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合作孕育新机遇
2004年9月6日
华声报讯:当从雅典接回的奥运五环旗在香港会展中心被京港两地领导人高高举起时,显示在北京筹办奥运会进入新阶段,《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安排”)深入实施,以及香港经济复苏势头强劲新背景下,京港经贸合作被赋予了新内容,步入了新的层面。 据新华社报道,正在香港举行的第八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暨奥运经济市场推介会,是历史上京港两地最高层次的会晤。在这次洽谈会上,京港两地决定建立新的政府间合作机制——“京港经贸合作会议”,并确定了双方着重在经贸、教育、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交流、环保和奥运经济等领域推进京港合作。 此次来港,北京市共带来了130个实实在在奥运经济招商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文教体育、商贸旅游等多个领域。北京奥运筹建的每一个细节占据了香港报章的最显眼位置,更成为港商关注的对象。“我相信在未来的北京奥运会,港商可在商业服务、会议展览和旅游等方面扮演角色。”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说。 在许多香港厂商眼中,北京奥运会的商机远不止北京市场本身,更是进入内地市场的机会。 香港飞达帽业的主要市场在欧美国家,一个月前他们刚刚获得北京奥委会授权成为北京奥运会帽类产品特许经销商。“除了按照北京奥组委要求生产奥运产品外,我们希望借此打开庞大的内地市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我们的首要目标市场。”董事长颜禧强说。 在香港,有许多和颜禧强一样的厂商,希望通与北京奥组委接洽商谈奥运特许经营商。在展会上,北京奥组委的展台前总是围满了前来咨询的香港客商。 根据北京市颁布的奥运行动规划,到2008年,北京将把人均GDP提升一倍,达到6000美元,在内地率先实现现代化,为北京城市消费以及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而今年开始实施的“安排”正在拉近北京与香港的距离。 在香港经济中占据支柱地位的服务业在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有60%份额。不久前,中央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安排”第二阶段开放措施,在服务业方面,不仅进一步扩大了原先对港商开放的11个服务领域,还增加了信息技术、专利代理及人才中介等8个全新服务领域。 随着“安排”的实施,香港在北京的服务业投资增长已露端倪。今年1-5月,在涉及“安排”开放的服务贸易领域,北京市新批港商投资企业47家,合同外资1亿美元,分别占港商在京投资的32.4%和24.6%。港商在北京独资成立的首家广告公司、旅行社、货运代理及影院经营公司不断开张。 本次研讨洽谈会特别推出的京港物流推介展示会、品牌经营与商品采购洽谈会以及“12.11”港资与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北京圆桌会议等,场场爆满,会议材料供不应求。“北京与香港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北京最具成长力的领域恰恰是香港最具优势的行业,因此两地合作商机无限。”北京市副市长陆昊说。 香港经济复苏为泛珠三角区域区域合作增添了新活力,而北京所处的环渤海经济圈也正日益崛起。在区域合作的全新背景下,京港合作又孕育出了新的机遇。“现阶段加强京港合作,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两地范围。它也是中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两大经济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到两大经济区的未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说。 拥有投资内地法律事务代理20多年经验的香港律师关礼雄说:“尽管当前港商投资内地70%的资本都在广东,但未来北京将成为另一个重要极。北京不仅是个巨大的市场,而且通过北京可辐射华北和东北,制造业领域的港商可以因此获得珠三角所缺乏的能源及工业原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