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光:打“洋官司”先要克服“三怕”
2004年3月11日
反倾销、CR法规,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保障条款,去年以来,伴随着中国外贸出口的大幅增长,中国企业遭遇到的“洋官司”也越来越多。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法律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李国光代表说:“企业首先要克服怕输、怕难、怕花钱的‘三怕’心理,积极从容地面对‘洋官司’。” 2003年,共有19个国家提起59起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李国光代表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已熟悉了基本规则,目前已进入“中考”时期,这也是国际贸易纠纷的多发期。他认为,中国产品屡遭反倾销官司,从国际环境看,主要是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在抬头。但最关键的是,中国产品的价格、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这并不是我们在有意杀价,而是我们的劳动力、土地等价格相对低廉。 李国光代表说,1999年,美国苹果汁协会向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请,要求对中国的30家浓缩苹果汁生产企业进行反倾销调查。今年2月,美国商务部终裁,中国10家应诉企业6家获零税率,4家获3.38%的加权平均税率。没有应诉的企业,税率一律为51.74%。在此案中,国内企业虽然光律师费就花费近3000万元人民币。但从结果来看,还是非常值得的。据了解,浙江企业对反倾销案的应诉率是100%,胜诉率是40%,李国光认为这非常难得。他说,面对越来越多的“洋官司”,各级政府部门要在“引导、协调、指导”上下功夫。首先要控制行业发展方向,不能搞重复建设。此外,政府还要加紧建立相关产业的预警机制,为行业协会、企业搭建相关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准确的国际市场情况及各国的具体贸易政策、法律情况,帮助企业积极地做好反倾销应诉工作。在提起反倾销时,对方一般会先放“空气”,造舆论。李国光代表说,我们的企业一般不太注意这些信息。其实,在这个时候,企业就应积极应对。比如,价格该上升的就要上升,发货的频率也可放慢一点。(来源/新华网,作者/柴骥程、张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