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谈市场经济与诚实守信
2004年3月15日
两千多年前孔子大力提倡的诚信之道,成了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棘手问题。 由于某些官员隐瞒非典疫情,中国政府去年一度陷入尴尬境地;因为信用缺失,中国企业每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数以千亿元计。诚信——产生于自然经济时代的道德标准,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问题成为中国立法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些在北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说,传统的诚信只是个人道德,而非社会制度。当乡土社会狭小的交际圈被超越空间的人员和信息流动所打破,诚信入法成为必然。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忠梅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法制和道德手段共同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这有利于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原则,以及经济、法律等重要领域的秩序”。 她建议对现有相关法律进一步完善,增强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使诚信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创造财富的动力”。 立法者普遍认为,诚信社会的前提是诚信政府。“代表国家机关形象的公务员,决策前应慎言,并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以免朝令夕改,失信于民,”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剑阁县姚家乡乡长马丽说,政府部门不能以牺牲诚信换取利益。 为此,人大代表们表示,将对公务员是否依法行政加强监督,并呼吁各级政府增加公开性与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此外,立法者认为应加快建立与完善信用监管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并希望能够在官员中推行问责制。 而对于来自企业界的全国人大代表汪俊林来说,诚信还是一个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我们公司经营理念的第一条就是‘诚信’,”现任泸州宝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他说。 虽然目前中国个别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所谓“失信企业黑名单”,但是立法者们担心在这种局部措施下,还是会产生一批“漏网之鱼”。 汪俊林说,需要建立一套全国联网的企业信用评估体制,完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把失信企业彻底排除在游戏之外”。他表示,要彻底改变许多交易,尤其大量公有制企业参与的交易中,因为缺乏产权约束而导致的主体不负责的决策。 此外,立法者们还将目光投向了近些年中国飞速增长的贷款消费人士。专家坦言,一部分人欠债不还的行为给银行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损失。其中,汽车贷款业务已成为银行呆帐坏帐的“重灾区”。 有人大代表认为,如果没有可靠全面的信贷制度,或是对个人诚信的强制约束,步入网络时代的中国在信用卡消费和电子商务等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会举步维艰,甚至无所作为。 一些立法者建议培育大量民间及半官方的中介机构,或是所谓“道德银行”,以构成覆盖全国的征信网络,密切跟踪公民的信用记录,并及时备案。 还有立法者认为,应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专业知识与古代就有的诚信传统结合,加强对公民的诚信教育,并从娃娃抓起。 有意思的是,目前部分中国学校开始引用曾在历史上延续上千年的一个做法:学生被安排诵读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括对“信”有大量阐释的《论语》。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旭烽说,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熏陶,能为社会讲诚信创造良好氛围。“虽然不一定是立杆见影的方法,但却是巩固每个人立身之本,乃至国家立国之本的长远之计”。(来源/新华社,作者/赵嘉麟、常爱玲、蔡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