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吸收外资增幅缘何前高后低
2004年1月18日
2003年上半年中国外资增长率高,7至11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却连续5个月出现负增长,全国吸收外资增幅呈前高后低趋势。 一季度合同外资额和实际使用外资额同比分别高幅增长58.15%和56.08%,二、三季度合同外资额增幅达26.49%、29.37%;二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额增幅26.41%,三季度负增长25.31%。这一发展势头预示着2003年全年的引资增长将比较乐观,但7-11月实际使用外资额却连续出现两位数负增长,11月份当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38.97%,中国实际吸收外资增幅前高后低的走向引人关注。 分析来看,2003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下降主要有以下七大原因: (一)2002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基数较高。2002年下半年中国逐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始终居于高位。其中,第三季度月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84亿美元,比前6个月月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54亿美元)高出7.3亿美元,与历年同期相比属高基位。2003年第三季度月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27亿美元,与历年同期相比尚属正常基位,但与2002年同期高基位相比月均减少11.57亿美元,出现负增长。 (二)非典疫情的负面影响。2003年上半年的非典疫情使境内外的人员交往一度中断,境内各省市区之间人员往来一度受阻,对去年吸收外资工作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据对中国吸收外资前10位省市的初步调查,非典爆发期间700多个境外对华投资考察(包括项目实施)团组被取消或推迟了访华行程,近千个出国招商团组(包括已签约项目后续落实团组)受到影响而取消;上百个在建外商投资项目延长或暂时停工;外商投资在谈项目受到不同程度延缓;涉及外资金额130多亿美元。非典疫情对吸收外资工作的滞后影响在下半年开始显现,6月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增幅明显回落,与上年同期相比仅增长2.48%;7-11月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呈负增长。 (三)外商投资政策调整或执行不力使外商投资减少。2002年,中国对产品全部出口的允许类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享受免税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将进口免税改为进口征税后分5年返还。这一政策的实施对部分省市吸收外资造成明显影响。据广东反映,此政策实施以来,新设立产品100%外销企业锐减,降幅77.3%,已设立企业实际投资明显减少,绝大部分企业终止增资扩产计划,影响吸收外资金额约25亿美元,上海、北京、江苏等地出现类似情况。国务院关于暂缓实施该政策的批示,尚未得到有效落实。此外,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保税政策及加工贸易国内采购零部件退税政策未完全落实,对设备进口环节税、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等财税政策调整的传闻等也影响了部分外资投入的进度和增长。 另外,CEPA定于2004年1月1日实施,客观上也延缓了港澳投资者(包括通过港澳投资的跨国公司及台商)下半年对内地的投资。8月份来自香港、台湾的投资同比下降40.34%和45.9%;9月份同比分别下降了34.86%和52.34%;10月份同比分别下降了44.28%和52.82%。 (四)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争论与传言增加了外商投资决策中的不确定因素。汇率是跨国公司在进行国际投资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形势下,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愈加谨慎。2003年以来,特别是5月份以来,关于人民币升值的议论与传言增加了投资预测的不确定因素,部分投资者推迟了资金投入,对投资决策特别是跨国公司投资决策造成较大影响。9月份当月美国对华投资同比下降41.41%,日本、英国、法国、德国分别下降35.85%、66%、91.41%和45.9%,一定程度上是受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影响。 (五)外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进一步提高。严格实施《统计法》和中国《外资统计制度》,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连续几年不断完善外资统计制度,加强外资统计管理。2003年以来,两部门运用已建立起的全国外资统计网络功能,采取有效手段,在提高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准确性上取得积极进展。去年4-9月,部分省市上报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约7亿美元因数字不实未被纳入商务部对外公布的相应数据(如将7亿美元纳入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003年前9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409.38亿美元,同比增长13.8%)。 (六)全球跨国投资(FDI)持续大幅下降的制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年度《世界投资报告》数据,近两年FDI总量持续大幅下降,2001年、2002年降幅达41%和21%,2002年全球FDI总量从2000年的近1.4万亿美元降至6512亿美元,2003年全球FDI总量仍呈下降趋势。在全球FDI总量持续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在高基位上继续扩大规模的空间有限。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占到全球跨国投资总量的8.1%,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总量的33.5%,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如与2002年持平,在全球跨国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七)各国引资竞争加剧影响中国吸收外资持续增长。在全球跨国投资持续大幅下降的情况下,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吸引外资竞争加剧。各国政府在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投资促进战略的同时,纷纷出台更为优惠的政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2年在70个国家所进行的248项改革中,有236项是有利于外商投资的;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外商投资企业更多的金融激励,并积极改善对投资者的服务。许多国家都与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新签订了投资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以加强区域内的投资合作。这些政策、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分布。这些国家吸引外资竞争力的提升对中国吸收外资形成严峻挑战。 但是,中国吸收外资诸多有利的基础因素并没有改变,中国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并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国民经济发展势头在全球突出强劲,国际投资者在新一轮制造业转移中普遍将中国视为投资信心最强国。此外,中国社会稳定带来的安全效应,奥运、世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带来的难逢商机,加之中国持续的低劳动力成本,特别是深具潜力的市场,这些对投资者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些基础因素的存在表明中国吸收外资没有持续大幅度下降甚至逆转的可能。并且,从进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以及合同外资额30%以上的高增长率来看,中国吸收外资有望上一个更大规模的台阶。(来源/国际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