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亮:几点体会和建议
2004年1月14日
一、体会与经验教训 1、回国创业是一种自我价值的选择,也是对社会发展大局势了解和分析的结果。从学术界到企业界是一个很大的跨度。迈出这一步之前应该对“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然后才是计划“怎么做”,并创造条件完成“怎么做”。否则“创业”只能是必定失败的梦想,留下的只是梦想破灭的惨痛。 2、回国创业一定是基于一种基本的认识:中国有机会给自己完成某种追求的条件,而这种条件是留学所在国所不能提供的。然而,促使自己当初出国留学也是因为两个社会之间存在的发展上的落差。对这种落差的感受将在回国后感受得更为强烈。如果没有承受这种“落差打击”的心理准备,将会在创业初期因思想认同上的不适应而急流勇退。留学生回国创业者有一个共性:拿中国与留学国相比。从而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解决的方法:认同这种差异;认同社会发展需要时间,中国已经有了巨大的、长足的进步;认识到留学生不是精神贵族,不是到中国来“施”,而是中国民主发展建设者大军中的一员。创业的结果不应该仅仅是以数字来衡量的财富。 3、留学生回国创业的优势是所掌握的先进技术和与发达国家的各种联系;其劣势是对中国国情的不甚了解(哪怕能说中文)。在企业发展中最需要的“人脉”相对于“非留学生”企业较为薄弱,因而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也相对较为困难,这在无形中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在回国创业之初对此应有充分的相应对策;否则弱小的留学生企业将因为在时间上的“拖不起”,经费上的短缺而“自然流产”。 4、经营计划和管理模式要引进发达国家的经验,但也要适应中国特定的本土文化进行调整。创业之初常常是计划周密、有详尽的市场分析和项目进度计划,而这种计划经常是“静态”的,未包含市场千变万化的真正“常态”。创业的结果有可能是种“瓜”得“豆”,即最后得到的与最初计划要做的Business完全不同的产品。在管理上切忌“书生意气”,照搬在国外学习的一套管理模式在自己企业内实施;否则造成人才流失。实际上同样的管理理念在表达上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但达到同样的效果。 二、建议 1、中国在公司注册过程的改革上仍需加大力度,真正落实。宣传已久的“1元钱注册公司”数年了仍未见成效。注册公司难,因经营计划改变而关闭公司更难。这些“难上加难”势必给留学生回国办企业制造畏难心理。留学生企业多数弱小、高科技、高风险、资金短缺,项目多数处在研发阶段,难以准确预计总投资幅度。中国的工商管理要求先把注册资本投入,然后允许经营公司。这实际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公司发展的速度,浪费了公司的人力资源(公司需要有专人负责公司的工商注册和年审)。 2、对高科技企业在进出口材料额度的管理上应有更大灵活性。留学生企业多数为高新企业,特点是研制开发需要大量的进口材料。而因为研发的特点是多变和不可预测性,因而不可能按国家相关规定在公司注册时即申请确定的进口额度和进口材料的种类及供应商等。当企业发展需要进口重要材料时常常因为某种(些)重要材料未列在注册(立项)时申报的进口额度中,而不能及时到货,严重滞后科研进度。政府的海关检验检疫亦应有明确的检定程序、标准及上级管理体系,不应该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术背景知识,或上级单位无明确指示,自身又不承担责任,而轻易做出“退关”决定,严重打击新兴、弱小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作者为盛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个人简历:周思亮,女,生于1955年,分子生物学专业。华西医科大学、国家癌基因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病毒分子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员,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MBA。曾荣获国务院、国家教委“中国最优秀博士”等荣誉称号。2000年归国创业。现任盛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公司简介:盛进生物工程(深圳)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主要从事高科技生物技术项目的产业化,目前经营内容包括多功能免疫检测系统和高通量功能性基因开发系统。 电话:0755-26699789;传真:0755-26810363;E-amil:siliangzhou@yaho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