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热不热?专家“激辩”宏观经济
2004年3月12日
近日,中国经济是否存在过热的争论猛然升级。“过热”派与“正常”派的交火扩大到了全国政协会上。两派的主帅分别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和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领衔,从而使这场争论更加引人注目。 “过热”派:行政主导投资过热 在这场争论中,吴敬琏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国内经济过热的担忧。他认为目前在宏观经济方面最为突出的问题,是“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所谓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指的是地方各级政府运用手中的权力,调动财政、银行甚至企业的资金,投入一些效率低下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从而引发的投资过热现象。 对此,吴敬琏开出三个药方:“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即总量调控,主要是货币政策;第二,要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因为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企业之间,资产的配置都是按照市场来进行的;第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要适当采用行政措施,对一些投资过热的部门采取审批制度,但要注意,对于这种手段我们不能给予太大希望,还要防止副作用的发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中国代表处的首席代表布鲁克斯建议,银行信贷增长的速度要适中,仍然要进一步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一些投资增长速度已经很快的领域要放慢投资的脚步。 “正常”派:投资整体不过热 萧灼基的观点“针锋相对”,他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合理的、正常的,总体上不存在“过热”问题。 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认识上,萧灼基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庞大生产能力,1998年到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到8%,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未能得到释放。2003年增长幅度较高,是这种潜在能力逐步释放的表现。 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观点与萧灼基相似,他认为现在还不能说经济过热,顶多说投资有结构性的问题,投资有局部的过热,但投资整体不是过热。林毅夫认为,2003年国民经济突然出现增长加速的情形,主要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突然从1998年至2002年间平均11.8%提高到了28.4%,其中房地产、汽车项目投资增长带动了钢铁、建材项目的投资热潮。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物价轻微上涨还有很大的空间,不会对经济造成什么影响。所以他不认为中国应该为此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不存在过热风险。(来源/成都日报,作者/杨中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