖店将以服装为主,档次上会高于其它百货商场。
    
    另一家大型商场——蓝岛,对零关税港货同样热情。蓝岛商场一位负责人说,商场很重视CEPA协议下港产商品的进入,商场从年初就开始积极运作在商场设立零关税港货专卖区事宜。对于此次时尚汇展,蓝岛也会到现场与香港企业进行洽谈。
    
    为了借CEPA商机提升自己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北京各区县政府也都想为区内的企业创造最好的条件。朝阳区商委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区政府为了免税品专卖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为商家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努力简化了港货进区的手续。
    
    香港企业更希望能够把握这个机会。香港马狮龙贸易有限公司董事、品牌负责人傅承荫说,马狮龙此前在内地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在CEPA的框架下,公司希望更加增加在内地的市场份额,公司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以使品牌在内地加速发展。
    
    香港贸易发展局助理传播经理陈静雯表示,CEPA给香港时尚产品进入内地市场提供了优惠的发展条件,为内地和香港的企业在生产、销售、特许经营、市场推介等多个领域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意采购或代理香港品牌、有兴趣与港商合作、有意拓展海外市场的商家,都可以借展会与香港公司建立商贸联系。陈静雯表示,此次展会应香港企业要求,举办了一系列的发布会及推介会。
    
    据了解,本月30日,香港贸发局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CEPA商机中心”将同时挂牌成立。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为香港以及内地企业提供相关CEPA信息,协助两地企业寻找商贸合作伙伴。
    
    可以名利双收
    
    丰联广场高景东表示,丰联广场希望借助引进香港产品专卖店是为了突出自身的经营特色。以香港的品牌服装为例,虽然档次并不是最高的,但其款式等各方面元素却是非常前卫的,有很多消费者非常喜欢。这样就可以促进商场的经营多样性,并且增加店内的人气。
    
    蓝岛大厦的一位负责人则表示,作为一家北京知名的百货店,本身已经有丰富的商品,但如果在商场将更多、更时尚、更优惠的港产品摆在自己的柜台上,对提升自己的形象和业绩都很有好处。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阎立刚表示,截至3月24日,香港厂商向特区政府申请《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原产地证书已达488份。其中438份获批,货值约2亿港元,这对于香港和内地的企业来说都是个好消息。政府希望企业借助这次时尚汇展的机遇,为企业服务,引进更多香港品牌、服务,加强与香港企业在经贸上的合作。
    
    据了解,CEPA规定的享有“零关税”待遇的产品只有4000多种,并不能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原产地香港商品关税减免的幅度平均为10%-30%。对于服装、珠宝等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经营者可能会将减免的关税全部让利给消费者,而其它一些行业地位稳固的企业,则可能把减免的关税纳入企业利润,而不是降价。为名为利,商家都会借此机会奋力一搏。(来源/京华时报,作者/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