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之五:价格总水平将保持小幅上升态势
2003年12月26日
 总体上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景气持续上升的环境,将促进总需求进一步加速增长,带动价格总水平的回升。如果不发生大的突发事件,在保持目前经济政策连续性、经济增长速度与2003年基本相当的条件下,2004年中国的价格总水平将保持2003年以来的小幅上升态势。初步预测,2004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左右,涨幅高于2003年1个百分点以上。 一、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升的趋势,通货紧缩趋势压力进一步减轻 目前经济运行的景气仍在上升状态,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信心在逐步增强。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2003年经济增长将达8.6%左右,2004年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不会低于2003年,这将有利于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货币供应量和金融机构贷款量高速增长的滞后影响有利于明年价格的上升。2003年1到10月份,广义货币(M2)余额比上年增长21.0%,增幅比去年年末提高4.5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增长19.6%,增幅比去年年末提高3.7个百分点。10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含外资机构)本外币并表的余额同比增长23.3%,增幅比年初高4.9个百分点,是1996年8月份以来最高的月份之一(见表1)。比较来看,2003年M1、M2以及金融机构贷款增幅均为近几年来同期的最高增长。由于货币供应量是物价的先行指标,货币供应量的连续快速增长最终将反映到价格的变化上。因此2003年以来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将成为2004年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上升的潜在因素之一。此外,由于今年居民消费增幅减缓的特殊性,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对下游产品如生活资料价格、居民消费价格影响不大。但随着上游产品价格上升时间的延长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这种传导的作用将逐步加大。因此,前期上游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对2004年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力度将加大,对2004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产生推动作用。 总体上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运行景气持续上升的环境,将促进总需求进一步加速增长,带动价格总水平的回升。如果不发生大的突发事件,在保持目前经济政策连续性、经济增长速度与2003年基本相当的条件下,2004年中国的价格总水平将保持2003年以来的小幅上升态势。初步预测,2004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左右,涨幅高于2003年1个百分点以上。从分类来看,居民消费价格中的衣着类、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等商品价格将继续小幅下降,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商品及服务价格将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零售物价将出现正增长,扭转连续6年的下降局面 2003年零售物价预计下降0.2%左右,降幅比2002年减小1.1个百分点,呈现向上运行的态势,预计2004年零售物价将保持这种向上运行的态势。这是因为2003年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现了较快增长的态势:7、8、9、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9.8%、9.9%、9.5%和10.2%,分别超过去年同月1.2、1.1、0.8和0.8个百分点,4个月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8%,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为近几年的较快增长,其中“十一”黄金周相关的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速度达到10.2%,是2003年的最快增长(见表2)。 从发展趋势来看,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将快于受“非典”影响的2003年,其增长幅度将在10%左右,高于今年增长幅度1个百分点以上,这将有利于直接拉动零售价格的回升。另外,目前粮食、肉禽制品等已经开始涨价,人们对这类商品涨价的预期较高。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加快以及目前粮食、食品价格上涨预期两方面的影响,2004年零售物价将出现上升的态势。预计2004年零售物价上升幅度约在1%左右,扭转连续6年的下降局面。 三、生产资料价格将继续上涨,但涨幅将明显小于2003年 200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近几年罕见的高速增长,有力的拉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从发展趋势判断,由于目前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快速增长阶段,经济运行的景气在持续上升,企业的景气指数和企业家的信心指数均处在上升阶段。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统计,2003年第三季度企业的景气指数为132.95点,比第二季度高16.35点;企业家的信心指数为129.63点,比二季度高14.26点。另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年1到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7.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2.6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增长49.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5.4个百分点(见表3)。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增加了企业的自身投资发展的能力,将促进对国内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从而也有利于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因此2004年中国生产资料市场将继续保持活跃,生产资料价格也将延续2003年上升的态势。 但是,由于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较大,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基数提高、难度加大,加之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动力较小、滞后时间较长,不利于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大幅度上升。因此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幅度将明显小于2003年。初步判断,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约在4%左右,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加工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小幅的补涨。 四、在成本增加及需求拉动的双重作用下,2004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回升 近期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特别是粮食价格的明显上涨,使得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收益有所提高。同时,随着国家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费改税的实施,以及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补贴方式由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使农民的生产负担减小、收益相对增加。在农业生产收益提高的强烈预期作用下,2004年农民将加大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及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有所上升。此外,生产资料价格,特别是石油、化工原料、钢材、煤炭、电力、有色金属等价格的上升,使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也推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2004年在需求增加、成本上升的双重作用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幅度将大于2003年。其中化肥、高效低污染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需求增长幅度较大,其价格有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农机生产企业如能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农机价格也将止跌回升;但高残毒农药等严重供过于求的产品价格仍会继续下降,但降幅不会太大。 五、政策性调价因素可能增加,服务价格上涨幅度将加大 目前,中国公用事业中水价、电价、学费等均存在较大的涨价压力,铁路运输、城市公交运输、有线电视收费等也有涨价的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由于各地普遍缺水,许多城市已经将水价上调纳入了既定的调价方案,明年水价上升已成趋势;在煤炭价格连续两年上涨、电煤价格放开之后,发电成本大幅度上升,而近年电力紧张的现状和趋势也为明年电价的上调提供了市场条件;原油、成品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铁路和城市公交运输成本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和城市公交运输价格上调也是顺理成章的。水、电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铁路和公交运输费用、有线电视收视费和各地学费的上调,必将影响到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当然,鉴于目前药品价格仍然偏高,国家将进一步下调部分药品价格,会减轻提价因素对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影响程度,但药价下调之后,医院的医疗价格将要上升。总体上看,明年政策性调价因素将明显增加,调价因素对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影响是向上的。 受政策性调价影响,2004年服务价格上涨幅度将加大。服务项目价格经过几年的调整,从2002年起涨幅已经回落。由于服务项目价格的特殊性,由政府和行业协会进行管理的较多,因此近两年服务价格上升幅度不大。但由于2004年公共服务部门服务价格上调的压力较大,水价、电价、房租、铁路运输、公交运输、有线电视收费、教育收费等均有调价的要求。一旦政府调价项目增加,服务价格上涨幅度必然加大,而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的现实和粮食、食品及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预期,也会推动服务价格的上升。 六、农产品价格将出现适度上升,但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从目前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走势来看,粮食、水产、禽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经过连续几年的下降,目前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态势:受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已经连续几年减少,而国内需求和出口却稳步增加。特别是今年以来,受旱、涝、虫等灾害和低温天气影响,农业受灾害影响面积较大,农作物减产幅度较大,夏、秋粮食均出现较大幅度减产;另一方面,中国粮食价格连续几年下跌,当前粮食价格处于低位,市场价格已经具备上升的基础。 从目前来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是连续六年价格下降后的恢复性上升,属于适度上升。而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适度上涨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消费、减轻通货紧缩的压力、支持价格总水平的适度回升都是有利的。另外,从目前粮、油等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上看,11月份粮、食用植物油、肉禽蛋等食品价格运行已经平稳,并未出现连续的大幅度上升。从粮食的供求关系上看,中国粮食虽然连续几年减产、库存有所下降,但是在总量上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而且仍是供略大于求的。尽管2004年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仍将有所上升,但幅度有限,加上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保证,不会引起社会的不安,更不会在短期内引发通货膨胀。 七、国际市场价格将出现回升,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加大 从发展趋势判断,目前世界的经济贸易形势逐步好转,明年全世界的经济形势将进一步改善,需求将进一步活跃,有利于国内价格的回升。 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美国经济呈现明显的复苏态势,2003年第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分别增长3.1%和7.2%,大大高于原来的预期。据有关机构分析,第四季度美国经济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的经济今年也出现了明显的复苏迹象,日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了1%,超过政府原先0.6%的预测数据,如果转化成年度数据,则日本经济二季度以年率3.9%的速度扩张,这超过了美国同期3.1%的增长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9月中旬的预测,目前世界经济在恢复增长,200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为3.2%。美、日经济的联动复苏,对于今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预计可达4.1%,而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9月份的预测,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4.25%,也明显高于今年的增长,其中美国经济明年复苏的步伐将大为加快,2004年的增长率将为4%,日本和欧洲多数国家的经济也将加快增长。整体上看,明年世界经济和主要经济强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形势看好,这将有利于促进需求的增加,拉动价格的回升。 八、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价格总水平向下的压力依然存在 虽然目前商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有所缓解,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但一般消费品仍然处于明显的供大于求状态,生活资料价格仍在下降、加工工业产品价格仍然低迷。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价格总水平向下的压力依然存在。目前,汽车、家用电器、通讯产品等重要商品价格仍呈下降的态势,国家不断深化药品流通市场的改革、不断整顿药品市场的措施,使得药品价格保持了持续大幅下降的态势。而汽车、家用电器、通讯产品和药品均是目前居民的热销商品,其价格的下降,对抑制价格总水平上升的作用仍然是明显的。 同时,下岗失业压力有增无减,居民收入增幅减缓、消费后移而被动储蓄增加,这种局面将抑制价格的回升。今年城镇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现存的600多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近800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需要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而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新增就业仅37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0万人。预计全年新增就业人数只能有1000多万人,尚有1400多万人无法安排就业。就业压力的增大,不但使居民的即期收入增长下降,还使居民的就业预期、收入预期下降,加上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进而令居民的消费倾向减弱,并强化储蓄倾向。今年前三季度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小的情况下,居民的储蓄存款同比增长1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被动储蓄的增加,将影响居民消费的增长,进而抑制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上升。 九、国家将加强价格总水平调控,加大深化价格改革力度 从目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分析,经济运行中既有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也存在通货紧缩的压力。一方面,部分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以及粮食、食用油、肉禽蛋等生活必需品价格的明显上涨,货币供应量和贷款的高速增长,以及企业与居民对价格上升预期的加强等均是形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但另一方面,目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是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作用很不协调;劳动力供给远远大于需求、价格持续下降,压缩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既影响居民收入和居民的收入预期、也影响居民的消费信心,制约了消费的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过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迟迟不能启动,这些因素又形成了通货紧缩的压力。因此2004年经济运行既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又存在通货膨胀潜在因素的困扰,因此对价格调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还要利用价格政策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既要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又要发挥价格变化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为实现上述目标,2004年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及时疏导价格矛盾,合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推进电力、铁路、民航、供水等垄断行业价格改革,不断完善政府定价形成机制。 考虑到2003年部分地区供电紧张的实际情况,2004年国家将加大两部制电价和峰谷电价的政策实施力度,促进用户合理用电。在水价调控方面,国家将改革水价计量方式,加快推进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措施的实施进度,对非居民生活用水继续实行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并实行季节性水价制度,以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在医药价格改革方面,将继续推动医药分开改革,进一步降低虚高药价,同时也要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政策,注意防止医疗服务价格过度上涨。但对成本增加需调整的医疗费用将在核实成本基础上作适当调整。 十、主管部门将加强价格监测、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价格的监督检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国家将在2004年进一步加强改进价格监测和预测预警工作,并相应建立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首先是加强价格监测机构、健全各种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测制度、完善日常价格监测和应急监测制度。重点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药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收费以及石油、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工作;其次,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形势、价格总水平走势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和其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重点是分析研究经济运行中先导性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价格的影响,粮食、棉花、原油、煤炭、钢材、水泥等重要基础性生产资料价格的走势及其影响,新形势下货币供应量及其传导机制的变化与价格变化的关系等;再次,根据准确的价格监测、分析预测结果,建立决策及时、调控有效的价格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重点是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防范价格异常波动的工作预案,落实平抑物价的有效措施。如建立重要农产品、生产资料价格的信息发布制度,并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包括价格调节基金、物资储备、重要商品调运供应等在内的应对市场异常波动的措施。在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方面,将加大价格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损害群众利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价格违法行为。重点做好整顿教育、医药、住房价格秩序的工作,特别是要加大对教育、医疗乱收费和不合理涉农价格收费现象的打击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制止价格欺诈、价格歧视和价格竞销等市场无序现象,维护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上海证券报,执笔/徐连仲) 表1:2003年1月份以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及贷款增幅变化情况(单位:%)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M1 |
19.5 |
18.8 |
20.1 |
18.0 |
18.8 |
20.2 |
20.0 |
18.8 |
18.5 |
19.6 |
M2 |
19.3 |
18.1 |
18.5 |
19.2 |
20.2 |
20.8 |
20.7 |
21.6 |
20.7 |
21 |
贷款 增幅 |
18.9 |
18.8 |
19.5 |
20.3 |
21.4 |
22.9 |
23.2 |
23.9 |
23.7 |
23.3 | 表2:2003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变化情况(单位:%)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当月 增长 |
10 |
8.5 |
9.3 |
7.7 |
8.0 |
8.3 |
9.8 |
9.7 |
9.5 |
10.5 |
累计 增长 |
10 |
9.2 |
9.2 |
8.9 |
4.3 |
8.0 |
8.3 |
8.5 |
8.6 |
8.8 | 表3:2003年2-9月企业经济效益变化情况(单位:%)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工业净利润增长 |
120.0 |
94.3 |
75.7 |
62.8 |
56.7 |
53.9 |
52.3 |
49.0 |
销售收入增长 |
31.1 |
30.2 |
28.2 |
27.3 |
27.3 |
27.6 |
27.7 |
27.5 |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130.2 |
134.8 |
137.2 |
138.5 |
140.3 |
140.9 |
141.3 |
14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