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中国还没进入“加息周期”
2005年3月30日
华声报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还不能说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利率政策并不是说一定要保证在任何时候存款利率都是正利率。2004年10月29日,央行宣布加息,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不少人预测,中国从此进入了持续、小幅加息的“加息周期”。 周小川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说,中国经济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还不会像成熟的市场经济那样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周期性。因此从利率的角度,我们还不能说现在已经进入了某个周期。中央银行将密切监测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及时分析国民经济状况、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由此来决定下一步加息与否的问题。说到“负利率”问题,周小川说,利率政策并不是说一定要保证在任何时候存款利率都是正的实际利率,它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中国的CPI环比涨幅有很明显的季节性,可能一个月份CPI环比比较高,而另一个月份就不那么高;而CPI同比则与去年同期数是否有异常因素有关;因此不能完全用某一个时点的CPI涨幅来衡量实际利率水平是否合适。衡量实际利率水平是不是合适,还要建立在分析、判断和预测的基础上。 其次,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储蓄被大量地用于投资,而投资又有些局部过热,所以今年要扩大消费,通过消费来拉动内需。而如果存款利率水平很有吸引力,这与扩大消费需求也是有一定矛盾的。 第三,储蓄转化为投资,应当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有通过银行的存贷款系统实现的,有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的,还有通过直接投资实现的。从总体上看,现在太多的社会资金集中走银行系统,较少的钱走资本市场,直接投资也偏少,所以中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或者说债务股本比例偏高。因此,我们也还要考虑让一部分社会资金去选择银行系统之外的其它投资渠道。 谈到对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周小川表示,近一个时期的利率市场化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暂时不会有更多动作。下限管理和上限管理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周小川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近年来,央行一直致力于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尤其在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两大步: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的下限。这样一来,对利率的约束只剩下对人民币贷款利率设有下限和对人民币存款利率设有上限这两项了。 他说,这两大步迈出之后,可以说从制度方面来看,近期的利率市场化目标已经基本实现,暂时不会有更多的动作了。当然,制度方面的市场化改革是一回事,商业银行在判断价格、自主决定价格能力方面,还要有一个锻炼成长的过程。 对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周小川说,还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有条件考虑解除,因为它跟市场竞争秩序、利差的幅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一些银行的财务约束、资本约束还不强的情况下,一旦解除这两个限制,有可能导致不正当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