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摩帮失势东盟记
2005年1月24日
2005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宗申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高坚觉得这是好事,“目前重庆摩托出口东盟国家,最大障碍不是技术壁垒,而是关税壁垒。”王高坚说,现在越南摩托车整车进口关税高达100%,其他一些国家的整车进口税也要90%。宗申是重庆三大摩托车企业之一。 “成立了自由贸易区,关税降低,对重庆摩帮未必全然是件好事,这可能加剧重庆摩帮深陷东盟低端市场。”重庆摩托车协会的一位人士指出,这并不能改变重庆摩帮在东盟所走的低端市场路线,而在低端层面展开竞争必定导致价格上的恶意比拼,“就像2001年时期的越南。从中国过去的企业太多,规模大小不一致,把价格打得很烂,最终造成市场混乱。” 内斗的恶果 越南摩托车业是一个中国企业在东盟投资失败的典型例子。 “越南人口有8000万,摩托车是其城镇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宗申一位负责越南进出口的人说,“在越南,每个人必须要有摩托车,没有摩托甚至都找不到工作。” 进入越南市场最早的是嘉陵集团。该集团进出口部的李先生说,1995年,嘉陵就已进入越南。直到1999年,在越南的中国摩托车企业还只有4家,分别是嘉陵、宗申、洛嘉和隆鑫。这一年,越南出台了一项政策,允许摩托车进口85%的散件组装销售。这造成了重庆摩托车企业的疯狂涌入。当时国内不少城市对摩托车限制很严,闯越南成了摩托车生产企业淘金的首选。对于国内摩托车企业来说,进入越南市场简直就是进入了一个金矿。当时一辆125排量的“嘉陵”摩托车最高时可以卖到650多美元,利润几乎是100%。 隆鑫是在1999年进入越南。其在越南市场的鼎盛期是在2000年。这年的9月至12月,越南市场甚至出现了只买隆鑫产品的火爆局面,隆鑫每月出口产品少则六七万辆,最多时候每月卖出20万辆,有的商家还专程到隆鑫总部排队等着提货。由于订单太多,许多生产安排不过来,最后不得不退还高额保证金,退款金额高达800万人民币。 2001年,重庆摩托车整车出口4.2亿美元,其中越南市场就占了3.2亿美元。力帆集团的副总裁杨洲说:“那时候你问重庆任何一个做摩托车的小老板在忙什么,他会说我在忙着出口越南。” 当时,国内摩托车在越南的市场价是七八百美元,这比日本厂家的零售价格要低了一半以上。国内摩托车以优越的性价比打破了日本摩托统治越南市场的格局,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抢得80%的市场份额。 好景不长,坐拥越南市场不久,国内企业就开始了内斗。虽然明知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但为了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谁也不甘示弱。摩托车价格平均每个月下跌70多美元,几个月后,就迅速跌到了300美元的低谷。目前,力帆摩托在越南的零售价在260美元乣270美元之间。据业内人士透露,现在越南卖一辆摩托车的利润已从当初的每辆300多美元下滑到30元人民币。这位业内人士说,由于价格优势,重庆摩帮在东盟市场上有着很强的攻击性,但企业始终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那些市场是做一个死一个,越南市场已经给做死了,如今伊朗市场也给做死了。 由于进口摩托数量过于庞大,2002年1月1日,越南政府将摩托车整车进口关税从之前的60%提高到100%。为了加强国产化率,越南开始对进口散件实行浮动关税政策。比如,当某款摩托车的散件在越南的国产化率达20%时,其他80%的进口散件关税即为60%;若在越南的国产化率达80%,其他20%的散件关税则只有5%。越南政府还暂停了河内和胡志明的摩托车牌照登记注册。 力帆、隆鑫、宗申,重庆三大摩托车企业在越南的出口业务开始急剧萎缩。重庆市外经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重庆摩托车整体出口比上年减收了2.8亿美元,其直线般的下降甚至抵消了其他出口产品25.8%的增长,导致该市出口减少1.0%。 嘉陵率先退出越南市场,接着是宗申,之后重庆摩帮整体退出。如今唯有力帆凭着其在越南投资了一个制造企业,还占据着一些市场份额。力帆市场部透露,2004年,力帆出口额占到重庆出口总额的15%,出口的也只是一些摩托散件,而且主要是发动机的散件,因为出口的散件技术含量越高,所交付的关税越低。 力帆的苦恼 力帆集团副总裁杨洲认为,东盟对中国企业非常重要,因为它是个有捷径的市场。捷径的含义有两层:一是地理位置上的方便,地理位置上接近,导致那些地区的华人很多。杨洲说,在东盟,和力帆做生意的都是当地的华侨,彼此在文化上很接近,沟通方便。第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是步中国后尘的,“中国非常成熟的东西拿过去,是非常时髦的东西。甚至把中国已经不流行的、渐趋淘汰的产品拿过去,也能成为主流产品。在中国积累的经验教训,在那里都很好用。” 因为东盟摩托市场的技术规范不健全,所以那些小的摩托车厂家会更看重这块市场。他们把质量差一些的产品轻松地投放到东盟市场上,而且可以把价格压得非常低。对于这些小企业给予力帆所造成的压力,杨洲觉得是一种威胁,“时间长了,市场上会形成这样一种共识,中国产品价格很低,但质量很差。这对图谋更大的企业来说破坏性很大。” 恶性价格战的结果就会导致整个东盟市场的利润很薄。摩托企业为了这些薄利,只是在从事一些简单的产品输出,不会有资本输出,更不用谈品牌输出。重庆摩托车产业最辉煌的时候,其出口占重庆市年出口额的一半,占全国摩托车出口的52%,这些摩托中有80%卖到越南。然而,重庆摩托“在越南市场几乎没有品牌可言”。 目前在越南的外资摩托车制造企业只有7家,其中日本4家、韩国1家、中国台湾1家、中国内地1家即力帆越南摩托车联营公司。 力帆原打算想借此公司进一步探路东盟市场,但因为各种原因,目前所生产的摩托基本上都在越南本地销售。力帆是目前在越南市场上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中国摩托品牌。 2005年之后 杨洲说,最近开会还在讨论企业今后的出路问题,“一个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必须要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和技术输出。靠简单的贸易和产品输出很难长久。没有一个国家会允许别国只输出产品而不输出资本和技术。” 嘉陵集团和建设集团分别投资2000多万元,已在印尼建造工厂。力帆这两年也在印尼、菲律宾、柬埔寨等各地进行考察,杨洲说,力帆希望今后每一年或两年,能在国外建一个厂。宗申集团宗申机车事业部总经理郭玉玲表示,重庆摩帮必须摆脱在东盟的低水平竞争状态,产品必须向高端市场衍生。在下一个10年内,宗申将力主于高端产品市场。但业内对此的忧虑是,重庆摩帮在东盟市场大走低端市场,是因为技术层面本来就是重庆摩帮的一个短项。宗申的做法是,通过收购意大利比亚乔佛山公司,让宗申搭上了国际大摩托企业的车。与此类似的还有建设与雅马哈的合作。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说,重庆摩帮其实还是把东盟视作一个低端产品的市场,他们所想开拓的高端市场是在欧美等地。 杨洲说,2005年,力帆的市场战略的重点是在美国,并打算在美国建设工厂,因为美国产品的技术层面高、认证难,这也要求了的含金量高。“东盟对小企业来讲特别重要。对力帆来说,在东盟做的只是规模,而不能带来多少利润。真正的利润在欧美。企业要赚钱的话,就要去其他企业去不了的地方。” “东盟肯定是过了大规模开发的阶段。利润的增量主要来自其他市场。”力帆会继续以低端产品在低利润的状况下维持市场规模,同时在欧美市场上开拓高端高利润的产品。 但已有人对这点提出质疑,今后,攻占东盟市场未必一定要走低端路线。广东的摩托车企业发现,一些价格为六七百美元的车在东盟市场上销售得也很好。(来源/全球财经观察,作者/闾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