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亚洲新“凤巢”
2004年11月4日
这是一组值得注意的数据: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重要载体的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成立以来的短短10个月时间里,到园区考察的企业500多批,签定合同23个,协议、意向50多个,合同、协议投资330亿元,到位资金3亿元人民币。 这是一组值得注意的名词:“新加坡工业园”、“印尼工业园”……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内以东盟国家命名的“园中园”成为东南亚客商竞相追逐的投资热点。 南宁市利用千古难逢的机遇,在中国最大华侨农场南宁华侨农场设立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以“国别园区模式”打造外资西进新平台。 国家战略平台吸引“头鸟”筑巢 据了解,刚刚成立大半年的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已出现吸引海外高端投资的良好趋势。从项目前期洽谈到完成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充分利用国家战略凸现引资的差异化,让海外高端投资充分认识和体验到这里独特的优势,吸引“头鸟”筑巢。 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载体,是延续博览会会展经济的具体形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南宁市市委书记李纪恒说,要通过吸引东盟以及其它国家的企业前来投资建厂,把这里建设成为国家级的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发展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的经济贸易合作窗口和载体,成为中国与东盟及其他国家经贸往来、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乃至世界各国的产业发展基地,成为加强中国与东盟经济、技术协作的枢纽和桥梁。 南宁处于中国与东盟、泛珠三角经济圈、大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三大经济板块生产要素聚集的“洼地”。总面积179平方公里的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是南宁市发展规划确定的工业卫星城,距南宁国际机场50公里,到北部湾港口150多公里,距与越南毗邻的凭祥友谊关口岸、东兴口岸200多公里。 广西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古小松博士认为,站在国家战略的视角观察,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不仅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更是中国与东盟10国增进了解的新窗口和互利共赢发展的新平台。 从经济层面分析,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设立将吸引国内外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该区域聚集,并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广西和周边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从政治层面分析,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建设将为中国和东盟全面合作提供成功范例,从而达到扩大相互投资与共同发展的初步成果,增强中国与东盟企业的合作信心。 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管委会主任韦志鹏介绍说,印尼金锋集团、新加坡蓬莱发集团等东盟国家的大型企业已经先后到中国-东盟经济园区考察并签订投资框架协议,一些全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也向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伸出了橄榄枝。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海外高端投资如同天空中盘旋的飞鸟,目前一些眼明脚快的‘头鸟’已经在中国-东盟经济园区落户,它们感觉自己找对了地方。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更多的飞鸟跟着‘头鸟’飞到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筑巢,争取在几年内形成一个海外高端投资的高潮,”韦志鹏说。 “国别园区模式”吸引“候鸟”择木而栖 在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总体规划工业产业功能分区中,以东盟国家分别命名的容易形成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是最具冲击力和吸引力的“园中园”。而“新加坡工业园”、“印尼工业园”的构建模式将成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吸引中小企业聚集的一个典范。 今年8月,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与新加坡永胜海外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签订了建设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净水处理及供应工程、污水排放及处理工程、垃圾回收及处理工程三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协议。这是新加坡蓬莱发集团有限公司在今年7月决定投资50亿元在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建设的“新加坡工业园”之后引来的“候鸟”。9月,紧接而来的是印尼金锋集团在其印尼总部与园区签订了投资15亿元建设“南宁印尼工业园”项目。 经济学专家吴坚认为,中国-东盟经济园区以“国别园区模式”招商引资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第一、“国别园区”是按照不同国家或地区等设立的开发园区,这有利于政府管理部门根据各类开发园区的实际情况和各个国家的产业政策、进出口政策,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专门的针对性保护措施和优惠政策,以个性化服务保障并促进园内企业的良性发展。 第二、“国别园区”的企业来自相同的国家或地区,彼此间的认同感强,这为园区间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的流动和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别园区”的企业的辐射、对流等作用将逐步增强,还能为下一步“以商招商”提供便利条件。韦志鹏说,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建设步伐不能贪大求洋、好高鹜远,要适应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节奏。入世后,世界市场逐步向中国开放,贸易机会增加,贸易规模扩大,从而带动投资和生产增长,尤其是纺织、轻工、服装、工艺、食品、家用电器、中低档机电产品等行业的国内生产规模将会扩大,从而吸收更多的外商投资。在起步阶段,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将以中低技术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更多的国内沿海省市、港、澳、台和亚洲周边国家的外商投资。 在大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近几年东盟国家来华投资的实际投入金额保持在每年30亿美元左右。韦志鹏说,如果把来自东盟各国以可进可退、经营灵活为优势的中小企业称为“候鸟”,那么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正在变成一个吸引“候鸟”北上的聚集地。目前,不少东南亚的投资集团对“国别园区模式”很感兴趣,他们拟对除了文莱以外的9个东盟国家园区进行投资,其中“新加坡工业园”和“印尼工业园”已经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人文招商吸引海外华商投资眼球 “随着中国-东盟贸易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华商在中国与东盟合作中正扮演着重要角色,作用越来越明显。”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李海峰在今年6月举行的东盟华商投资西南项目推介会上说。 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的基础——南宁华侨投资区是1990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其前身武鸣华侨农场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现有印尼、越南等东南亚9个国家归侨1万多人,他们至今仍保留着东南亚各国的风俗习惯,并与世界上29个国家和地区有着亲缘关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对600项农产品先期实行“零关税”。与东盟国家有人缘、地缘优势的中国-东盟经济园区最近开始改变传统种植业的经营模式,谋求向旅游、中药种植业、加工业发展,以提高竞争力。他们的目标与一些海外华人投资者不谋而合。 韦志鹏说,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准备与国内和东盟各国的农业、园林、花卉、养殖科研机构进行联合开发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容纳东南亚风情园、特种动物养殖园、驯马场、民族村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度假区都是东南亚华商纷纷看好的项目。 南宁市副市长唐济武说,博览会是邀请华人华侨到中国-东盟经济园区参观、考察的最好时机,让他们亲眼目睹中国最大的华侨农场已经变成了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热土,让他们感受到南宁正在从西南边陲变成中国-东盟整体对接的前沿,让他们眷恋这片土地产生出投资的激情。(来源/新华社,作者/刘伟、李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