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对接成功
2004年1月14日
青岛天纪隆电子产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01年9月,经过一年多的过渡已经成为具有较高水平的电子线路板加工制造厂家。公司研发部也于去年9月成立。回顾创业过程,我感到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我所用的同时伴随着许多“对接问题”:与国外厂家的对接;与国外营销人员的对接;与国外会计制度的对接;与国外技术人员的对接;与国外商社的对接;甚至有文化的对接……这种对接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败。借此机会,想谈谈我对“对接”的一些体会。 一、与国外厂家的对接 青岛天纪隆电子产业有限公司是我与日本一家有着几十年供货于松下,索尼等世界一流企业的电子线路板加工制造厂家合资创建的。创业伊始,我们的合作分工是:日方负责生产技术管理我方负责人员管理及其他工作。但这种分工很快出现了问题:以效率和速度著称的日本管理体制竟然不能满足我方的效率和速度的要求,出现了我方人员督促日方管理人员的怪现象。究其原因: 1、日方人员和我方人员的沟通不顺畅,即所谓语言鸿沟。我们虽然有翻译,但非专业翻译不能满足要求。 2、日方人员虽经验丰富,但亦步亦趋,谨小慎微,和我方创业者截然不同。即所谓心态鸿沟。 3、我们甚至高薪聘请了原松下高级白领来我公司从事高层管理工作。但我们很快发现超级大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是建立在一个金字塔形的管理模式之下,其需要首先建立一套指令系统然后从上到下,鉴于语言国情等原因其实现成本和可期待结果都难以让我们接受,结果我们只好解除了协约。 解决方法:通过董事会充分说明中国政府对留学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力度,打消他们的疑虑;通过各种方式培训翻译人员,要求管理人员从心态开始努力理解和接受日方的管理体制。 二、与国外营销人员的对接 我公司成立时,在日本松下、东亚等公司的监察指导下很快达到了一级供货商的水平,在不到半年的启动期后首先试生产了日本索尼的PS2用电源电控板。紧接着开始稳定生产日本松下微波炉电控板。我公司的急速发展也引起了日本一些商社和厂家的兴趣。在我们和日本营销人员的交往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在此罗列出来供今后和日方交往的同仁们参考: 1、日方营销人员一般有着很丰富的市场经验和产品明细头脑以及严格的时间概念。我方人员不能及之,只能使用“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的办法。但关键不足的还是意识问题尤其在时间观念上相差甚远。比如在与香港松下开发部门商榷某电路板的报价截止日期时,日方要求我们提出一个期限,我方想当然地提示出一个日期但届时并没有意识到日方已经将此日期列入其开发日程……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高度商业社会和初级商业社会之间的“代沟”,只能在我们倡导的所谓跳跃式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缩小直至弥合之。 2、日方营销人员有着较好的商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尔虞我诈的风气弥漫在商业空间的今天,日方的这种精神无疑是一种启迪和希望。它告诉我们竞争并不一定要唯利是图,物质文明离不开精神文明。比如:日方营销人员通过我公司接触到的国内厂家,决不越过我们直接和厂家接触。这中间有一种类似于信念一样的东西,其实长远来看它可以带来更多的信任和商机。 三、与国外会计制度的对接 WTO的加盟把国内外企业推到了同一个平台,一些水面下的障害也浮了上来。直到目前为止也不能说完全畅通无阻,之一便是会计制度的差异。日本外汇管理相对中国而言较松。日本“全盘西化”下的会计制度也力求接轨于“自由世界”,公司将付款和收款在每月结算日时清理一次即所谓“月清制”。而中国针对外埠进料加工却需要繁杂的“手册登记”:进料按手册验货,成品按手册出口,直到一本手册消化完毕后方可进行实质性的外汇结算。且不谈登记手册发生更改时(在电控板加工业来说,参数指标更改而造成的零部件变更是家常事)的麻烦,单就不能按月结汇就让日方大为不满。但公司不可能改变海关规定,我们只能希望政策的放宽和方法的改进。我公司请海关专业人员对公司的贸易人员进行培训,公司上层也力求了解两国机制,在无法对接的会计制度之间制造一个“缓冲区”,这个“缓冲区”实际就是熟悉双方机制的与国外公司之间有信赖关系的精通两国语言的白领。我个人认为,国际贸易日益频繁的今天,这个“缓冲区”显得尤其重要。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们看成是将国外技术和资金引进国内的通道。这种白领的培养决不是高等院校和外语专门学校可以胜任的,它除了能够培养语言能力外还要使之懂得多国的贸易和财会知识。因此,回炉毕业生使之成为上述白领应该成为教育行业的又一商机。 四、与国外技术人员的对接 我公司从成立到现在,从日本松下、香港松下、日本天电等等公司接连不断地来过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去年9月,我公司在崂山区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成立了研发部之后。我们也从国内的技术人才派遣公司接受过几次合同技术人员,其目的当然是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这就使我们有机会观察到国内外技术人员的不同。单单从技术水准来说,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说是各有千秋。在这里要谈的却是另一个角度的问题:作为技术人员的自尊和敬业精神。日方技术人员基本上都是从飞机场直接来到公司的,进入车间后他们的眼里就只有机器了。他们对掌握的机器决不是浅尝辄止;对要解决的问题决不是得过且过;对不知道的事绝不会不懂装懂似是而非;时间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问题能不能解决才是他们最为重视的。而我方人员的“打工意识”,“不求甚解”,“敷衍了事”的的确确成了公司的定时炸弹。我公司发生的几桩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件都是“意识原因”而非“技术原因”。与国外技术人员的对接而反射出来的我方人员的“意识素质”是我个人感到的最最棘手的问题。它象征性的告诉我们:“硬件你可以搞‘拿来买来主义’,软件你又奈何”?我们能做的只有“从我做起”,然后只能寄希望于百年大计的教育了。 五、与国外商社的对接 电控板加工业最大的负担应该说是材料款。单价不起眼的电子零部件经不起“一块板子上上百个元件,一批货几十万块”的计算。尤其是回款缓慢的国内厂家,仅占用你的流动资金就可能让你“失血过多而休克”。在这种形势下财大气粗的国外商社成了救星,与之合作也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像“伊藤忠”、“丸红”这样的超级商社会经常出现于媒体报端。我公司也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和日本的商社建立了贸易关系。与起初想象的“商社只是从中赚取手续费”不同,商社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它会成为你的海外促销部而且可以为你带来新的客户并从中起到缓冲关系的作用。有一件事情记忆犹新:我公司成立后发生的首次“次品事件”的解决,商社起就起到了很好的协调作用。在他们长期和日本企业打交道的过程中知道如何去渡过各种难关。我们在商社的协调下非常迅速地作出了补救,当天就向日方提出了可行的防范措施,使一场有可能扼杀我们于摇篮之中的危机化作对方对我们的信任。日方在后来的邮件中写道:“制造业的确应该有不出次品的理想,但那仅仅是理想,次品总会不如人意的出现。于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迅速找到原因堵住漏洞,保证不发生重复错误,从而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这件事让我感铭至深。想到国内一些企业动辄以罚款退货来冷对供货商,使厂家如履薄冰,实在是对提高民族工业整体水平不利。 六、企业文化之我见 “企业文化”一词不知何时开始充斥于世,我个人有一种充斥于“市”之感。那势头似乎贴几张漫画挂几幅标语喊几句口号便是文化了。我想文化的载体是人,人本身能不能体现文化才是问题关键。形式主义会给人以心安理得的错觉,会产生一批华而不实的白领。真正的企业文化体现在员工全神贯注的眼神中;体现在尊重自己的工作,重视与他人协作的团队精神上;体现在竞争中取胜时的平静和失败后的冷静中;体现在办公室内有条不紊的节奏上。 我在公司里向员工说明我的三点追求: 1、永远追求利润; 2、永远追求生产和设计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 3、永远追求营造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作者任职于青岛天纪隆电子产业有限公司) 个人简历:张磊,男,生于1964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自动化系,后留学日本,获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创建青岛天纪隆电子产业有限公司。 公司简介:青岛天纪隆电子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公司主要业务为生产销售各种电控板,研究开发新型电子产品及软件等。 电话:0532-8703363;传真:0532-8702240;E-mail:doctor_zl@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