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金会庆:创业成功 回馈祖国

2004年1月14日

    
    1990年12月,在国家留学政策的感召下,我放弃了赴WHO任职机会,毅然回国。1990年创办国内唯一专门从事各类事故原因及其预防对策研究的科研机构——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1997年组建安徽省最大的民营高科技集团——安徽三联集团,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事故预防领域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基地。总资产由91年的3万元增至2002年的6.5亿,年均增长率130%;净资产由91年的3万元增至2002年的4.3亿元,年均增长率120%。公司占地777亩(其中上海市29亩),正在规划建设的“三联科技工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科研、教学、生产大楼12万平方米,现有员工1602人。主要从事以事故预防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产业和以汽配市场为龙头的民生产业。
    
    实现中国民营企业零的突破
    
    1990年12月,我创办的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是全国唯一专门从事各类事故原因及其预防对策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领域涉及交通事故、工矿事故、儿童事故及灾害事故等,主攻交通事故防治研究。国外也在研究交通事故预防,但研究对象不同,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是通过改善道路或提高汽车性能的办法来预防交通事故,这种办法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投入太大了。我在国内读研究生时就选择了这个课题。决定选择“以人为本”的路子,也就是研究中国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其主要原因,继而根据驾驶员是交通事故主要原因而研制出一套以驾驶员为主体的事故预防综合防治体系。内容包括驾驶员选拔技术、驾驶员培训与考评技术及交通环境治理技术,旨在研究一种中国现阶段“投入少、效益高”的事故预防新途径,为道路交通“杀手”套上辔头。
    
    1991年,安徽三联事故预防研究所研制的拥有8项国家专利的中国第一套驾驶适性检测系统在浙江省杭州市应用,开始构筑中国交通事故防治的“第一道防线”;1996年成功研制具有事故预防功能的汽车综合模拟驾驶系统、驾驶员自动桩考系统、计算机法规考试系统等驾驶员科学培训、考试产品。建立了交通事故防治的“第二道防线”;2000年相继研制交通事故现场勘察测绘系统、城市智能交通指挥系统等交通环境治理产品,开始建立交通事故防治体系“第三道防线”。
    
    2002年,以我为第一完成人的为期十八年的《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主要预防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中国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通用项目之一,实现了中国民营企业零的突破。
    
    该项重大科研成果,提出了“以人为因素预防为主,交通环境治理为辅”的交通事故预防新策略。全面系统地开展了中国驾驶员交通事故防治研究,发现中国存在6%-8%事故倾向性驾驶员。主持研制国家标准《机动车驾驶员身体条件及其测评要求》(GB-18463-2001),解决了中国道路交通事故防治的关键性理论难题。综合应用多学科技术和方法,研制中国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成套技术设备,并在中国234个城市推广应用,使应用地区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驾驶员责任事故比例、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增长率等均呈不同程度下降。据《上海市交通事故白皮书》报告,上海市应用前万车死亡率由16.8人/万车(1996年)下降到应用后的7.7人/万车(1999年);低驾龄驾驶员责任事故比例由16.5%(1996年)下降至9.0%(1999年)。科技成果相继被公安部、交通部、军队等部门行业规章及上海、合肥等地方法规引用,推动了交通安全立法及行业技术进步。该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将对中国道路交通事故防治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创立“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新学科
    
    我于1997年创办的三联学院系安徽省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所民办普通高校。坐落在合肥大学城内,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著名高校新区相毗邻。按“千亩校园、万人大学”的规划建设,总投资5.8亿元。目前学院占地610亩,校舍10万平方米。现有英语系、日语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信息与通信技术系、法学系、经济管理系、艺术系、交通工程系、基础部等八系一部。开设高职专业22个(其中双专科专业1个)和自考专业11个。日语、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学院目前在校生近5000人,专兼职教师300多人。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2年荣获“全国民办教育优秀办学奖”;2002年、2003年分别参加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毕业验考、注册生统考,平均成绩名列安徽省高校榜首。我也先后荣获“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中国西部地区教育顾问”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曾视察三联学院,并予以称赞。
    
    我对道路交通事故的系列研究,集理、工、医于一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这一特色学科体系,促进了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的新的边缘学科“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的形成。该学科强调人、车、环境系统优化,突出了“以人为本”的事故预防新理念,有别于国外侧重于“路”、“车”治理的相关学科(如道路工程、车辆工程、交通工程等)。该学科被列入教育主管部门编制的专业设置目录,并获准作为一门应用型专业在部分高校招生。已面向社会培养了3450余名急需应用型人才,并在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在筹建道路交通事故防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并正式申报“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博士点。已培养了一支380余人的专业研究团队,促进了该特色学科的完善与发展。
    
    成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积极投身光彩事业
    
    1997年12月,安徽三联集团整体收购了破产的原国有中型企业——合肥市禽蛋公司,承担债务4000多万元,全员接收国有职工1097人。收购后改制为安徽三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投资4288万元,建设以“合肥汽配城”为龙头的汽车配件专业市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占地面积5.82万平方米,市场建筑面积2.51万平方米。市场经营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维修配套为辅,经营各类汽车配件上万种。营销网络覆盖江苏、山东、湖北、河南、江西及安徽省各地。公司还全部安置了1097名被收购企业国有职工及800名社会下岗职工再就业。自收购后第一年开始实现扭亏为盈,目前该市场年营业额已达4亿元人民币。现已成为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最大的汽车配件市场,也是合肥市“十大专业市场”之一。收购企业的成功,不仅安置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加了国家税源,而且也为政府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探索。
    
    作为千千万万民营企业家中的一员,我深深体会到:企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得益于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因此,三联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始终不忘回报社会。为解决“老少边穷”地区孩子们的上学问题,他充分利用三联学院紧邻大别山的地缘优势,支持老区教育事业,为大别山区培养急需人才。自2002年起,三联学院在其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并着手实施“大别山教育扶贫计划项目”。
    
    教育对象:主要为地处安徽、河南、江西等大别山的学生。教育形式:高等学历教育、自考助学教育、职业培训教育相结合。
    
    扶贫措施:1、增设大别山区急需的学科专业,为大别山区培养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2、自考助学、职业培训学生学费按国家收费标准减半。3、设立“金氏奖学金”,奖励来自大别山的高考入学成绩优秀的新生。设立“三联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在校品学兼优的在校生。对家庭极其困难的大别山学生减免学费。4、为来自大别山的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5、修改学院的建设规划,在二期工程中新建6人间的学生宿舍,以便安排来自大别山区的家庭贫困学生使用。6、鼓励、推荐毕业生回大别山就业。学院投资人安徽三联集团将优先安排部分毕业生就业。7、帮助优秀毕业生回大别山创业。8、向大别山地区转让学院部分科研成果。
    
    项目宗旨:扶贫先扶智,开发大别山智力资源,培养大别山急需人才,提高大别山人口素质,促进大别山脱贫致富,为中国光彩事业向纵深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项目投资:总投资8714万元,包括实施项目的校舍建设、教学设备、体育设施及减免费用。
    
    项目期限:2002年元月至2004年12月。
    
    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已完成总投资的50%。
    
    根据大别山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已增设旅游管理和医药营销专业;2002年度共招收大别山学生600人,其中168人获“三联学院优秀学生奖学金”,11人获“金氏奖学金”;为50名来自大别山的贫困学生减免学费29.83万元;为来自大别山的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40个;2002年首届高职毕业生已100%推荐安排就业。
    
    近年来,我先后参与希望工程、投身“抗洪救灾”、支持四川光彩扶贫事业、向“合肥市下岗职工送温暖”等扶贫济困活动,累计捐款捐物达人民币500万元。(作者为安徽三联集团总裁)
    
    个人简历:金会庆,男,生于1956年,社会医学专业,博士。现任安徽三联集团总裁,安徽三联学院院长;兼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徽省工商联副会长,安徽省科协副主席;是全国第九、十届人大代表。
    
    金会庆长期从事事故预防研究工作,是国际著名事故预防专家,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5项,其中《中国道路交通事故主要预防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荣获200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公司简介:安徽三联集团成立于1991年,主要从事以事故预防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产业和以经营汽配市场为龙头的民生产业。
    
    电话:0551-8993899;传真:0553-8993899;E-mail:office222cn@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