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资讯

 

三巨头谈中国汽车产业走向

2004年3月10日

    
    中国汽车产业是该踩油门还是点刹车?中国汽车业该往何处去?东风汽车总经理苗圩、长春一汽总经理竺延风、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陈虹三位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谈了自己的看法。
    
    苗圩:打“无掩护战斗”
    
    在中国的汽车企业里,往往是拿出一部分资产来进行合资,好比拿出一只胳膊、一条腿来合资,而东风的合资是把全部有效资产拿出来。
    
    苗圩代表说,虽然我们与过去比效益转好,但与全球汽车巨头相比,情势仍然非常危殆———随着中国政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付诸兑现,仅仅一年以后,东风就要和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甚至和他们的中国同盟军展开无掩护的战斗。东风合资是主动行为,不是活不下去,不是希望解困,是主动参与国际汽车业联合重组,寻求更大的发展。
    
    竺延风:要耐住寂寞20年
    
    “要耐住寂寞20年”是竺延风代表在中国汽车业中发出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包含了竺延风的“发展观”和“速度观”。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摇篮企业——一汽集团的当家人竺延风身上凝聚了太多的期望。他的心愿是:“现在国外最小的竞争对手都比一汽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汽更要走开放合作的道路,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提高自己,使一汽早日做大做强。”
    
    “一汽集团,第一汽车”这是竺延风给一汽的新定位,打造千亿元级民族汽车品牌,一汽的确要耐住寂寞20年。
    
    陈虹:培养世界级眼光
    
    在中国,迄今为止只有一家汽车企业从销售第一辆产品开始,仅用5年时间销售就超过45万辆,这就是上海通用汽车。
    
    陈虹代表说:“别克之所以成为拥有广大市场规模和消费者口碑的优势品牌,是因为上海通用汽车以市场为导向,在别克本地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离开了上海通用汽车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的能力和体系支撑,别克品牌在中国仅仅是个符号。”
    
    陈虹代表指出,上海通用汽车不是再搞贴牌生产,也不是在照抄照搬,而是始终辩证统一地看待国际化和本地化,通过快速学习能力培养自己世界级的眼光,创造性地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