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2004年中国汇率政策迈出谨慎一步

2004年1月18日

    
    人民币是否有升值压力?”可谓是去年下半年中国最热门的话题,时过境迁,在新的一年里,这一导火索已经逐渐烧到了“中国的汇率政策何时改革”的话题上来。而“今年上半年汇率政策将做出调整”的判断,正成为许多国内外专家的共识。
    
    今年上半年将成为汇率政策的“分水岭”
    
    “在与周小川举行的会谈中,获得了这样一个印象,即中国政府准备在2004年内对汇率做出调整。”这是美国众议员詹姆斯同一外电记者的一段对话。
    
    无独有偶,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若谷日前在上海公开表示,中国将在借鉴国际经验、注重国情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据一些权威人士透露,不少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方面的专家也对“在适当时机放弃人民币单一钉住美元,转而钉住一揽子货币的汇率政策”的观点表示赞许和支持。央行一直在“不露声色地”草拟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重大修改”的计划。
    
    据从商务部获悉,美国政府的一个专家顾问团将于2004年1月抵京,协助策划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改革步骤。同时,美国财政部也会派员来京,研究包括“人民币在走向自由开放的过程中如何防止资金大量外流”在内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
    
    在学界,很多学者专家也都认为,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改变会在2004年上半年出现。中国社科院余永定教授也持相同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计算也认为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是被低估的。“现在的问题不是人民币是否应该与美元脱钩,而是在什么时候和以什么方式脱钩。我认为,目前可能是人民币开始同美元脱钩的较好时机。”余教授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这样写道。
    
    “非典型”经济数据凸现调整压力
    
    只要有一定经济知识的人士都知道,当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增长时,相伴而来的应该是,该国本币在市场上的供应量的相应增加。但从近期中国央行出台的统计资料显示:该组数据演艺了一段非典型行情。
    
    从央行公开的统计数据计算出,外汇储备折合人民币从2003年10月的29980亿元增加到31290亿元;但相应的货币供给没有取得相应的增加,只从4810亿元增加到4867亿元。货币供给不能取得同比例增加的原因是,国内信用因为外汇占款从28150亿元降低到27390亿元。
    
    据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教授孙立坚的分析,这一非典型数据正是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所在。
    
    “按正常情况,外汇占款增加应该是增加货币供给量的。但由于去年下半年,中国的外汇占款的增加速度实在太快了,如果货币供给量也相应增加的话,势必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孙教授分析道,“但就中国现在的高失业率的情况下,为了社会稳定,政府肯定不会令物价猛增的。因此,只能采取另一措施,降低国内信用资金。”
    
    但孙教授认为,降低信用资金的方法用“得了一时,用不了一世”。因为中国经济的拉动主要是靠政府投资,也就是国内信用的资金。如果用来投资建设的人民币都被一些国际炒家持有的话,国家经济怎么拉动?由于这一情况是在去年下半年出现,这一方法还能有用。但如果今年再用此方法,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的目标将无法完成。
    
    “当然,众所周知,每年的上半年是经济增长目标完成的关键时刻,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政府部门不得不在今年上半年一定要将这一汇率问题提上日程的原因了。”孙教授总结道。
    
    一揽子货币将是汇率政策的最终选择
    
    面对升值压力,去年下半年中国政府也已经做出了很多种尝试:向美国派出采购团,采购货物总价值高达109亿美元;降低出口退税率等等。那么这些尝试是否缓解了升值压力?可能这些措施的效果有一定的时滞性,但从目前公布的4000亿美元国际游资的数据来看,这一措施仍是杯水车薪。
    
    据高盛公司一客户透露,近期高盛在给客户的内部咨询中写道“预计人民币今年一季度将升值5%!”也就是暗示客户再次买入人民币。这些国际抄家们原何“落井下石”,盯着人民币迟迟不肯松口,以至于中国的外汇占款急剧增加,迫使人民币升值?
    
    “因为中国近期出现了东南亚国家在亚洲金融危机前的症状:积极的财政政策(即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的逐渐开放(即WTO要求逐渐放开外资流入国内的管制)、固定汇率制度(即政府为使汇率稳定,不得不出面兑换外币)。”孙教授解释道,“其实这三元不能共存,这在以上的分析中已经提到。国际炒家就因为知道这点,所以大举进入,步步为营,逼迫打破其中一元。同时他们也知道前两元不可能打破。”
    
    中国能打破这个第三元吗?周小川对此也非常担心,若中国贸然调整人民币汇率,可能会重蹈东南亚金融危机覆辙:人民币升值后,国际游资抽出中国,人民币大跌,金融危机浮现。因此,浮动汇率制是不可能的。
    
    高盛则预测,虽然人民币调整到公正的币值将需要增值10%,但中国在朝着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的方向迈出的“谨慎的第一步”可能是:把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提升2.5%。随后可能从人民币与美元直接挂钩的做法,转向与一批按贸易额加权的货币挂钩的做法。
    
    高盛还表示,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把人民币与11种按贸易额加权的货币挂钩。
    
    孙教授对此也表示赞同,中间汇率政策是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折中做法。中间汇率包括:加权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爬行汇率(即让汇率缓慢地爬升)。
    
    “从阿根廷金融危机的教训看来,爬行汇率不可行。而一定范围的浮动也有同样的风险。”孙分析道,“我个人认为,可以在2%的区间内上下波动,超过时政府进行干预。但如果国际炒家仍不善罢甘休怎么办?仍在区间上限的地方出现升值压力,采取像现在一样的手法,逼迫政府扩大区间范围时怎么办?最后不是同爬行汇率一样,缓慢地爬升,让国际炒家大赚一笔后,留下金融危机?”
    
    孙又进一步分析道,政府认为加权盯住汇率可行是因为,各种货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比如,国际炒家又拿美元来逼迫人民币升值,中国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美元前面的一个权数,来实现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来的上涨,这样也能保证加权盯住汇率的不变。(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