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盟非“零和游戏”
2004年12月9日
很多人以为这是零和游戏,中国的经贸强了,东盟就会被削弱,并会拖慢东盟从亚洲金融风暴中复苏的进展。 但数字告诉我们,过去10年中国的经贸发展很快,但东盟国家的经贸仍然有增长,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 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在这四年来发生了重大而微妙的变化,“中国威胁论”愈来愈没有市场。 根据摩根士丹利东南亚经济师连春明新完成的研究,在中国经贸实力突飞猛进的10年里,东盟的工业及贸易并没有遭受打击。他还预期,如果中国与东盟加强经贸关系,中国增加向东盟的外商直接投资,将会带动区内经济另一次的飞跃。 中国的退让之道 在万象刚刚结束的东盟峰会中,中国与东盟签订了《货物贸易协议》及与此相关的《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据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介绍说,这两个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入了实质性全面启动的阶段,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货物贸易协议》包括23个条款及3个附件。协议规定,双方的产品分为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两大类,从2005年7月1日起,双方将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全面启动降税进程。根据协议,中国和东盟中的6个老成员(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将在2010年把绝大多数正常产品的关税降为零,东盟4个新成员(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则可在2015年将绝大多数正常产品的关税降为零。关于可以保留的少数敏感产品,双方也对关税水平作了约束和削减。 温家宝总理去年曾定下2005年达至1000亿美元的目标,预计今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可以提前完成。现在,双方正向东盟贸易总额的三分一,即2500亿美元迈进。 11月27日,交通部长张春贤与东盟十国交通部长签订了《中国-东盟交通合作备忘录》 以消除交通运输的瓶颈,并为未来日渐增加的贸易额“打通经脉”。张春贤指出,根据温家宝的指示,国务院各部委与东盟展开经贸合作时,要以东盟为主导,在必要时,甚至可牺牲中国的一点利益。 据中新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29日在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中发言时特别强调,中国通过合作谋求地区和平、促进地区发展、实现地区共赢的政策不会因国家发展强大而动摇;强大后的中国也决不会在本地区谋求任何形式的霸权。 温家宝特别提及未来筹组包括东盟及中日韩的东亚自由贸易区时,应以东盟主导,中国赞成东盟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提出举行东亚峰会的倡议,支持马来西亚作为第一次峰会的主办国,支持东盟在10+3与东亚合作进程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对于中国在与东盟谈判《货物贸易协议》时的态度,新加坡经济部长林勋强评价“十分合作”。他说,现在双方要进一步努力,展开服务贸易及投资便利化的谈判。 东盟的中国希望 这次代表东盟从商务部长薄熙来手上接过《货物贸易协议》及《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文本的,是印度尼西亚新任贸易部长冯慧兰(MariElka Pangestu)。冯慧兰的父亲冯来金是印度尼西亚知名的华裔经济学家,她本身是推崇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而她的丈夫是美国一家高科技企业的常驻上海代表,她经常来往于雅加达和上海之间。夫妻育有二子,现均在上海读书。 在签署协议后,冯慧兰表示,印度尼西亚新政府不会改变与中国加强经贸关系的政策,她于11月4日在广西南宁出席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与薄熙来会晤,另外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也于11月28日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会晤,双方非常重视彼此的经贸关系。 她说东盟与中国成功地向自由贸易区迈进了一大步。“东盟存在已久,现时正是时机,以东盟为主导,扩大自由贸易区的版图,第一步是与中国结盟,然后再扩展至日本及韩国,再进一步便是与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组成更大的自贸区。” “在东盟比较发达的成员经济体中,过去引起谈判障碍比较多的是印度尼西亚,而且这次印度尼西亚又刚换了一届新政府。我们曾担心会有新的阻力增加。”东盟秘书王景荣坦言。但令他高兴的是,这次谈判结果却很顺利。 东盟10国之间的经济差距很大,当中最大的经济体是印度尼西亚,2003年的GDP达2086.25亿美元,是最小经济体老挝(20.43亿美元)的102倍;如果以人均GDP来计算,最富的是新加坡,人均GDP达20987美元,是最穷的缅甸(179美元)的117倍。 四年前,东盟国家把中国视为洪水猛兽,担心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后,会把跨国企业的资金从东盟国家挖走。四年过去了,东盟国家才猛然发觉这只是一场虚惊。 “很多人以为这是零和游戏,中国的经贸强了,东盟就会被削弱,并会拖慢东盟从亚洲金融风暴中复苏的进展,但数字告诉我们,过去10年中国的经贸发展很快,增速超过东盟国家,但东盟国家的经贸仍然有增长,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情况。”连春明分析。 根据他的统计,中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例一直稳步上升,由1996年42.8%增至2003年的45.2%,与此同时,东盟五国的工业产值占GDP比例也没有下降,由1996年的26.5%增至2003年的30.2%,增幅较中国还要高。 另外他发现东盟五国的工业产品出口态势,基本上与大中华(包括香港及台湾)同步,只是在2001年开始,大中华区域的增长幅度把东盟五国远远抛在身后,但东盟五国2002年及2003年的工业产品出口额,仍分别有4.18%及9.8%的增长,而并非如一般人预期般下滑。 连春明又从全球市场份额来探讨这个问题,他发现东盟五国在1994年的工业出口占全球的4.4%,到了2003年市场份额仍是4.4%,而大中华的工业出口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则由10年前的8.1%,增至2003年的10.1%。 “在这10年当中,愈来愈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置生产或组装基地,部分基地是从东盟国家搬到中国去,所以很多人产生东盟的生意已被中国抢走的错觉,但事实证明,东盟受到的影响十分有限。” 令人疑惑的是究竟谁是受害者呢?连春明曾经认为是韩国或墨西哥,但数据显示两国的损失也有限,他的结论是中国令世界经济总量增加,只有一些“非焦点”的发达经济体的市场份额受到中国的“蚕食”。 连春明认为东盟将受惠于中国的高速发展。“东盟国家要进一步发展经济,必须加大投资,一方面鼓动内部投资,但这些国家的储蓄率都不高,最有可能的反而是靠吸引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善用东盟国家天然资源丰富的优势。加上东盟国家内部改革,中国和东盟的经济会出现另一次飞跃。”(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罗绮萍)
|