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经济整合将推动粤港新一轮起跑
2003年12月29日
深圳蛇口、深圳机场和东莞虎门至香港国际机场3条水上航线正式开通;粤港首次在汉城、东京共同举办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粤港西部信道正式开工……2003年,是粤港经济互动最为频繁、重要的一年。这些经济互动得益于粤港合作的重新定位,为打造“大珠三角”世界超级经济区而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今年8月,第六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确定了两地合作发展的总体思路:广东将致力发展成为制造业基地,香港则发展物流、金融和服务业中心,争取通过10至20年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全球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 经济界人士指出,此次粤港经济整合的战略意义在于,通过促进生产要素在两地自由流动,把香港经济纳入内地的经济体系内,使香港能继续在内地的经济发展中,扮演国际金融及商贸服务中心的角色。 同时,内地经济体拥有香港这个自由、开放及规范,并享有很高国际地位与信誉及商贸中心,既可加强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分工合作的优势,又可消除香港与内地主要中心城市,如广州、深圳之间已一定程度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促进中国主要中心城市之间进行合理产业分工及协调发展,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 粤港合作的机遇是由两地区位优势决定的,但是优势未必见得就是利益,优势只有变成商业的合作,变成市场的合作和安排,变成企业的合同,才能转化为利益。 长期以来,广东与香港究竟应是竞争者还是联盟者,两地有关人士争论了很久。此次粤港优势产业的整合,可使“大珠三角”面向更大的内地和全球市场。 “香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广东的服务业经济在全省GDP不到45%,广东的经济结构远远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落后于北京和上海。可以说粤港合作是促进广东省经济结构升级千载难逢的机会,将给广东带来的投资机会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还要更多。”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梁百忍说。 香港工业总会调查显示,迄今已有超过90%的香港企业在珠三角建立工厂,总数超过7万家,为广东创造了1000万个就业职位,为香港本地提供职位150万个,并产生了可观的连带经济效益。珠三角的香港制造业规模每扩大2%,可使香港增加3万个职位。 据统计,1979至2002年间,广东实际利用香港的资金达到1026.5亿美元。种种迹象显示,香港与珠三角已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经济生态带”,粤港明确分工与合作,将使两地合作更频繁、更紧密,更快地推动两地的经济发展。 “1978年香港制造业起飞,是国家的改革开放造就了大好商机。现在应该是香港服务业在内地展翅高飞的机会了。”香港机场管理局主席冯国经强说,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进行的粤港合作对香港太重要了,标志着香港经济第二次起飞的开始。 改革开放以来,粤港已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功能齐全的区域经济。香港的优势在于它是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金融、物流和商业营运中心,广东的优势在于它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有效率的加工制造基地之一。香港回归6年多来,粤港两地间的经济融合度和依存度不断提高,两地经贸合作已呈水乳交融之势,正在进入一个提速阶段。(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