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中国基金业正在谋求国际化发展
李春平/国泰基金管理公司总经理
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现状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起步于1997年,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后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7家,已经批准筹备、正等待开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有2家,另有14家(不包括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处于申请筹备状态;累计发行51只封闭式基金,5只开放式基金;基金总份额为932.56亿基金单位,其中开放式基金规模为173.56亿基金单位。
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股票市场的总市值为4.5万亿元,流通市值为1.5万亿元,总市值尚不及年GDP的50%,流通市值更只有GDP的17%。在未来的10年中,中国GDP的增长速度预计仍将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中,中国证券市场仍将保持高速扩展,而基金规模目前仅占股票流通市值的6%,基金市场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机会可见一斑。
基金业作为中国金融领域的新兴产业,自成立以来一直处在金融行业改革发展的前沿,在推动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促使市场的成熟与完善以及开展金融创新等方面被寄予厚望,承担起重要的历史使命。基金业自从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以及1998年首批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就已瞄准了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基金业与境外同行的交流和合作日益增多,基金业已站在了中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二、基金业酝酿的国际化变革已经开始
(一) 成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是中国基金业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
变革配合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脚步。众所周知,根据中国加入WTO的协议要求,外资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资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中拥有的权益比例,累计(包括直接持有和间接持有)不超过33%,在中国加入WTO后三年内,该比例可达到49%。而2002年6月1日的两个规则的正式颁布,明确提出外资机构可以作为基金管理公司的最大持股人,体现了中国为了更好地履行WTO协议规定的义务所表现出来的诚信,同时也反映了管理层开放务实的作风,这对于中国未来基金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必将体现在中国基金行业的参与者、基金运作模式、品种创新和管理水平乃至中介机构等多方面向国际化水准的靠拢和发展。
变革是基金业内部发展的要求。基金市场在今年上半年面临了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挑战。一方面,基金市场迎来一个扩容的高峰期,许多老基金规范为证券投资基金后进行扩募,已有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开放式基金,新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需要开业;另一方面,扩容热潮并没有燃起投资者的购买热情,基金市场出现了少有的低迷:开放式基金发行不再有当年封闭式基金发行时的热闹场面,封闭式基金的发行也出现了困难。基金业面临的困境固然有证券市场低迷的原因(去年6月以来,国内股市持续下跌,使得只能投资于国内股市和债市的基金收益受到影响,影响了基金投资人购买基金的积极性),但缺乏个性的、产品特性高度雷同的基金产品显然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并且已经成为制约基金业发展的“瓶颈”。而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基金业的品种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事实上,基金业国际化的发展变革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很早就开始了。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一般为具备一定资质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企业集团。根据最新的法规和政策,具有资产管理经验的境外机构也可以成为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最近几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与国内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接触一直积极而且广泛地进行着。特别是由于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和《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对外资参股券商、基金的设立条件和方式、组织形式、业务范围、境内外股东的资格条件和持股比例、审批程序等事项作了详细规定,由于合资的证券公司在经营业务的范围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成了热门话题。
据统计,截至2002年6月底,已有20多对中外基金管理公司、券商、银行、投资公司等在经过1-2年的技术合作期后,就基金领域的合资事宜签订了意向书或协议书。UBS环球资产管理、比利时富通集团和JP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公司等国际知名机构已先后与国内券商或基金公司合作,探讨建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途径。
在现阶段,引进外资股东,或许是国内基金业走向国际化的较好途径。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希望通过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这一契机,打开通往国际化市场的道路。
(二)基金业的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最终表现形式是公司治理、内部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产品创新与客户服务的国际化以及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从资本流动和市场开放的角度看,第一步是通过设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形式,使境外资金可以直接作用于A股市场。在这一阶段,对国内基金来说,通过引入外资不仅可以逐步学习外资方在组织管理、风险控制、投资运作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建立适合国内市场的数量分析模型,更重要的是它将促使基金改善治理结构,完善投资流程,使它们运作更加规范和理性;对境外股东而言,通过与国内专业机构的合作,可以逐步深入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性和中国的文化,并在国内投资者当中扩大知名度、培养信任度,为以后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打下良好基础。在这一阶段,外资还可以通过QFII(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投资中国的股市。
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在积累基金管理的经验,熟悉和接受国际基金业的游戏规则之后,将会谋求在国际市场的发展,使国内基金管理公司走向国际化的第二步。在这一阶段,境内的资金将被允许通过机构投资者投资于境外市场(QDII制度),甚至可以在全球发售基金单位;基金管理公司也将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拓展海外基金管理市场。显然,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伴随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基金行业的国际化,金融创新将推动基金业的进一步专业化发展,新的基金品种必将不断出现,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日趋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同时基金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本身也是基金公司发展的内在需要,因为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基金资产的系统风险。
三、基金业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金融开放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可资我们参考。但考虑全球经济的发展背景以及中国经济和中国市场的实际,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思路和办法。
在现阶段,在设立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过程中,虽然法律方面的障碍已基本扫除,但在其他层面上仍存在一些有待协商的问题。如股权以及股权的价格问题。目前国内股权的出售比例以及股权的价格是谈判双方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从中国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现状看,公司的注册资本都相对较小,股权比例也相对分散。较普遍的情况是每家1-1、5亿元的注册资本金,有3-6个股东,第一大股东占据股本的30%-50%。如国泰基金管理公司的相对控股股东——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也只占30%的股份。股权比例是一个涉及各股东实际利益的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原有股东的价值,如何合理评估外资对投资中国市场的风险溢价,以及员工价值如何在股权的转让中得到体现等等,双方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虽然有台湾的经验可供参考,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市场环境和发展前景是不同的,在具体的价格制定上也会遇到一些麻烦。
除此之外,内外资机构的投资理念、投资风格以及对国内、国际市场的理解和把握存在较大差异;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引起的摩擦也势必存在。
基金业的国际化有待于其他一些配套政策的进展情况。国内证券市场的效率和透明度不仅会影响外资参与的积极性,也会增加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实践通行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手段的难度,进而影响国内基金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而市场效率和透明度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允许员工持股的政策、外方人员从业资格的认定、人才选拔录用的机制等等的进展情况都将影响中国基金业的国际化进程。
基金业的国际化不仅仅是资本流动的国际化。虽然要做到资本的自由流动可能还得等上几年。基金业的本质特征是代客理财和专业理财。如果说专业的问题经过学习和实践可以解决的话,“代理人问题”则是目前国际基金业面临的一个尚难以取得满意答案的问题。特别是近期美国一些大企业暴露出来的会计假帐问题以及由此引伸出的证券市场中介的诚信和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合适的公司治理问题以及证券市场监管问题等等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投资基金必须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框架、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的分散投资风险以及公开披露信息渠道以保护投资者利益,这是基金业能持续发展的根本。
中国的基金业还很年轻,但有着较好的发展条件,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很快地融入国际基金业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