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外资在中国商业的投资亮点(一)

2004年1月18日

    
    中国商业联合会会长何济海日前就中国商业市场的开放和未来10年外资在中国商业领域的投资亮点发表了看法。何济海认为:中国商业只要加大市场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外资,就完全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商业上的差距。
    
    中国商业市场的开放历程
    
    目前,中国商业主要是零售业。作为流通的终端,对上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和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市场增势强劲。随着中国经济由过去的供给约束型向需求约束型转变的完成,商业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另一方面,商业结构调整已初见成效,以连锁经营为主导的业态多元化新格局正在形成,规模扩张和跨区域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大型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更进一步提高,市场销售份额进一步向大型零售企业集中,跨国零售企业加紧进入国内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商业区域结构的分布出现了较重的失衡,东西部差距及城乡差距明显。
    
    就总体而言,与国际上巨大商业集团相比,中国的商业企业仍不够发达,在规模、经营理念、发展机制、营销水平、融资渠道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和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在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我们就不能有所作为,相反,如果我们能把握好“入世”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大市场的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外资,就完全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在商业上的差距。
    
    1992年7月,中国商业零售领域对外资开放,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试办1至2个外商投资商业企业。从1999年开始,中国零售业的开放试点从沿海地区扩大到所有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外商已被允许进入直辖市的批发环节。截至2002年9月,国务院正式审批以及各地方政府批准的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已达370多家。
    
    据中国商业联合会2003年9月发布的《中国零售业白皮书》显示,至2002年底,限额以上外商投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发展到近400家,分布在国内20多个省市,但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世界前50家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抢滩登陆”,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和欧尚、德国的麦德龙、荷兰的万客隆、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零售业巨头,已经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到2003年上半年,家乐福已开设了36家店,沃尔玛已开设了26家店,麦德龙开设了16家店,法国欧尚获取了19家店的批文,设立了5家分店,英国百安居设立了11家分店。7-11便利店拿到了中国第一张外资连锁便利店经营牌照,设立了127家分店。在这些外商零售企业中,包括了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式会员店、便利店、购物中心、商品批发集散中心、标准化食品超市等商业主要业态。
    
    中国商业的“梯度开放”框架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资开放本国服务市场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不可避免地会表现出“梯度开放”的特点。何济海说,所谓“梯度开放”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行业梯度。根据服务行业的性质和国际竞争能力及承受能力的强弱等方面因素,在一定时期内把服务行业分为鼓励外资进入的行业、允许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外资进入的行业和禁止外资进入的行业。
    
    2、地域梯度。根据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服务市场需求规模的不同以及各地服务企业竞争能力和其他一些条件而确定服务行业开放的地区范围。有些地区先开放,有些地区后开放。
    
    3、业务梯度。按照特定服务业务的重要程度和收益前景而规定外商目前可做业务的范围。
    
    4、股权梯度。对于允许外资进入的服务行业,可以在外商拥有的股权数量上作出规定。如有的行业外商可以参股经营,采取中外合资的形式,但外商不能控股;有的行业既允许外商合资经营,也允许外商控股;有的行业则完全允许外商独资经营。
    
    5、数量和规模梯度。在对外开放初期阶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某些服务行业允许外商进入的数量作出上限规定;而目前则是对进入某些服务行业的外商在资产总额、经营规模或雇员数量上作出下限规定。(来源/商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